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道课本练习题的解法探究

2018-07-17曾子斌

新课程·中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学会学习探究

曾子斌

摘 要:以人教版必修4第147页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复习参考题B组第7题进行研究性学习为例,探究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启发学生剖析问题,深入挖掘课本习题蕴含的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科学精神。

关键词:课本习题;探究;学会学习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教师应抓住高中生思维发展的飞跃时期,利用成熟期前可塑性大的特点,鼓励学生在数学解题中多动脑思考,找到解题方法和规律。故在教学时要立足课本,不是简单地查找课本中相关题目,一做了之,而是深入挖掘课本相关内容的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研究习题背景及其内在联系,引导学生探究不同解法,学会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科学精神。本文以人教版必修4第147页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复习参考题B组第7题为例,深入挖掘,多角度探究,抛砖引玉。

例 如图1,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AB、AD上各有一点P、Q,如果△APQ的周长为2,求∠PCQ的度数。

分析:本题考查了正切的定义、两角和的正切定义、向量的数量积与夹角、三角形及正方形的基本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旋转变换,是必修4中的一个数形结合题型的综合应用题。可首先考虑到点P、Q为动点,把P、Q放特殊位置B、A处,可以得到∠PCQ=45°。现通过以下解法进行探究,求得∠PCQ=45°即可。

解法1:旋转法

先介绍一种初中平面解题思路,学生会比较有兴趣。如图2,旋转△CDQ使得CD与CB重合,易得PE=PB+DQ,而PQ=2-AQ-AP=PB+DQ=PE,根据SSS易证∠PCQ=∠PCE=45°。

解法2:平面向量法

本方法是学习高中数学必须掌握的解题方法借助向量工具解决“边与角”的问题,但这题用本方法解题的过程中计算量偏大,故具体讲解时以拓展解题思路为主。根据图3设相应的边和角,借助向量工具得。

解:如图3,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设AP=x,AQ=y;

则:=(-1,y-1),=(x-1,-1)

cosθ=

=

∵△APQ的周长为2,∴x+y+=2

可得x=

带入上式化简可得cos∠PCQ=

即∠PCQ=45°

解法3:三角函数法

本题用到化归思想、函数思想,特别是突出“三角函数”是解决“角与边”问题的工具。首先按图4所示设对应的边和角有互余把求∠PCQ转化为求(α+β)的和角问题,观察结构,发现tanα和tanβ容易计算.故选择tan(α+β)展开。

tan(α+β)==,通过三角函数转化为边的关系。观察右式特点,需要把(x+y)与xy整体互换。根据已知条件x+y+=2可得xy=2(x+y)-2带入化简可得tan(α+β)=1,返回所求角,问题解决.

解:设AP=x,AQ=y,∠DCQ=α,∠BCP=β

则tanα=1-y,tanβ=1-x,

tan(α+β)==,

∵△APQ的周长为2,

∴x+y+=2,可得xy=2(x+y)-2,

∴tan(α+β)==1.

又∵0<α+β<,

∴α+β=,

即∠PCQ=-(α+β)=

解法4:解三角形法

学习必修5以后,又可用到解三角形方法——余弦定理建立起边角关系,和向量法一样,计算量偏大,介绍解题思路为主。

cos∠PCQ==

根据已知条件x+y+=2可得x=,带入上式化简可得cos∠PCQ=

解:设AP=x,AQ=y;

则:CQ= CP= PQ=

在△CPQ中,

cos∠PCQ==

∵△APQ的周长为2,∴x+y+=2

可得x=

带入上式化简可得cos∠PCQ=

即∠PCQ=45°

教育心理学理论认为:思维是人脑对事物本质和事物之间规律性关系概括的间接反映。只有把掌握知识、技能作为中介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才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一题多解可拓宽思路,通过不同数学内容的联系与启发,强调类比、推广、特殊化、化归等思想方法的运用,自然而然得到题目的另一种解法。教师的教法常常影响到学生的学法,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体验一题多解的过程中,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数学思维,养成主动探究,积极思考的好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科学精神。深入、大胆质疑、完备知识,对数学知识自然明了。

參考文献:

[1]庞维国.论学生的自主学习[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2).

[2]陈琦.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02.

?誗编辑 温雪莲

猜你喜欢

学会学习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探究下神峪村“由乱到治”之路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关于高职高专文科(政法类)学生公共基础知识和能力构成的分析报告
“推”法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