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贝多芬和欧洲古典音乐
2018-07-17廖达剑
廖达剑
摘 要:音乐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美好的体验和享受,特别是古典音乐,能够陶冶情操,让人身心愉悦。18世纪到19世纪的欧洲,古典音乐逐渐发展到了鼎盛时期,这个时期大家最为熟知的古典音乐名家就是贝多芬了,在此就贝多芬和欧洲古典音乐的发展和故事进行分析,了解这些音乐家们的创作背景和经典作品。
关键词:贝多芬;欧洲;古典音乐
古典音乐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真正表达的是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这个时期创作出来的音乐在欧洲音乐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音乐的发展史上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文就从欧洲古典音乐的发展史说起。
一、欧洲古典音乐发展历史
要真正学会欣赏欧洲古典音乐,首先就要了解一下它的发展概况和历史背景,这样才能体会到这些音乐家们是在一种怎样的环境下以一种怎样的心情创作出了那些经典之作,带着这样的情绪再去欣赏古典音乐就会有不一样的理解和感受。
16世纪到18世纪,欧洲处于一个动荡复杂和敏感的阶段,各国的政治经济实力不均衡,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也各不相同,当时的德国政治就比较落后,在这种环境下生活苦闷,民不聊生,音乐就成了一个让大家暂时忘掉痛苦、忘记悲伤、缓解情绪的渠道,很多音乐家也通过音乐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德国的亨德尔(1685—1759)和巴赫(1685—1750)两位音乐家就是这个时期诞生的。亨德尔主要创作清唱剧和歌剧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而巴赫则喜欢创作器乐方面的作品。两人虽然音乐的表现形式不同,但是都是通过对之前音乐的传承和再创造,把新时代的思想和内容融入自己的作品中,表达和反映自己的感情变化,他们的作品为之后启蒙时期的音乐发展开创了新的道路。
在亨德尔和巴赫之后的半个世纪,奥地利音乐家海顿(1732—1809)和莫扎特(1756—1791)出现了,他们开创了一个新的乐派——维也纳古典乐派。这主要得益于当时奥皇的开明专制,让维也纳成了一个音乐的天堂,缔造了奥地利音乐史上的繁荣景象。这两位音乐家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他们的音乐都呈现出了清新明快的色彩,让人听了能够轻松愉快;他们一生都创作了特别多的音乐作品,海顿创作了125首交响曲和大量其他形式的音
乐,莫扎特创作了20多部歌剧和将近50首交响曲,还不包括其他音乐作品;他们都出身卑微但从小都表现出极强的音乐天赋,即使这样他们也没有放弃自己的音乐梦想,还能保持乐观的心态创作出这么多表达乐观积极态度的音乐作品,实在是难能可贵。
和这两位前辈相比,贝多芬(1770—1827)受到音乐教育和熏陶明显就正规和现代了很多,他不仅很小就表现出极强的音乐才能和天赋,还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开始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还受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拥护,所以他的大多数作品都表现出了英雄主义色彩,这也是他受启蒙思想和大革命影响的结果。他一生不畏权贵,崇尚高贵的灵魂,认为智慧和勤劳才应该是人们追求的东西。
二、贝多芬的个人经历和音乐成就
贝多芬的作品我们耳熟能详的就有很多,比如《命运交响曲》《致爱丽丝》《月光》等等,很多人都是听了这些曲子才喜欢上了古典音乐,贝多芬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经典作品,从他的作品中我们能感受到欢快愉悦,也能感受到振奋、激昂和命运斗争的力量,但是他自己的人生却很不幸,耳聋,爱情不如意,生活拮据,这些都给他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痛苦,但是即使命运多舛,也没有影响贝多芬创作的熱情和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他的音乐并没有表现出来压抑的情绪,即使有一些描写苦难和不幸,但结尾总是欢乐和胜利战胜了苦难[2]。他的作品总是这样,从苦难到欢乐,从黑暗到光明,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最后取得胜利,这就是贝多芬的精神世界,也反映了处于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的革命精神。
虽然贝多芬不是古典音乐的先驱者,但绝对是浪漫乐派的创立者,贝多芬晚期的作品中就有一部分表现出了浪漫主义色彩。随着欧洲封建势力的复辟,1815年,人们又陷入了痛苦和黑暗,这时候的人民对现实充满着恐惧和失望,已经不再相信理性能够战胜一切的那些言论。这个时期的音乐作品也出现了不同的创作方法,就是浪漫主义。浪漫主义乐派的作品都具有热情奔放的色彩,把内容的选择延伸到了历史,或者国外,音乐作品中充满着漫无边际的幻想。和前期的音乐相比较,思想不同,表达形式也有所区别,但相同的是都体现了音乐家的思想和当时人们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的变化,都为欧洲音乐历史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音乐是陶冶情操的方式,也是音乐家对自己思想的表达,经历了上千年的发展和变化,从音乐中,我们能感受到每个时期人们的生活和思想变化,这是历史的印记。通过本文的深入剖析,我们对贝多芬和欧洲古典音乐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相信之后再欣赏这些音乐的时候也能够更好地体会其中的味道。
参考文献:
[1]吴婕.欧洲古典音乐兴盛的原因分析[J].音乐时空,2015(12):106.
[2]陈娟娟.贝多芬音乐精神探索与启示[J].教育观察(上旬刊),2015,4(6):89-90.
?誗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