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中打造“阳光课堂”的紧迫性
2018-07-17郭明秀
郭明秀
摘 要:陽光教育指的是利用阳光之心指导阳光之人的教育。它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教育的仁爱性,顺应了教育的内在需要。而“阳光课堂”是展现阳光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创造阳光课堂在现代化高中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及迫切性就不言而喻了。主要以初中历史教学为例,阐述了中学历史教学中打造阳光课堂的紧迫性。
关键词:阳光课堂;教学模式;自助探索;初中历史教学
近几年来,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引起了相关各界人士讨论的历史热潮,不但其关注度屡创新高,也让相关的历史典故、历史刊物、历史素材的影视备受欢迎。但是与之相反,高中校园的历史课堂教学却依旧单一古板化,课堂环境并无生机,原本生机勃勃的历史教材被完全扼杀,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对历史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让现代化历史课堂从此变得活灵活现呢?其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必须打造历史课堂教学的“阳光课堂”。
一、增效减负的背景是打造“阳光课堂”的客观因素
伴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创新,素质教育被教育事业所重视,然而以往陈旧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却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以往的历史课堂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受“以课堂为核心,教育工作者占据课堂的主体地位,教学内容以教材为本”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培育,过于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及被动的学习方法增加了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的压力。由此可见,以往陈旧的教学模式已然不能够顺应现代化教育改革发展的需求了,因此,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创新并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创造出全新的教学
模式。
二、现代化社会对新型高素质人才的要求,是打造“阳光课堂”的外部因素使然
枯燥乏味、古板以及被动的学习模式已然成为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育,高分低能的现象依旧存在。在学生中间,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依然存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创新能力降低,在这样的情况下,培育出来的学生已然不能顺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因此,相关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摒弃传统教学思想,不断完善并创新教学模式。例如,在学习《郡县制的设立》这一段历史内容时,以往陈旧课堂模式是“满堂灌”,这样不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所以,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必须顺应改革需要,通过巧妙地设计问题,为学生创设更多学习的空间,把同学分为三个小组,让其讨论有关郡县制设立的好坏,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请学生扮演李斯、王绾、秦王,通过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来分析郡县制的利弊,然后得出结论:郡县制的设立符合现实的需要,能够解决巩固统一的燃眉之急。
三、打造“阳光课堂”是提升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需求
《国家教育发展纲要》指出,心理素养是素质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素质教育的核心观念就是心理素养,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必须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为目标,只有学生的心理上没有阴霾,才能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得到发展。罗杰斯曾经说过:“每一个人的身体内部都蕴藏着巨大的力量,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的生活,并且,如果能够利用一定的手段,这些力量就会被最大程度地激发出来。”因其提出了所谓的机能完善人的特点。例如,教育工作者在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充分思考到,每一个经验都必须开放,他们不需要防卫制度,全部的经验都必须被切实地掌握并将其转化为思维能力。其次,自我和经验必须协调完善,以便于融入全新的经验。最后,必须充分运用自身的机能评价工作,对经验、价值等信息的科学化元素。除此之外,必须没有任何目的地自我关怀和给予他人关怀,随时认可自身的经验以及行为,不存在任何的心理因素,并学会和他人和谐相处。
四、“阳光课堂”是新课程教学的特点关键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对基本观念的阐述中提出符合学生心理特点、亲近学生实际生活、提倡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等全新的思想。这些思想的实现,必须依据学生心理以及学习上的阳光心态来构建。例如,世界卫生组织宣言近几年反复的强调:健康不仅局限于身体是否康健、身体是否虚弱,而是一种对身体、心灵以及社会技能良好的心态。大多数教育家明确提出,教育理念是否正确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学生的身心是否健康。经常会出现一些背离心理健康思想的教育,从而影响学生的睡眠、记忆力以及脑部神经和注意力等,让其经常会出现一些课堂异常的举动。由此可见,影响学生学习质量降低的最主要原因就是身为一名历史教育工作者在课堂中创设的阴霾环境,又或者是教育工作者自身并不具备或者并没有意识到学生心理变化的情况。因此,让阳光走进历史课堂,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确保学生在身心健康的状态下接受学习,实现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教学目的,让阳光驱散隐藏在学生心中的阴影,让阳光激发蕴藏在学生身心成长中的种子,让阳光来关怀学生的身心发展,这也是目前初中历史阳光教学的重要理念。
参考文献:
[1]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理论和策略[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苗长广.研究性学习教师导读[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04.
?誗编辑 韩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