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国古诗语言风格的成因

2018-07-17王龙龙

新课程·中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语言风格成因高中语文

摘 要:古代诗歌鉴赏一直是高考的必考题型,同时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难点。相较于诗歌形象、表达技巧、思想情感,学生普遍对诗歌语言风格理解不够,掌握不牢。基于以上事实,从写作题材、写作背景、写作主体和表达技巧四个层面探究了中国古诗语言风格的成因。

关键词:高中语文;中国古诗;语言风格;成因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上溯诗三百,下至现代新诗,中国诗脉源远流长,亘古弥新。作为社会主流文化导向的高考更是对古诗词情有独钟,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地方卷,古诗词鉴赏在高考试题中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语言风格是指作家在意象、意境、描写手法、抒情手法等多方面的选择上所表现出来的整体语言风貌的倾向性。在日常的诗歌教学中,相较于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及思想情感与态度三个板块,学生对诗歌语言风格掌握程度较差。大部分学生只能死记硬背几个类似“平实质朴、清新雅致”之类的名词,但对于这些诗歌语言风格是如何形成的则一无所知。基于上述情况,我们有必要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风格形成原因做出分析。

一、写作题材制约诗歌的语言风格

按照主题学的研究成果,中国古典诗歌大致可以分为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羁旅思乡诗、送别怀人诗、边塞征战诗、即事(景)抒怀诗、山水田园诗等类别。

中国古诗类别及其题材特征:

1.咏史怀古诗: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咏叹史实,描写古迹来抒发诗人的兴衰之感,以寄托哀思、借古

讽今。

2.咏物抒怀诗:借助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3.羁旅思乡诗:诗人客居他乡,对所见所闻有感,故而抒发思乡、思亲友与个人愁苦之情。

4.送别怀人诗:人因政治、战争等原因,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5.边塞征战诗: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从而抒发山河沦丧的痛苦,建立功业的渴望报国无门的怨愤,久居边关的乡愁之情。

6.即事(景)抒怀:诗人因一事或因眼中所见引起了心中的某种感触,于是描写当时之事或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慨。

7.山水田园诗:以描写美丽清新的自然景色、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为题材,表达对山水风光和田园生活的喜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各种类型的诗歌由于题材所限,所表现出来的诗歌语言风格也大相径庭。一般来说,在语言风格上,咏史怀古诗曲折悲怆,咏物言志诗隽永含蓄,羁旅思乡诗慷慨低沉,送别怀人诗激昂凄切,边塞征战诗雄浑豪放,即事(景)抒怀诗含蓄内敛,山水田园诗清新雅致。

由于题材所限,同一时间节点、同一诗人的作品在语言风貌上也大不相同。例如: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宋代)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此词是李清照在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出门游学之时所作。这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闺怨词。在语言风格上偏于委婉静谧,清新雅致。

二、寫作环境影响诗歌的语言风格

诗歌写作环境分为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主要包含社会稳定与否、阶级冲突与否、文化宽容与否等因素。一般来说,王朝的鼎盛时期,政治清明,国泰民安,社会稳定,诗歌的语言风格总体上偏于昂扬奋进,慷慨激越;与之相反,王朝的衰退期,政治昏暗,民生凋敝,社会动乱,诗歌的语言风格总体上则偏于含蓄悲壮,哀婉低沉。

三、写作主体决定诗歌的语言风格

作家是写作中的主体,对诗歌的语言风格起到决定性作用。在作家自身方面,年龄、性别、健康状况都是值得考虑的因素。一般来说,青年作家用语狂放,气势雄浑。老年作家用语内敛,细腻含蓄。年富力强的男性作家在语言风格上往往直抒胸臆,慷慨激越,如辛弃疾《破阵子》。年老体弱的女性作家在语言风格上偏于含蓄委婉,低沉哀怨,如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四、表达技巧是诗歌语言风格中不可忽视的部分

表达技巧是作家在材料选取、遣词造句、结构规划等构思与写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技巧的总称,一般可以分为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章法、修辞手法四个部分。

表达方式中,直接抒情的诗作语言浅近直白,通俗易懂。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代王昌龄《从军行》);间接抒情的诗作语言含蓄隽永,意味深长。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唐代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需要指出的是,在以上的诗歌语言风格影响因素中,写作主体处于支配地位,作家可以突破题材的限制,推陈出新。写作环境、表达技巧、流派特征和地域文化只是处于被支配地位,优秀的作家总是别出心裁,另辟蹊径,语惊四座。

基于以上的分析,诗歌语言鉴赏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来进行。

第一,看题目,根据题材缩小语言风格范围。

第二,知人论世,关注写作背景及作家自身状况,推究语言风格。

第三,细品诗作,关注诗句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章法及修辞手法,确定诗歌语言风格。

以上的分析主要以诗歌为主体,诗、词、曲本质为一家,词与曲在语言风格上的推究也可以采用类似的方法。

参考文献:

[1]熊学亮.语言学导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2]邵毅平.诗歌[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王龙龙(1987—),男,山东东平人,中学二级教师,山东省汶上县第一中学语文教师,辽宁大学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誗编辑 李琴芳

猜你喜欢

语言风格成因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晕纹石成因解读(上)
艺术语言学视角下方言节目分析
翻译实践问题及成因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酒”类语符两个修辞场及其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