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理教学中的导语艺术
2018-07-17蒲刚
蒲刚
摘 要: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地理教学中,新课导语艺术至关重要,它是优化地理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授课效率的关键一环。导语是一堂课的起点,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导语是地理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部分,好的导语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渲染良好的課堂气氛。
关键词:地理教学;导语;设计
导语是一堂课的起点,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地理科目和其他的学科一样,新课导语至关重要。新课导语有很多形式:复习旧知导入,直接导入,设置疑问导入,图像导入,诗词歌句导入,经典故事导入等。在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导语,可以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引发思考,带领学生进入新的课堂之旅。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新课导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复习旧知,温故知新
这是我们最常用的一种新课导入方式,符合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规律。复习旧知,既能对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巩固,又能引出目前要学的新知识,起到承上启下、温故知新的效果。比如讲“地球的公转运动”一课时,可以这样导入: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地球的自转(包括定义、方向、周期和现象)。紧接着提到地球的运动形式有两种:自转和公转。“那么地球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和现象又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
二.直接导入,切入主题
“直接导入”的新课导入形式,具有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的优势,能够快速进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如讲自然灾害一节时,可以这样导入新课:“这几年我国的地震比较多(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2014年的鲁甸地震等),导致很多人家破人亡,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严重损失。这样我们不禁会问地震是怎么形成的呢?为什么我国西南地区(云南、四川等地)多地震?如果发生地震我们应该怎么办?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一起分析、解决的问题。”
三、设置疑问,引发思考
思维永远是从疑问开始的,正所谓“多疑善问,增长才智”。因此设置疑问是一种很好的课堂导入方式。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教师提出一些最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设置疑问,扣住学生的心弦,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譬如讲“农业”一节时,刚开始可以这样设问:(1)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都有哪些?(2)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有哪些?(3)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哪些?用一连串的设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进入农业课堂之旅。
四、图像导入,生动形象
中学地理教材图像种类很多(课本插图、地理图册、多媒体展示),如果能巧妙地运用图像导课,既形象直观,又有吸引力。如讲“城市化”这一课时,可以选出我们所生活的城市三十年前和现在的照片,提问:我们所生活的城市三十年前和现在有哪些不同?这些是一个城市什么的表现?由此导入这节新课。
五、借用诗歌,创造意境
诗歌意境优美,又饱含激情,而学生在语文课以及课外积累了很多诗歌,若能把所学诗歌和地理知识结合起来,不仅能更好地学习地理知识,还能创造出一种诗情画意的教学意境。如讲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这一特点时,提前让学生搜集与河流流向有关的诗句,制作PPT,课堂展示:“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滚滚长江东逝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浪淘尽”。接着提问:“这些诗句蕴含着怎样的地理知识?”学生迅速说出我国许多大江大河都是自西向东流的,又顺势引导:“这与我国的地势有什么关系?我国的地势特点及其影响是什么?”进而导入新课。又如讲地理环境的差异时可以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提出同一座山为什么有这么大差异……创造一种情境,让整堂课充满浓浓的文化氛围,又可以激发学习地理兴趣。
六、引用故事,妙趣横生
纵观历史,很多故事都与地理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地理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课堂引用经典历史故事、典故等,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地理课堂,又能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启迪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例如讲“洋流”一节时,课堂借用历史故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为什么能成功偷袭美国的珍珠港?”日本从阿留申群岛大约沿40°N航行,借助顺风——西风带和信风带,顺水——北太平洋暖流和加利福尼亚寒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偷袭珍珠港成功。紧接着提出:“洋流在生活中的用处很大,你对洋流了解多少呢?洋流对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呢?我们这节课一起走进洋流之旅。”
除以上这些常见的导入形式之外,还有数字比较、引用资料、联系实际等多种形式,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特点,灵活地选择适合的“新课导语”,导出新意,突出主题,贴近学生,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动机,突出教学主题,启迪学生思维,从而更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兴松.浅议地理教学中的导语艺术[J].教育,2016(12).
[2]韦唯.浅析地理教学工作中的一些感悟[J].教育科学,2017(3).
?誗编辑 李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