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形势下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研究分析
2018-07-17王海涛
王海涛
摘 要:音乐鉴赏是美育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情操具有重要意义。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以其重要的教育价值,正在受到越來越多人的关注。在新课程改革持续推进的形势下,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高中生音乐素养发展的要求。教师应该关注课堂导入形式、教学信息化、优化课堂提问这几个关键问题,以顺利达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人教版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鉴赏主要通过聆听和感受音乐及对音乐历史与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评价、判断能力,是增进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主要渠道。”然而当前高中音乐鉴赏教学表现出了学生音乐兴趣不高、教学手段落后、学生参与意识不强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教师应当根据这些问题有的放矢展开教学,努力解决教学矛盾。
一、创新教学导入形式,激发学生音乐兴趣
谈到教育,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是当下新课改反复强调的问题之一,一切有效教学活动的展开都应该建立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的前提下,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也不例外。开展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当从授课伊始就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让他们在兴趣的驱使下踊跃参与教学。教学实践证明,故事导入、游戏导入、情境导入、悬念导入、谈话导入、案例导入等都能有效激发学生音乐鉴赏兴趣,推动课堂教学活动顺利展开。
以故事导入为例,《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鉴赏时,我先为学生简要介绍了柴可夫斯基的生平经历,并节选了他求学生活、感情生活以及创作生涯几个知名事迹,学生注意力很快就被这些名人故事吸引住了,为后面的《第六(悲怆)交响曲》鉴赏奠定了良好基础。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在对柴可夫斯基个人生平有了初步了解之后,学生更加容易理解第四乐章里面表现出来的哀伤、悲叹、苦恼和凄怨之情。这是一次成功的教学导入,学生对于音乐作品鉴赏逐渐产生了兴趣,也进一步提高了对音乐作品主题的认识,对于增强音乐鉴赏教学质量具有深远意义。
除了故事导入之外,还有很多其他导入方式都能起到激发学生音乐鉴赏兴趣的效果。有时教师可以将这几种方式结合起来使用,抑或是轮流使用不同导入方式。只要能切实引起学生对所鉴赏音乐作品的兴趣,不管哪一种导入方式都可以采用。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营造音乐鉴赏氛围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高中音乐鉴赏课程带来了福音,在新的教育背景下,音乐课程改革逐渐关注到教学信息化的重要意义。得益于现代信息技术强大的声、光、形、色功能,课堂教学手段进一步优化,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教学内容。组织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活动时,教师应该尝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营造轻松愉快的音乐鉴赏氛围,让学生慢慢进入音乐世界。
鉴赏《滚核桃》时,我先播放了一段丰收时人们晒核桃的视频,请学生观看视频,想一想核桃滚落的声音是一种什么声音,可以用什么乐器来演奏。经过一番激烈的辩论,他们渐渐达成共识:滚核桃的声音可以用鼓模仿。接着我又播放了《滚核桃》视频,要求学生说一说从音乐中感受到了什么情景。学生全神贯注投身于音乐的世界中,深刻感受到了鼓在音乐中的作用。
三、优化课堂提问设计,引导学生参与其中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还指出:“普通高中音乐课的教学活动应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高中生具备一定独立思考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通过以往的音乐课程学习,他们往往在音乐鉴赏方面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意见。因此,教师不能再采用那种“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而是应该充分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组织音乐鉴赏活动时,教师可以多提出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学生思考问题时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在这种精神状态之下,他们的音乐思维也会变得更加活跃。
鉴赏作品《上去高山望平川》时,我为学生播放歌曲录音之后,请他们思考这首歌曲曲调以及演唱方式的特征。学生可以自由结合成小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我再次播放录音,请他们互相分享自己的听辨结果。很多学生觉得刚刚听得不够清楚,要求再听一遍。通过反复的交流讨论,学生开始有了思路。我让他们派小组代表回答问题,有人说:这首歌曲的音域宽广、音调比较淳朴;还有人说:整首歌曲粗犷刚健,曲调中渗透着高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精神。在他们讨论的基础之上我进行总结,学生看到自己也能答到问题的关键之处,成就感大大增强。
总而言之,组织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当不断反思课堂教学,及时弥补教学不足之处。只有始终秉承“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音乐”的教学理念,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才能更加合理、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司伟.新课程标准下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研究:以察右中旗一中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为例[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
[2]蒋贞.新课程背景下高中音乐欣赏教学的有效性探析[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9(2):77.
?誗编辑 韩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