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积粮
2018-07-17
古谚有云:“五穷六绝七翻身。”“七翻身”尚未验证,“五穷六绝”却已经实在地发生了。贸易战鼓点声声,降杠杆、减补贴、降关税、调个税、压房价,数月之内我们打出了密集而力度颇大的政策组合拳,给人以“深挖洞、广积粮”的既视感,也令投资者为囤粮做了贡献。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组合拳后我们的粮草准备充足了吗?
说起粮草储备,最直观的感受是光伏、新能源汽车补贴的调整。5月31日,“史上最严光伏政策”公布,控制新增规模、加快补贴退坡等,再加上随后爆出的亏欠千亿元补贴的新闻足以令行业震荡。为什么光伏补贴这么快且突兀地大刹车?这还得从光伏的科技进步说起。全球光伏的发电度电成本,2009年还是0.30美元,到了2016年就降到了0.10美元,2017年更降低到8美分。10年间,光伏的全球装机爆炸式增长,是最初的25倍。可由于光伏成本下降得如此之快,政府的补贴政策往往反应不过来,就造成了补贴与当期装机成本的不匹配。如2008至2011年,德国的光伏装机规模急劇上升,可再生能源附加费到了用电户忍无可忍的地步,电网的改造也跟不上,于是德国不得不紧急叫停。时隔7年后,这一教训又在中国重演。截至目前,中国的光伏装机容量达到了160GW(吉瓦),其中2017年安装了53GW,2018年的前5个月安装了超过30GW。一半的装机都发生在短短的一年半内,就是因为有利可图;而另一方面则是财政的巨额负担,据测算,未来20年,国家承诺的补贴还将高达1万亿元。
新能源企业的骗补风波余音未绝,光伏“大跃进”又冒了出来。2015年后政府给予光伏的补贴堪称慷慨,在中央大力发展光伏产业的号角下,各地方政府纷纷出台地方补贴政策,几乎每隔几天,就有一个地方政策出台。可是,这些高补贴的资金从哪里落实?国家补贴从可再生能源基金出,不够了可以调高可再生能源附加。可省内补贴,特别是县级补贴的资金来源却不扎实。尤其是当装机规模较小时,虽然度电补贴高,但所需资金总量有限,地方政府尚能够筹措,可一下子冒出了那么多的分布式大电厂,国家补贴尚出现拖欠情况,地方补贴又去哪里筹措?
观察近年来以国家意志为主导的产业政策,无论玉米的保底式收储或是煤制油或是新能源汽车或是光伏,在市场经济的价格波动面前反应得都不那么灵敏,结果造成了产能与市场的错配,国家鼓励产业发展的初衷并未取得应有的效果。对于新能源汽车,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市场,可在电动车市场中却充斥着低水平上竞争的车型,很多车的设计就是卡着补贴的门槛,为补贴而来,补贴能占到整车价格的一多半。这样的汽车,虽然用的是锂电池,和低速电动车的外观、配置及技术水平又能有多大的差异呢?如果没有了补贴,也就没有了存在的基础。可偏偏它们在补贴的门槛上繁荣了起来,显然,这样的补贴政策,扶植起来的绝不是能和特斯拉一决高下的新能源技术。
如果岁月静好,所有这些地基并不牢靠的产业还可能延续下去,可贸易战大敌当前,对外我们主动降低了外资门槛,新能源车企的外资占股比例取消,意味着特斯拉无需找合作伙伴就可来设厂。降低日用品、汽车等消费品的关税能为我们争取国际上的广泛支持,另一方面对国内企业降杠杆、减补贴就显得迫切了。今年上半年,尤其是特朗普贸易大棒挥舞起来后,我们看到了政策层面一系列的非常规动作,先是降杠杆,接下来是降关税,随后是减补贴,贸易战内外一盘棋,国内先打出一个组合拳。究其实质,无非是理顺国内经济运行中的隐患,“广积粮”以备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