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新路径

2018-07-17索格飞张红玲

对外传播 2018年6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课程

索格飞 张红玲

美国学者爱德华·霍尔(Edward Hall)认为“文化即传播,传播即文化”。然而,任何文化和价值理念都必须借助于特定的媒体形式才能进行有效地传播。近年来,随着新媒体迅猛发展,传播学界越来越关注如何发挥新媒体传播高效快捷、双向互动的优势,以更快捷、更易于接受的方式推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国际慕课作为一种全新的知识传播和文化传播载体,借助远程在线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打破原有的跨文化传播壁垒,让学员在日常学习与互动交流中完成对他者文化的认知与认同。

本研究以“接触区”理论为基础,以知名国际慕课平台开设的与中国文化密切相关的《跨文化交际》课程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调查问卷以及邮件访谈方法,对该课程进行了实证研究。

“接触区”(Contact Zone)的概念源于后殖民主义理论,属文化研究范畴,最早见于普拉特(Pratt)的著作《帝国之眼:旅行书写与文化互化》(Imperial Eyes: Travel Writing and Transculturation,1992)。①在该著作中,她将“接触区”定义为一个“文化融合发生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两种不同的文化相遇并以一种极度不平衡的方式互相影响”。她认为,不同文化个体可在“接触区”打破文化边界的束缚进行有效互动。一旦“接触区”建立起来,个体可以通过与不同文化他者的沟通来获取全新视角。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2008年,加拿大人戴夫·科米爾(Dave Cormier)与布赖恩·亚历山大(Bryan Alexander)首先提出慕课(MOOC)概念。2011年至2012年间,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先后推出Udacity、Ed和Coursera三大网络课程平台。2012年12月,英国12所大学联合推出大规模在线课程平台FutureLearn,后来新加坡的五所大学也加入其中。目前,该国际慕课平台的学员超过650万,来自全世界190多个国家或地区。2015年,该平台推出中国第一门全英语授课的《跨文化交际》课程。目前,该课程的注册学员超过4万名,分别来自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线评论数量近7万条。在前四轮的运行中,学员最多的国家包括:英国、中国、美国、俄罗斯、德国、西班牙、巴西、埃及。作为一门立足中国本土、与中国文化息息相关的课程,《跨文化交际》包含5周的教学内容,即文化与传播、文化身份认同、交际风格、文化价值观和跨文化适应。

本研究选择该平台上的《跨文化交际》课程作为研究对象,原因有两点:其一,作为该平台上人气最高的精品课程之一,用英语授课的《跨文化交际》课程吸引了全球学员的广泛关注,这为研究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了可能。其二,该课程的定位是帮助学员提升英语语言能力、中国文化认知力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因而吸引了广大中国学员的积极参与。

(二)研究问题

根据文献调研以及研究对象的独特性,本研究聚焦两个问题:(1)国际慕课为各国学员提供了一个最佳的文化交流以及人文交流平台,其学员在这一文化交流平台上如何进行跨文化交流和沟通?(2)在国际慕课这样一个多元文化环境中,中国文化如何得以传播?其传播效果如何?

(三)研究方法

作为一项实证研究,本研究按照以下三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组建《跨文化交际》课程近7万条在线评论语料库,通过AntConc软件对其进行内容分析,筛选排列前100位的高频词,以及与“中国”“中国人”“文化”等关键词相关的修饰词。

第二步,根据前几期的运行数据,设计调查问卷,对参与慕课课程的中外学员进行前测和后测,旨在获取这些学员的课程预期和参与收获。

第三步,选择部分活跃的中国学员进行邮件访谈,主要关注这些中国学员对自身文化身份认同方面的反思和变化。

二、数据分析

经过前期的数据收集,笔者对三个阶段的数据进行了量化和质化分析。首先,基于《跨文化交际》国际慕课前四轮近7万条在线评论组建的语料库,利用AntConc软件进行质化和量化分析;其次,在该课程第三轮运行前后,进行在线问卷调查,前测和后侧总共回收问卷239份,并利用excel对其中的227份有效问卷进行量化统计和分析;再次,笔者在第四轮运行结束时,对30位中国学员进行了邮件访谈,并对访谈内容进行归纳分析。

(一)国际慕课“文化接触区”的形成

通过对语料库进行词频分析,笔者确定了学员在线评论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前100个词汇。排除代词、介词、冠词、连词等虚词,得到实词的排列顺序和频率如表所示(参见表一、表二)。分析显示,在第二、三轮的运行中,除了一些意义不明确的词汇外,“人”“文化”“不同”“传播”“跨文化”“理解”“价值观”等实词出现的频率最高,表明各国学员很多话题围绕这些词汇进行。

通过对“文化”相关的字符串进行进一步分析,确定这些关键词前后出现的名词、动词、形容词,以及词组。分析发现,学员在讨论区的话题不仅涉及“差异性”“规范”“身份认同”“冲突”“价值观”“文化产品”“语境”“认知”等和文化密切有关的话题,还涉及跨文化、二元文化、亚文化等多个维度,以及群体文化、个体文化、职业文化、情境文化等多个层面。同时,学员对文化学习和传播过程中出现的描述、探索、界定、定向、发现、理解等概念具有一定的认知。一些学员还具有尊重差异性、探索多样性、增强敏感性、培养同理心等跨文化传播意识。研究结果表明,慕课平台为各种文化背景的学员搭建了一个交流思想和文化、探讨共性和差异、寻求理解和尊重的自由、平等和开放的公共空间,这个公共空间的存在成为各国学员交流互鉴的“文化接触区”。

(二)国际慕课对中国学员文化身份认同的影响

由于立足中国本土并由中国教师授课,《跨文化交际》慕课课程吸引了不少中国在校大学生、教师及社会人士参与。问卷调查显示,92%的中国学员认为,该课程有助于他们了解中国丰富的文化内涵、提升文化自信并强化自身文化身份认同。

关于邮件访谈问题“你如何评价自己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多数学员认为,该课程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不断提升的过程。中国学员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国际学员的评价和介绍,开始对自身文化进行辩证思考,从全新的角度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此过程大大增强了中国学员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并提升了作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除了增強中国文化自信外,学员在学习过程中还主动在讨论区帮助国际学员澄清对中国的一些误解和偏见。例如,针对国际学员提出的“中国人很内向因而不好相处”的观点,一位中国学员解释道:“中国人因为注重面子,所以在人际交际过程中偏向含蓄内敛,但并不意味着中国人不友好不真诚。”诸如此类的讨论过程不仅有助于改进国际学员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而且能够促进中国学员强化自身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因而,从本质上而言,国内外学员的讨论过程是中国文化互动和交流的双向过程,通过互动交流,双方对于中国文化的认识和理解都得到深化。在此过程中,中国学员作为文化传播者的角色不可或缺。

(三)国际慕课是外国学员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

慕课学员5000多条在线讨论中,涉及到“中国文化”“中国”和“中国人”的讨论达到500-600条。通过进一步分析这些文化字符串,发现外国学员对中国的讨论主要围绕四个主题:

第一,与中国相关的直接个人经历,例如工作经历、成长经历、学习中文、旅游经历、跨国婚姻等。对比中国学员介绍的地方特色文化,以及自己所感受的中国南北方文化、东西部文化、城乡文化的差异,外国学员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对中国著名景点、特色城市、风俗习惯、语言特征等客观文化的认识。

第二,与中国相关的媒介信息,例如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丝绸之路》,电视剧《媳妇的美好生活》《甄嬛传》,电影《喜福会》《卧虎藏龙》,以及其他热门中国文化产品、关于中国的新闻等。其中,外国学员感受最深的就是个人感知的中国文化与该课程中涉及的或中国学员所介绍的中国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这种差异更容易引起国际学员的反思、关注和讨论。

第三,与中国相关的价值观探讨。在讨论区,中国文化特有的面子观、儒家思想、集体观念、含蓄间接的交际方式、高语境的交际风格、中国人的空间距离等成为中外学员讨论的焦点问题。不少外国学员开始改变之前对中国肤浅的认识,逐渐了解到一个真实深刻的中国。

第四,关于中国的一些整体感受和评价。中国的“茶文化”“醋文化”“饮食文化”“餐桌礼仪”“对教育的重视”“重男轻女现象”“家庭观念强”“时间观念”“公共场合的卫生”等话题受到外国学员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86.7%的学员认为自己最大的收获是纠正了对中国文化的刻板印象。一位从未到过中国的外国学员提到,“这门课的学习过程使我打破原有对中国的一些成见,比如中国人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封闭落后,中国文化并非是单一的一种模式等等”。慕课平台为国际学员了解中国打开了一扇窗户。

三、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基于中国文化传播实践和“接触区”理论,有效弥补新媒体尤其是国际慕课在中国文化传播方面研究的不足,拓新了跨文化传播路径,为进一步开展该方面研究奠定了基础。从实证研究结果来看,可以得到两个结论:

第一,国际慕课是一个有效的“文化接触区”。跨文化传播的关键在于承认对方观念存在的合理性以及对方身份的正当性。全球慕课学员通过数周的学习,不仅学会认识文化差异,而且开始接受并尊重这些文化差异,进而增进对他者文化和价值观的认同感和敬重感。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国际慕课作为“文化接触区”至少具有两方面的优势:一是这一“接触区”是由多元文化成员在自由、开放、平等的基础上共同建构的公共空间;二是多元文化成员在这个公共空间内相识相知,能够顺畅地开展文化交流和跨文化对话。

第二,国际慕课对于传播中国文化具有很大潜力。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主要表现为对内的向心力、凝聚力和融合力,以及对外的亲和力、吸引力和影响力。国际慕课提供的文化相关课程以及在线讨论环节,在对内和对外两方面都表现出传播中国文化的巨大潜力。实证结果显示,对国际学员而言,国际慕课为其摒弃成见、深入探讨和了解中国文化打开了一扇窗口;对国内学员而言,由多元文化背景学员建构的“文化接触区”有效激发中国学员反思自我、提升个人修养和文化自信,较好实现了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功能,即从外面照镜子,②重新认识自己。

基于此,为使国际慕课在中国文化传播上更好发挥作用,国内高校和其它教育机构作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者,要主动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借助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慕课平台推出更多中国文化相关课程,积极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要加大力度提升国际慕课讲师以及管理员的文化素养,着力提供真实丰富、形式新颖、反映中国文化精华的传播内容;要加强多元文化学员之间的互动频次,以提升“接触区”的对外文化传播效果;同时,每一位参与国际慕课的中国学员要注重文化自觉和个人修养,在“文化接触区”扮演好负责任的文化传播者角色。

(本文系上海外国语大学2016年规划课题“社交学习网站对外文化传播效果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61140017)

「注释」

①Mary L. Pratt (1992). Imperial Eyes: Travel Writing and Transculturation.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P.4.

②胡晓明:《如何讲述中国故事?——“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跨文化的儿童服饰课程初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两块磁的交际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The Images of Hua Mula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films
The Significance of Achieving Effective Cross—cultureCommunication in Foreign Trade Business
高考模拟题精选之情景交际题
自行车的发明
Ways of Commun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