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课堂生成资源,完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方法

2018-07-17徐阳燕

新课程·中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教学方法语文

徐阳燕

摘 要:受新的教育理念的启发,教师越来越排斥“接受型”的教学模式,而“生成性课堂”教学模式则以其独有的优势得以脱颖而出,找到了其发展的春天,展现着生机与活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地把握动态课堂,不仅要讲授知识,还要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从而使语文课堂因生成资源变得更加精彩纷呈。

关键词:课堂生成资源;语文;教学方法

一、精心预设,孕育生成

预设是生成的前提,没有精心的预设就不利于生成丰富的课堂资源。首先,教师在进行预设时要备教材,把教材吃透、钻研透,透过文字的表层深入内容的本质。其次,教师要备学生,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基础水平、接受能力、知识储备、理解能力等等。为了有利于生成性资源的生成,教师需要进行“弹性预设”,即教师应设计弹性的教学方案,没必要预测教学时方方面面、大大小小的所有情况,而是要营造相对宽松的课堂氛围。

例如:在讲授《昆明的雨》时,笔者考虑到学生并未亲自感受过“昆明的雨”。因此,笔者没有直接从“昆明的雨”这一角度入手,而是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在生活中见到的雨来导入对文本的解读。这样不仅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现实生活,还能以小见大,启发学生思考。首先,教师对学生说:“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都见过下雨,那么,谁能说一说你眼中的雨是怎样的呢?”在笔者的引导下,有的学生说:“我见到的雨是柔和的。”还有的学生说:“雨在我心中是美丽的,夏天的雨不仅给我们带来凉爽,还能滋润万物。”笔者对学生说:“你们说得很好,那你们知道昆明的雨是怎样的吗?”学生对此比较疑惑,但是,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开始转动脑筋,认真地思考了起来。笔者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来导入对《昆明的雨》的学习,这样不仅可以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还可以帮助学生生成“生活中的雨”这一课堂资源。由于授课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因此,学生的发挥空间就比较大,这也就有利于生成丰富的课堂资源。由此可见,学生课堂上的生成离不开预设。再比如,开展《使至塞上》的学习时,在课前,笔者就已经预设“直、圆”是重点词语。课上,笔者引导学生重点理解“直”“圆”的含义。首先,笔者让学生理解“直”是什么状态?其次,引导学生想象一幅画面。再次,让学生体会“圆”是什么样子?让学生明白“直”“圆”共同描绘了什么景色。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明白了:“直”字表现了景物的劲拔之美。“圆”字冲淡了落日给人的感伤的感觉,使我们感到亲切。从而生成“坚毅之美、悲凉中又带有温暖的感觉”等课堂资源。

二、顺水推舟,捕捉生成

在语文教学中,对突发的事件,教师如果能巧妙地处理,这会使语文课堂增光添彩。比如:在学习鲁迅的《雪》时,笔者组织了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在进行分组的时候,看到有些学生把目光转向了黑板。顺着他们的目光,笔者发现,课件自动播放了,一幅幅美丽的图景在大屏幕上缓缓地呈现出来进入学生的视野。学生一边欣赏图片,一边不由自主地发出赞美之声。遇到这种突发情况,如何是好呢?如果关了课件,就会干扰学生的无意注意;如果不关掉课件,就会打乱自己的教学计划。于是,笔者急中生智,巧妙捕捉“突发事件”,从而生成新的课堂资源。首先,笔者让学生继续欣赏图景,并趁学生正处于兴奋状态时对学生说:“同学们,这是一幅幅大自然的风景图,你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些图画上都有哪些景色呢?请同学们一边观赏,一边思考,等一会儿,请你们说一说自己的感受。”生1:图片描绘了冬日美丽的雪景,有的似柳絮,有的似鹅毛,美丽极了。生2:雪花晶莹剔透,使我想到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笔者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说得很好,不仅观察得仔细,还描绘得生动有趣。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看看鲁迅笔下的雪是怎样的?”经过这样的引导,课堂教学得以正常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对教案和教材烂熟于心,还要对突发事件巧妙处理,从而捕捉课堂蕴藏的生成性资源。

三、质疑辩难,提炼生成

新课标倡导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因此,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鼓励学生去表现自己,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现自我的机会。同时,教师要抓准时机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引导,从而激起他们的探究欲。这样,动态的生成才会孕育而生。

比如,在学习高尔基的《海燕》这篇文章时,由于文章讲的是海燕,这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学生会对文章的学习产生畏难的情绪。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首先,笔者以设置悬念的方式导入新课:在大海上,有这么一种动物,越是暴风雨来临,它们越是迎面而上,它们喜欢与闪电为伍,喜欢与暴雨相伴,喜欢与狂风相依。当狂风暴雨来临时,海鸭、海鸥、企鹅等都在逃跑,为什么这种动物却对暴风雨充满了渴望呢?为什么它们在风雨中快乐地欢呼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高尔基的《海燕》就会告诉我们答案。本来,学生对于海燕就比较陌生,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但是教师通过这样一系列的疑问,从而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这样便自然而然地迸发出了生成的亮点,使课堂闪光。

总之,语文课堂不仅仅是一个单调乏味地传授知识的过程,还是一个教师、学生、教材相互对话的过程。因此,教师应积极挖掘、巧妙利用生成性教学资源,从而使语文课堂充盈着情思韵味,于规范中又不失灵动,于静态中蕴藏动态之美。

参考文献:

[1]秦曉燕.在“自主”中收获在“开放”中提高:谈如何构建自主开放模式的初中语文课堂[J].语文天地,2014(20).

[2]陆利平.浅谈如何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自主学习策略[J].考试周刊,2013(A4).

?誗编辑 李琴芳

猜你喜欢

教学方法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实用型中医人才培养中慕课教学方法的探讨
文言文教学方法实践初探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