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课堂教学中主体和主导的关系

2018-07-17邵伯春

新课程·中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主导主体课堂教学

邵伯春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过程已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师生的角色定位也不同于以往,如何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一直是教育工作者讨论的热点话题。正确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关键词:课堂教学;主体;主导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这些精辟而透彻的论述,切中了当前语文课堂教率不高的要害之处,指明了教学的正确方向。

一、恰当处理好语文课堂教学中主体和主导的关系

从教的角度而言,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教材是媒体,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教师是“使知识自己产生的产婆”(苏格拉里语)。教师在这里的作用是向导,是引路人,他要“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叶圣陶语文教学论集》),从而完成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任务。

如何发挥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作用?

1.引导学生“乐学”

结合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如果能积极创设富有情趣、直观形象的教学活动情境,如:叙述故事、感情朗诵、模拟表演等,就能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主动学、深入学、持久学。

2.引导学生“活学”

老师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學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改变学生传统的思维定势和记忆性思维习惯,多逆向思维,多发散思维,多创新思维,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和再解决问题架桥铺路,从而引导学生变“死学”为活学,引导他们更好地学,学得更好,努力实现“学习真正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价值追求。

3.引导学生“能学”

迪卡儿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老师们在平时的教学中需要重视和加强有关学习的指导,“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强化方法的指导远甚于知识的灌输,变“学会”为“会学”和“能学”,其意义不言而喻。而语文作为一门独特的学科,它不仅要求梯级的开拓,更强调大量的积累。语文能力是在大量的积累和不断的反复学习中逐步习得和渐渐加深的。

二、课堂教学必须体现核心素养

如何使学生真正处于主体地位,变教师的“自我表现”为学生的“主体表现”?在教学实践中,重心应该朝以下几方面转移:

1.转变教学的价值取向,教学要分析评价学习的主体

立足人之外的教育价值取向在目前、过去一直是学校教育的主流,具体表现为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近代以来,它受到来自其对立面的多次撞击,但依然犹如板结一般左右着教师的态度和行为,就好像人们拿对自由的渴望撞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依然改变不了冥冥之中的“控制”一样,学校教育始终摆脱不了赫尔巴特式的影子。赫尔巴特把知识教学作为学校教学的本位,从这个本位出发,课堂、教材、教师自然成了学校教学的中心,教学的效果也以知识积累的量为衡量标准。

2.转变“重教轻学”的思想,教学过程必须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在设计和实施教学中,首先需要充分考虑怎样有效引导学生,如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语文课,既要旗帜鲜明反对、摒弃“一言堂”,也要防止不着边际的“满堂问”,既要让学生产生学习知识的强烈欲望,也要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的能力。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这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课前预学时同学们能真的提出问题或者能提出真问题,甚至经过独立思考或合作等方式解决问题,这会比老师在课堂上劳心费神的讲解和说教的效果要好得多。毕竟学生如能提出问题,一定程度上说明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增强,课堂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学生的主体角色也会逐步确认。

3.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选择有利于学生主体表现的方式方法

只要是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基础、能力去获取知识、掌握知识、解决问题,老师就需要大胆放手。我们要根据学生、学科的特点,精心组织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学习活动,努力构建有利于主体学习的课堂教学框架。如果我们的课堂呈现的是优化简洁的教学环节,展示的是匠心独具的教学设计,提供的是学生兴趣盎然的阅读欣赏,那么,这样的课堂不单单会让学生乐学、爱学,而且能够起到让学生善学、思学的作用,为学生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石。

当然,要想达到上述目标,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优先。老师们要引导学生自己尝试解决问题。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和空间,采取各种方式方法去鼓励孩子们查字典、读注释、画段落、写段意、诵课文、杠重点、提问题、加批注等,教师适时设疑激趣,争取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积极状态。经过一段时间积累,不仅会养成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而且也会逐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久而久之,学生的依赖性会大大降低。洪宗礼老师曾说:语文教师上课时,有这样两种情况,一种是着眼于把学生“讲懂”,另一种则是注重于引导学生自己去“学懂”,前者是“发而不引”,后者是“引而不发”。我们讲课应当“引而不发”。

综上所述,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认识发展的主体,是我们设计和实施教学的主着眼点。教师应该而且必须起主导作用,这是学生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的保证。

?誗编辑 李琴芳

猜你喜欢

主导主体课堂教学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中职物理教学的主导与主体
中企“主导”肯尼亚基建项目遭非议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