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了,科技浙军
2018-07-17曾杨希梅华莹
曾杨希 梅华莹
历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国务院都会表彰一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获得者。他们中不乏“科技浙军”。
40年来,浙江省为主或参与完成共有960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在“浙军”获奖项目中,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百花齐放,既有补齐基础研究创新短板的全新成果,也有致力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的科技创新。在浙江,以高校系、阿里系、海归系和浙商系为代表的“创业新四军”群体性崛起,成为浙江极具活力的创业创新力量。丰硕的科技成果像一面镜子,反映出浙江省科技发展再攀高峰,创新力量不断增强。
基础研究再上台阶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才能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原创性成果重大突破。如同一条河流,基础研究是“上游”,它决定着“中游”的技术创新和“下游”的技术推广和产业化。
1978 年全国科技大会以后,浙江省的基础研究工作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尤其是1988年以后,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制的实施进一步推动了基础科学研究的发展。基础研究的内涵不断拓展,既有纯理论研究,也包括具有广泛应用背景的应用基础研究,而且交叉学科不断产生,如控制论、凝聚态物理、列阵光学等。
2013年以来,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共资助项目6262项,经费5.81亿元;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经费42.32亿元,居全国第6位。截至2017年12月15日,浙江省全年共获得2021项国家基金项目立项,比上一年同期增加98项。全省基础研究实力不断提升,原始创新水平不断提高。
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学技术不断撬动各行各业的发展变革。2017年浙江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真实感图形的高效绘制理论与方法”项目立足应用基础研究,在信息技术领域取得了新突破。据项目负责人、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周昆介绍,项目通过并行计算、重用计算和近似计算,首次实现了真实感图形的电影级高清画面交互级绘制,解决了高质量画面实时绘制的难题。目前,相关技术已应用于文化创意产业和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生命科学是未来最有希望实现新突破的领域之一。2017年浙江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获奖榜单上,“DNA损伤修复的分子机制”项目阐明了布鲁姆综合症相关基因在DNA损伤修复中的重要作用;“大肠癌微环境的关键免疫调控机制及其干预研究”项目为国际上首次发现的人肠道肿瘤微环境中新型免疫调控细胞;“肝癌微环境与癌细胞耐药关系机制及其治疗策略研究”項目发现了肿瘤在缺血缺氧微环境下的存活机制,为肝癌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只有做强基础研究,才能取得更多突破性成果。作为浙江基础研究工作的一员,我们前进的步伐不会停止,未来将继续在自己的领域深耕。”“肝癌微环境与癌细胞耐药关系机制及其治疗策略研究”项目负责人梁廷波教授说。
智造助力转型升级
科教兴省战略和自主创新战略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并实施后,浙江省取得了一系列的显著成绩。在20世纪的最后5年,浙江省更是加快了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步伐,科技创新水平得到显著提高:1995年,浙江省高技术产业科技活动经费为20808万元,新产品开发支出7300万元;到2001年,高技术产业科技经费达到71952万元,新产品开发支出37113万元,分别增加了2.46倍和4.08倍。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在全省高技术产业科技活动经费中,企业投入占到80%以上,说明企业已经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近年来,浙江大力发展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新经济,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梳理历年国家级、省级获奖项目,近半数属于数字经济领域。数字技术领域的丰富成果,成为支撑浙江省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不竭动力。
“高密度全显像数码仿真彩色丝织技术”,这一通过高新技术与传统工艺相结合开发出来的数码丝织新技术,继承弘扬了我国传统的丝织艺术,增加了丝织物的技术附加值,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为利用高新技术提升和改造纺织产业作出了贡献。该项目获得了200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荣获2009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的“吉利战略转型的技术体系创新工程建设”,是由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提出并实施的。该企业构建了高效的创新机制,使吉利汽车能以约1200人的研发团队完成通常需要3500人的开发任务,平均每季度至少推出一款全新产品,仅2009年就有10款产品上市。核心技术也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如远景成为首获C-NCAP四星级碰撞成绩的自主品牌轿车车型,吉利熊猫更是以45.3分的高分获得C-NCAP五星安全评价,成为微型车自主品牌中的首款五星产品,未来车型也将在安全星级上全部实现四星以上,其中80%实现五星。独创的BMBS技术解决了汽车高速行驶爆胎难题。其他如高性能发动机、自动变速器、新能源技术和轻量化技术等均有突出成果。同时,吉利十分重视知识产权工作,专利、论文等科技成果增长显著,企业核心竞争力大幅提高。
针对现有的国内外嵌入式系统软件平台难以满足跨行业应用、开发效率较低等问题,浙江大学一项目组提出了子构件体系架构(SMART架构)(荣获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他们以构件或细粒度子构件为基本单元,针对跨行业嵌入式系统产品的特点,以高可靠、强实时、低功耗为出发点,研发了这个可定制、可裁减、易使用、子构件级重用的跨行业嵌入式软件平台SMART。这一平台对我国发展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快“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杭州士兰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吴美飞团队不甘于我国芯片产品依赖进口的现状,研发出了“高速低功耗600V以上多芯片高压模块”。该项目在自主创新上取得成效,成为数字技术领域研究的典范,获得2017年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吴美飞介绍:“我们的项目构建了完整的多芯片电力电子模块设计与生产制造体系,项目成果拥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目前已经广泛应用在汽车电子、家用电器和工业控制等多个领域,近3年销售收入达22.86亿元。”
通过自主创新,浙江省企业创新主体取得了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不少成果还打破了欧美的垄断。
给水泵汽轮机是电站热力循环系统的主要部件之一,其安全可靠与否直接影响着整个电站是否运行稳定。杭州汽轮机股份有限公司隋永枫团队研发的“1000MW等级电站锅炉给水泵汽轮机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项目获得2017年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他们对汽轮机整体进行深入研究,建立了大容量给水泵汽轮机设计优化体系,实现了机组的高效率运转,打破了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保障了国家能源和经济安全。
创新成果造福民生
科技创新既要“高大上”,也需“接地气”。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科技创新也要瞄准这个“靶心”。浙江省重点围绕重大与高发疾病防治、新药创制、医疗器械、“五水共治”、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等专题,组织实施了一批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加强科研攻关和示范推广应用,努力让科技创新成果惠及民生。
食药健康事关百姓福祉。在全省科学技术奖榜单上,许多成果彰显出“让人民生活更美好”的科研初心。
d-生物素是一种维持生物体机能健康必需的营养素,但过去的d-生物素主流工业化生产方法会产生较多“三废”。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钱洪胜团队的“d-生物素绿色合成技术开发与产业化”项目,通过全新合成路线,将d-生物素生产过程中的反应步骤从12步缩短为9步,同时不用三甲基硅氰等危险试剂,使反应温和易控,工艺清洁程度高,实现了“绿色合成”。采用新方法生产的d-生物素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近3年累计新增销售额逾6亿元,直接带动了动物营养及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该项目获得了2017年浙江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人民健康是美好生活的重要基础,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在浙江,以科技创新提升人民健康水准的进程正在不断推进。获奖项目中,大健康领域项目占比25.5%,不少成果已在实际应用中造福百姓。
为破解重症肝病高病死率的这一国际医学难题,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100余位科研人员在李兰娟、郑树森两位院士的带领下,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73计划”、“863 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支持下,依托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感染性疾病诊治协同创新中心,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紧密结合,开展了艰苦的科技攻关。历经14年的不懈努力,在重症肝病诊治领域取得了系列理论创新和技术突破,成功救治了数以万计的重症肝病患者。
比如荣获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重症肝病诊治的理论创新与技术突破”项目,就创建了独特有效的李氏人工肝系统,在治疗肝衰竭领域获重大突破,显著降低患者病死率,急性、亚急性肝衰竭治愈好转率由11.9%提高至78.9%,已被推广至全国30个省市。首创的李氏人工肝联合肝移植治疗重症肝病新方法和预后评估体系,使患者5年生存率由60%提高至80%。肝移植技术已推广至全国18个省市,引领着人工肝与肝移植技術的创新。肝癌肝移植“杭州标准”成为国际标准,先后于2010年和2011年在印度尼西亚首次成功开展活体肝移植,提高了国际影响力。
针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主任医师金胜威团队的“‘促炎症消退新策略防治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基础临床应用研究”项目获得2017年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该项目提出了发病新机制,建立了动态检测体系并筛选出药物防治方案,先后在20多家大型医疗单位推广使用,取得明显的治疗效果。
如今,浙江的科研工作,正挺立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潮头上,奔跑在率先建成创新型省份的跑道上。从这里再出发,浙江科研必将乘风破浪,一路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