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楼梦》中林黛玉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2018-07-17鲁文婧

文学教育 2018年7期
关键词:林黛玉悲剧红楼梦

鲁文婧

内容摘要:《紅楼梦》中林黛玉特殊的出身背景及坎坷的人生经历,形成了她独特的充满矛盾的性格。这种性格与强大的封建社会环境压迫,造成了她必然的悲剧。

关键词:《红楼梦》 林黛玉 悲剧 性格

林黛玉是曹雪芹先生精心塑造的形象之一。在《红楼梦》一书中,曹雪芹先生花费了大量的笔墨,刻画出了林黛玉鲜明的且丰满的形象:遗传的性格、家庭的熏陶、强大的封建社会环境的压迫,使得林黛玉使她形成了既孤标傲世又谦和乐群、尖酸刻薄又宽厚豁达、笃实迟钝又睿智机敏、自卑自贱又自尊自爱、脆弱怯懦又执拗果敢等等。正是这种矛盾的性格决定她的悲剧命运。

1.林黛玉的性格及成因

林黛玉出身于书香门第,她的父亲林如海,既是探花,又是兰台寺大夫,钦点为巡盐御史。所以说待遇出身既是世禄之家,又是书香之族。由于林家支庶不盛,父母对黛玉爱如珍宝,“也欲使他读书识得几个字,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第二回)[1]。这为林黛玉的满腹才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请的老师却是一个贪酷徇私、不拘礼法的人。可以说黛玉根本就没有接受过什么真正的封建礼教教育,因此对封建士大夫顶礼膜拜的礼教没有丝毫的敬畏。黛玉喜欢博览群书,又喜欢音乐,日渐陶冶和净化了黛玉的心灵和灵魂。由此形成了她那独特的清高而又率真的性格[2,3]。这种率真的性格,使得黛玉能平易近人,宽厚豁达,不存心机,笃实迟钝,不会像出生在商人之家的宝钗那样富有心机,冷情冷性,处事圆滑。但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种率真的性格却很容易得罪人而不自觉。这种说话毫不顾忌,想说就说的性格,使周围的人不免觉得她尖酸刻薄。比如第七回中,薛姨妈托周瑞家的把宫花分给几位住在园中的姑娘。本来周瑞家的依远近顺路而送,最后才送到她,黛玉却偏偏问道:“还是单送我一个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周瑞家的道:“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送给姑娘的。”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4]”如果是迎春或惜春等,就不会注意这些小事。当时的社会要求女孩子像薛宝钗那样安分守拙,但是黛玉这种率真的性格和行为与这要求形成巨大的差距。

在当时“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氛围下,黛玉不仅才情横溢、学识渊博,而且常常偷偷地阅读“性灵之学”和描写爱情的杂剧。这些正是黛玉追求个性解放、争取婚姻自由的叛逆精神的基本因素。因此从本质上来说黛玉相对于当时的社会是叛逆的,不合当时的社会规范。比如她对于贾府的“混世魔王”贾宝玉,竟引为知己。在大观园里,不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道”,从不说这些“混帐话”的,只有她一人而已。林黛玉的叛逆精神在她的诗词也得到了有力的体现:“一年三百六十目,风刀霜剑严相逼”“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等等,这是黛玉对无路可走的现实发出的强烈的控诉和抗争。这些诗句都是黛玉那孤傲的灵魂、率真的个性所展示出来的叛逆性的体现。这些言行在周围的人看来,黛玉就是一个目无礼教,具有叛逆精神的人。

在第四十五回,宝钗给她捎来一点燕窝并与她说了几句悄悄话之后,黛玉就把心全盘掏出来给宝钗,把内心的秘密都说给了宝钗:“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可见她的纯真,与宝钗的狡猾完全不同。笃实使黛玉不会顺应世俗人情来保护自己。正是因为这种率真笃实的个性,在当时社会提倡的中庸、克己复礼的氛围下,却使得她在旁人眼中显得特别另类。

作为一个贵族少女,她从小接受的教育不是生存之能,而是精神气质上的追求,那么她的傲气是一种贵族自有的天生的清高但又显得不喑世事[5]。但是直到父母双亡,无依无靠而投靠外祖母家的时候,满腹才华、崇尚自由的黛玉心中就必然产生自卑感。有自卑,就必然对周围的一切过于敏感,常常以为与自己毫无关系的事和人都是针对自己的。从而显得疑神疑鬼。内外环境的共同压力下,黛玉就形成了自怨自艾,消极悲观的思维模式和性格。她不能如同同样自幼父母双亡、孤苦依人但性格豪爽乐观的史湘云一样“醉眠芍药裀”(第六十二回)、也不能“割腥啖膻、大嚼鹿肉”。

父母的相继去世使黛玉才感知到世间的生命无常和世事的变幻莫测。这种对生命无常的无法掌握和对逝去亲人的难以割舍,使黛玉始终无法摆脱内心的惶恐与悲戚。这也形成了林黛玉不喜欢聚,却喜欢散的心理。她的孤僻悲戚、多愁善感的性格,使得她不可能如简·爱那样坚毅勇敢地去反抗、去争取自己的权利和爱情。

黛玉因自幼失去双亲,独自一人前往贾府,虽有贾母的疼爱,仍不免有寄人篱下的感觉,且又常年体弱多病,因此对周围的环境和人必然是敏感的。有一次,当宝玉听宝钗说吃冷酒对身体有害而放下洒杯时,正巧雪雁送手炉来,黛玉便一语双关地说:“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雪雁说是紫鹃叫送来的,她马上又说:“也亏了你暗中摸索他的话!我平时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呢!”林黛玉把她的妒意表达得如此锋利而又不漏痕迹!过度的敏感使黛玉整天生活在“只怕见了姐姐就忘了妹妹”的恐惧中。

黛玉一生只为爱情而存在,在她的眼里,只有宝玉是唯一的爱人,对其他人就显得“孤标傲世”。在第十六回,宝玉将北静王给他的鹡鸰香串珠转赠给黛玉,黛玉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东西,我才不要”。可见,除了宝玉,世人很难入她的眼。第四十一回中在栊翠庵中品茶时,黛玉问妙玉:“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当着宝玉和宝钗的面说黛玉:“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可林黛玉却“知她天性怪僻,不好多话”,毫不介意,可见其心性宽厚[1,6]。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绝大多数人是以“最求功名”为目标,与黛玉和宝玉的世界观是对立的。这就导致黛玉与周围的环境显得格格不入。为了保持自我,而不得不在自己与周围的环境之间筑起一道防御之墙。这样在他人看来,就是孤标傲世,特立独行。

但是,黛玉出生并生長于封建大家庭中,环境的压力使封建伦理道德必然在身上烙下深深的痕迹。比如自进贾府就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着。到王夫人房里时,王夫人坐在西边下首,“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夫人再四携他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了。”连坐在什么地方都不肯轻易从事,可见黛玉对于当时的封建礼教还是不得不遵守的。于是她就心里就更加压抑。

2.悲剧的命运

黛玉的“小性儿”并非是其本性,而是她对现实强加给她的种种伤害的一种反击和自我保护,是强烈的自尊心的体现。

母亲教育的缺失和幼时老师的影响,使得黛玉自幼就不知世间的礼法约束,任性洒脱的风格。但是当时是宗法社会,以家族为本位,社会上是尊崇礼法,人们的个性很难得到伸展。在当时的“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等等封建礼教的环境下,黛玉既不能“出世”,更不能自由伸展自己的个性和才情,黛玉就显得反叛,比如黛玉在爱情上违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自由恋爱,就被当时社会视为为大逆不道。她“颂扬虞姬的守义自刎,指责皇帝造成了明妃的悲剧,她认为绿珠为石崇殉葬毫无价值,对红拂与李靖的私奔进行了热情的赞扬”。但在当时强大的封建宗法制度环境下,黛玉的反叛个性处处受到压抑。与宝玉结合的不可能成为毁灭她的最后一根稻草,最后只能以性格软弱的黛玉为自己与宝玉的爱情耗尽满腔的心血和青春的生命,可惜可叹!

参考文献

1.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王雪梅.处境决定性格——林黛玉性格成因探讨,文教资料,2009,8(上),24-26.

3.陈诗赓,杨萍.林黛玉性格中“真”的神韵,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科版),2016,37(9):164-166.

4.王丽丽.浅谈林黛玉性格形成之因,新诗路旬刊,2015,17,94-95.

5.吴楠.前戏林黛玉、薛宝钗的性格与爱情悲剧,读书文摘:中,2016,2:12-13.

6.石银丽.比较《红楼梦》中薛宝钗和林黛玉的性格特征,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7:20-20.

7.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M].北京:三联书店.1983.

(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附中)

猜你喜欢

林黛玉悲剧红楼梦
细品《红楼梦》中的养生茶
Chapter 23 A chain of tragedies 第23章 连环悲剧
假如《红楼梦》也有朋友圈……
续红楼梦
画家的悲剧
近视的悲剧
两个人的爱情和一个家族的“内战”
贵族小姐的精神恋爱
不希望历史“悲剧”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