ATP的主要来源
2018-07-17蒋晓霞
蒋晓霞
摘 要:在细胞呼吸一节教学中,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合作探究、角色扮演等,了解细胞呼吸过程,并在课后研究过程中实现学以致用。
关键词:细胞呼吸;能量来源;异化作用
一、教材分析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1·分子与细胞》第5章第3节的内容,其中第二课时紧紧围绕两种细胞呼吸方式的物质、能量变化进行阐述,即生物异化作用。这一部分内容与组成细胞的化合物、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物质跨膜运输、酶、ATP等内容密切联系,要求学生能联系相关知识展开对一系列微观变化的理解,为后续学习光合作用奠定了基础,也为今后更好地理解生物代谢类型和其他生命活动做好铺垫。
二、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但对知识的内在联系分析、知识的迁移能力等方面相对比较薄弱,教学中可利用学案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对相关知识进行总结,课中教师进行引导分析不同细胞呼吸过程中物质、能量的变化,并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心理上他们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大多都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抓住这一特点教师可利用生活实例分析、小组合作探究、角色扮演等方式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应用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阐明有氧呼吸产物中各元素来源及能量去向及细胞呼吸生理意义。
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对比、分析、归纳等途径自主获取新知、分析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比较分析两种呼吸方式的异同,渗透物质与能量观,让学生知道生命活动是一个不断变化并不断适应的过程,学会用变化的观点认识生命;同时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爱生命等生物学素养。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有氧呼吸物质、能量变化。
(2)两种呼吸方式的概念及异同比较。
2.难点
(1)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场所和产物。
(2)有氧呼吸产物中各元素来源。
五、教学过程
1.播放视频,导入新课
播放海军潜水員进行环境适应训练视频,询问学生他们背上背的是什么,有何用途,同时展示氧气袋。学生根据视频及展示的实物联系生活,得知潜水员靠背上背的氧气瓶为其在水下运动提供氧气,来满足生命活动的需求。
设计意图:实物导入新课,拉近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之间的距离,点燃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引起学生对健康的关注,进而引出课题。
2.温故知新,讲解有氧呼吸过程
学生分组对课前预习进行汇报、展示,其他小组补充完善。针对学生陈述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类,共性问题教师进行点拨、引导学生分析、归纳。设问:结合已有的知识,小组合作完成学案上相关问题,如“有氧呼吸哪些阶段有H的产生,其去向是什么?”继续追问:你能说出有氧呼吸产物水和二氧化碳中各元素的来源及能量的去向吗?向学生介绍同位素示踪法,并引导从元素入手进行分析。学生利用化学知识追踪反应式中各元素的去向,找出产物水和二氧化碳中各元素的来源,并根据资料分析得出有氧呼吸绝大多数能量以热能形式散失,少数储存在ATP中。
什么是有氧呼吸?教师播放种子萌发微视频,引导学生对比分析种子萌发前后的变化,尝试说出其概念。
设计意图:及时掌握学生课前预习情况,纠正学生自主学习中出现的一些认识和理解上的错误,为后续如何高效教学提供理论支撑。学会用联系的观点来分析物质和能量的变化,渗透物质能量观。
3.类比分析,掌握无氧呼吸过程
让学生闻甜酒、酸奶的味道并在体验中导入无氧呼吸学习。同样采用课前预习—课中汇报展示的形式捕捉学生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对相关问题展开针对性探究活动(如为什么不同生物无氧呼吸的产物不同?)。在学生对无氧呼吸物质、能量变化掌握的背景下展示米酒制作简图,让学生联系已有的认知总结出无氧呼吸的概念,引导学生结合两种呼吸方式过程,合作完成它们的异同比较,实现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及理性认识的建立,从而达到落实这一重点知识的目的。
设计意图:紧扣生活,引导学生学会用心生活。学会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进行学习,辩证地认识生物界不同生物的呼吸方式,提升团队相互协作意识,互帮互促完善各自知识,并能建立纵横
联系。
4.课堂小结
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参与到葡萄糖历险记角色扮演中来,学生在身份转换的过程中,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自己”在细胞中发生的奇妙变化,以达到对本节课知识梳理的一个目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帮助学生构建两种呼吸方式的区别和联系,提升学生对细胞呼吸的理解层次,并让学生养成关注生活、珍爱生命的生命观和健康生活观。
5.课后拓展,解决实际问题
课后给学生提供一些研究性课题目录,每个小组任选一题合作完成。各小组成员认真思考确定自己的研究性课题,课下结合所学内容通过网上查阅资料完成研究内容,并在下次课进行分享交流。
设计意图:将课堂内容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团队合作过程中将知识真正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体现注重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理念。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来落实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完成有氧呼吸、无氧呼吸过程及物能变化,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提高他们的生物核心素养。实现生物学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之间的有机统一。
?誗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