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历史课堂中巧用史料破重难点

2018-07-17陈国珍

新课程·中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新文化运动重难点

陈国珍

摘 要:史料是指那些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帮助人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巧用史料,能比较生动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貌,活化了教材,拓展了学生的视野,突破重难点,帮助学生准确地领悟历史。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史料;重难点;新文化运动

历史课本是历史课堂教学中老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学习历史的重要资源。但由于篇幅限制,历史内容繁多,历史课本一般都是对历史史实进行简单的脉络性、梗概性叙述,更多的是结论性知识。另外,历史是过去的,与学生相去甚远,学生很难设身处地地“神入”历史,产生“同情即理解”的感受。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补充恰当的课外史料,有利于摆脱照本宣科的“结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教学内容,突破重难点,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学精神和“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有九分证据不说十分话”的史学态度。本文以新人教版八年级教材中“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谈谈本人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巧用史料破重难点的一些做法。

一、“新文化运动”的教材分析

“新文化运动”是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新时代的曙光”中的第12课,上承第11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下启第13课“五四运动”,给多灾多难的中国和中国人民带来了新时代的曙光、方向,是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学习和传播西方思想的典范,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继续,其实质就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2011年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新文化运动”一课要“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要了解其地位和作用,就必须要先了解其内容,因此本课的重点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难点是“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矛头指向孔教”。

二、巧用史料,突破“新文化运动”重难点

(一)课前预习,自主学习课本知识,完成导学案

1.个人课前自主预习完成导学案,对本课内容整体感知。

知识点1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背景:“中华民国”政局混乱,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必须启发国民新的 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 的毒害,进行一场 领域的革新运动。

兴起:1915年,陳独秀在上海创办《 》,并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 、鲁迅等。

主要阵地:《 》和 成为新文化运动最为重要的阵地。

知识点2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主要内容:

内容(1):抨击 和旧文化,鲁迅的白话小说《 》,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内容(2): 与 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口号,由陈独秀提出。

内容(3): 革命, 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 作为新文学的语言。陈独秀发表《 》,主张推倒旧文学,建设新文学。

意义:新文化运动动摇了 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 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尽管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它仍然是一次伟大的 运动。

2.学生课前利用网络、图书馆等工具阅读鲁迅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初步了解鲁迅所批判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3.课堂前5分钟学生在组内交流课前预习完成的导学案、教师投影答案给学生订正。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导学案,整体感知课本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巧用史料,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本的结论性知识,培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学精神。

内容一:思想革命: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出民主与科学。

材料一:“儒者三纲之说,为一切道德政治之大原。君为臣纲,则民于君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夫为妻纲,则妻于夫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率天下之男女,为臣、为子、为妻,而不见有一独立自主之人者,三纲之说为之也。”

问题:材料一的旧道德指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后教师点拨:旧道德主要指以三纲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通常指仁、义、礼、智、信)为中心的孔子之道儒家伦理学说。

材料二:民国初年,北京《中华新报》曾刊登一则新闻:有一女子唐氏19岁,许配张家,还未嫁过门,未婚夫就死了。为了做烈女,唐氏选择自杀殉夫,历尽了喝符灰水、吞金、上吊、投河及三次绝食,最后服用砒霜结束了年轻的生命。

问题: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后教师点拨:封建道德思想严重残害了人们。

材料三:“余之抨击孔子,非抨击孔子之本身,乃抨击孔子为历代君主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抨击孔子,乃抨击专制之灵魂也。” ——李大钊

问题: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矛头指向孔教?(本课难点)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后教师点拨:孔子是历代君主塑造的精神偶像,他所代表的儒家学说则成为专制统治的灵魂。

材料四:2005年9月28日是孔子诞辰2556年,以中国曲阜孔庙为主祭场,34个国家和地区首次联合同祭孔圣先哲。在当今社会中国乃至世界各地都掀起“祭孔”“学孔”热。(图省略)

材料五:“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同样,既不是一概排斥,也不是盲目搬用,而是批判地接收它,以利于推进中国的新文化。”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问题:你对新文化运动中猛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而今天又大力弘扬推崇孔子的思想这件事怎么看?我们应如何对待中华传统文化?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后教师点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和文化构成了中国封建统治的理论和思想基础。要在思想领域反封建,就不得不把斗争矛头指向以孔子为首的儒家传统道德,以达到摧毁封建统治思想基石的目的。但孔子的思想也有其值得推广的地方,例如“五常(仁、义、礼、智、信)”思想,我们在今天摒弃旧的不合理的地方,再融入当今社会所需要的积极向上的精神使其发扬光大。例如孔子“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教育思想,对今天所提倡的素质教育都有很大的导向作用。因此,面对传统文化,我们不能全盘否定,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材料六:民国初年的一副对联:“皇恩雨露深,帝德乾坤大。”

材料七:鲁迅的小说《药》中描述的人血馒头:华老栓是市镇市民,夫妻辛勤操持着一个小茶馆,是普通的劳动人民。他的儿子华小栓患有严重的痨病,他不去求医,却相信别人说的人血馒头可以治病。于是他千方百计去找人血,他拼命积攒铜钱,只想着尽快把人血馒头取到手,好医治他儿子的痨病。至于流血的是谁,为什么被杀以及人血馒头到底能不能治病,他不用也根本没有去想过这些问题。

材料八: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陳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问题:材料六和七反映了什么问题?材料八中陈独秀提出什么才能救中国?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后教师点拨:民国初年老百姓还是迷信愚昧,心中装的依然是君主专制,因此迫切需要注入民主、科学的新思想。民主是指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用以反对封建专制;科学是指包含自然科学和西方的社会科学理论,以及对事物看法的科学态度。教师适时指出鲁迅是攻击旧礼教、旧道德最猛烈的代表,让学生分享课前看过的文章,谈谈鲁迅是怎样通过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号召人民起来推翻“黑漆漆的”吃人社会的。

内容二: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白话文),反对旧文学。

材料九:诗歌:李商隐的《蝶》:“叶叶复翻翻,斜桥对侧门。芦花惟有白,柳絮可能温。西子寻遗殿,昭君觅故村。年年芳物尽,来别败兰荪。”胡适的《蝴蝶》:“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问题:读完这两段材料,哪一个读起来更顺口、更通俗易懂?新文化运动要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用哪一种语言更容易普及到大众之中?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后教师点拨:提倡白话文有利于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

问题:归纳内容:新文化运动“新”在哪里?

提倡 ,反对专制;提倡 ,反对迷信;

提倡 ,反对旧道德;提倡 ,反对旧文学。

材料十:《新青年》受到广大青年知识分子的普遍欢迎,被誉为“青年界之金针”和青年的“良师益友”。青年得此,如清夜闻钟,如当头一棒。

材料十一:“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不可调和迁就。”

——陈独秀《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

问题:材料十说明新文化运动有什么历史意义?材料十一中陈独秀对待东西方文化存在什么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东西方文化?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后教师点拨: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存在对东西方文化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的偏向。因此我们对待东西方文化应该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改造、创新,与时俱进”。

设计意图:本部分就是通过巧用各种史料,层层推进,步步设疑,让学生通过研读、提取有效信息,分析、讨论史料,从而形成自己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的历史认识,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学精神,形成历史学科批判精神,发挥历史“读史以明智”“鉴古而知今”的教育功能,最终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史料在选用上一定要做到围绕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重难点,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历史储备情况,所用史料来源必须真实可靠。史料运用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目的是通过补充恰当的史料丰富、活化课堂,突破重难点。学生在研读史料的基础上能正确理解课本的结论性知识,形成正确的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另外学生研读史料,培养了阅读材料并准确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对学生在各类历史测试特别是中考历史试卷大题的答题上大有帮助,能很好提高学生的历史成绩。

参考文献:

季晓燕.科学史教学,高中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路径选择:以人教版必修三“探索生命起源之迷”一课教学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2017(8):6.

?誗编辑 李博宁

猜你喜欢

初中历史课堂新文化运动重难点
楚怡学校与湖南新文化运动
诵读100句,记考纲重难点词汇(二)
SOLO理论指导下的听评课——以《新文化运动》观课为例
如何将个性化教育熔铸于初中历史课堂
化学平衡重难点知识突破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探讨——基于“新青年”和《新青年》的角度观察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裸体模特之争与文化冲突
Units 13—14重难点☆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