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孔子与老子政治思想的异同
2018-07-17丁颖
丁颖
内容摘要:孔子与老子都是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哲学家,孔子创造了儒家的辉煌,而老子则建立了道家的伟业,他们两个都是我国历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孔子和老子的政治思想不但贯穿了春秋战国之后中国古代的发展,而且在今天也是光辉依旧,对当今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关键词:孔子 老子 仁政 无为而治
春秋战国时期,诸国混乱、硝烟四起、民不聊生,有识之士应运而生,虽然在政治上情况混沌,但是在学术上却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孔子所创建的儒家和老子所建立的道家就是这百家中的佼佼者,同样的大变革的时代背景,孔子和老子都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对当前的社会进行理性的分析和考量,提出了各自相对较完善的政治理论观点。但是,由于孔子和老子的出身背景不同,决定了他们的政治思想也有着一定差异。孔子出身于落寞的贵族,所以他主张通过施行“仁政”,实行“周礼”来拥护君主的统治,而老子出身贫寒,他追求的是一种“无为而治”的小国寡民的社会。孔子的“仁政”和老子的“无为而治”,看似各有千秋,但是毕竟处在相同的社会环境之下,所以还是有共通点的。
首先,孔子与老子都坚持明确的等级制度。
孔子认为当时局面混乱,政治上以暴力为手段,所以一心想恢复“周礼”。他认为美好的社会就是一个大同的社会,就像他在《礼记·礼运》中所提到的“今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不闭,是谓大同。”但是孔子深刻的认识到这种大同社会只是一个理想,所以他退一步提出要建立一个等级制度森严的奴隶社会。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说,无论是君主还是臣子,亦或是父亲和孩子,在自己的角色上就应该履行自身的职责。为君者做一个贤明有责任心的君主,为臣者做好一名臣子该做的,为君分忧。作为父亲应该履行好自己的义务和责任,作为孩子要遵守孝道,做好孩子该做的。这个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就突出了孔子的等级制的精髓:在社会之中,应该有分明的等级制度,坚守自己的职位,并且不可逾越。
老子的“无为而治”是与“有为”相对立的,但是他的“无为”指的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有所为和有所不为。《老子》中多次提到“圣人”和“侯王”可见老子还是十分的维护统治者的统治的,而他认为“民”与“上”是对立的两个阶级,并且把统治者分为四个等级:“大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即最好的君主,人们仅知道他的存在;次一等的,人们亲近他、赞誉他;再次一等的,人们敬畏他;最差的,百姓们看不起他。①这些都说明了老子坚持上下分明的等级制度。
由此可见孔子和老子虽然都没有对等级进行具体的划分,但是都坚持上下分明的等级制,都极力维护君主的统治。他们的不同还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对君王的素质要求有一定的差异。
孔子主张恢复“周礼”,认为统治者应该具有贤人的品质,应该在世袭的基础上选择最贤明的人来当统治者,强调了作为君主拥有品德的重要性,君主应该做到自己拥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从而去影响百姓。老子也强调:君主应该具有良好的品德,但是他认为的良好的品德指的是君主应该清心寡欲、诚信节俭,要凡事先考虑百姓废除苛政,要多领悟“道”。两者都提到了君主修身以及自身品德的重要性,认为君主应该关心百姓,但是老子与孔子比提出了具体的方法,而且老子比孔子更先进的是他看到了追求清廉、崇尚节俭的重要性。
其次,孔子和老子都为了维护君主的统治。
无论孔子还是老子提出如何的设想,都没有逃脱出君主治国的框架,当然这也是由当时的文化背景所决定的。他们提出的一系列政治思想的最终目的是维护国家的良好秩序、缓和社会矛盾,无论是“仁政”还是“无为而治”都是希望能帮助君主治国。
孔子认为应该要恢复周礼,以德治国。第一、君主应该具有良好的德行。《礼记》中说道“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政矣。君之所为,百姓之所从也。君所不为,百姓何从!”这就强调了统治者德行修养的重要性,因为只有自己行为正才能够教化民众。统治者要做一个贤人、君子、道德模范,只有这样才能够上行下效。第二、要拒绝残暴的统治,减轻刑罚,强调教化的重要性。他主张通过教育礼仪等方式来对民众进行统治,强调思想控制。但是虽然孔子坚持以德治国,但并不否定依法治国,他认为应该在以德治国的同时,加以法律的保障。虽然他反对苛政,认为要减轻刑罚,但是并不赞成要完全废除刑罚,他认为一定的刑罚是保证国家和谐有效的必要手段。
老子也强调以德治国,《老子》中提到“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就是说君主治理国家应该以刚正不阿的态度去治理,以奇术去用兵御敌,以平淡的态度不去打扰民众。所以老子的以德治国更多强调的是君主之德,他认为只要君主能够坦诚、公正那么就会得到民众的拥护。他和孔子一样也反对暴政,反对刑罚,但是他与孔子不同的是,他要求废除刑罚。而对于民众,他跟孔子的想法是不一样的,他认为,应该采取“愚民政治”,在老子看来民众本身就十分淳朴,品质优良,所以民众應该维持这份纯真,不应该接受过多的教化,因为民众拥有过多的智慧将不利于统治者的统治。
最后,孔子及老子都强调以民为本,追求建立一个良好的国家。
孔子认为,对待百姓应该尊敬、敬重。对于关系到民生的事情,不能敷衍,要围绕百姓、严肃处理、认真对待。治理国家,不能仅凭君王的一人喜好,而是要想百姓之所想,一切为了百姓。想百姓之所想、及百姓之所急,不仅要关注百姓的生活和生存问题,还需要考虑到百姓的切身利益,兼顾到百姓的人格尊严。所谓“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样,百姓在面对国家的一切政策时也会积极响应、认真对待。所以,虽然孔子坚持的是君王的专制,但是还是十分注重民众的利益,强调以民为本。
老子强调以人为本,反对苛政,要求废除刑罚,他认为统治者应该无欲无为,舍弃暴民政治。对于民众应该顺应自然,站在民众的角度去思考为政之道,不可以随意去扰乱民众的日常生活,要有爱民之心,应该让民众自己做主,做自己的主人,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老子的这种观点是十分先进的,但是不符合当时的现实情况。与孔子的以民为本相比,老子的思想在当时更加不容易实现。
无论是孔子还是老子,提出的政治思想,最终都是为了维护君主的统治,建立一个秩序良好的国家。但是有所不同的是,孔子要建立的是一个大国之邦,而老子则希望建立一个小国寡民的国家。孔子推崇周礼,反对诸侯霸道,要求笼络人心,建立一个受人朝拜的礼仪大国。老子则希望建立一个小国,独立自治。老子认为国家小,人口少,才能进行更好的管理,百姓民心淳朴,统治者清心寡欲,顺应自然,这才是老子追求的小国寡民的生活。
孔子和老子的政治思想,反应了当时的社会现状,也表达了他们的政治理想。孔子所想要建立的是一个阶级分明,以德治国,以民为本的奴隶制社会,强调道德对民众的教化作用,但是孔子的出发点都在统治者,教化民众也是为了对其进行统治,是完全为了维护统治者的。而老子所要建立的虽然同样也有统治者,也要维护统治者的统治,强调阶级的存在,但是老子希望有一个无欲无求,能够参悟“道”,顺应自然的君主来统治。孔子和老子生活在同样的社会环境之下,他们的思想是当时思想的主流,同时也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所在,虽然说在当时两人的思想都有着一定的局限性,但是还是造成了很大的思想撞击,为百姓以及君主带来了新的思想火花。两人的思想在今天也不能够完全的照搬照抄,因为都存在着不现实性。但是无论如何,两人的政治思想都对后世带来了深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雪军.老子的社会政治思想及其历史根源[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11).
2.朱冬梅.老子“无为而治”政治思想初探[J].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9).
3.龚海林.郑易平.孔子和柏拉图的政治思想之异同[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01).
4.王志东.孔子的政治思想与无为而治[J].湖南大学学报,2006(03).
5.陈碧影.集权与自由,有为与无为的政治思想——儒道政治思想异同考辩[J].安徽文学,2009(08).
6.辛桂琴.孔子的政治思想[J].和田师范专科学院学报,2011(03).
7.荊媛.老子“无为”政治思想解读[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9).
注 释
①施民宪、宋辉.老子政治思想简论[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2).
(作者单位:中共盐城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