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花鸟鱼虫在陶瓷上的艺术语言

2018-07-16余石川

景德镇陶瓷 2018年2期
关键词:花鸟谐音花鸟画

余石川

陶瓷,在最原始的时候只是用手捏和泥条盘筑而成的一种实用品,通过泥与火的碰撞产生的化学变化改变了其物理性质,从而使得石器时代人们的生活有了质的飞跃。直至今日,陶瓷不仅作为一件简单的实用器,更是作为集实用性与审美性为一体的工艺美术发挥着其光辉灿烂的艺术魅力。

我国陶瓷的历史溯源可以说是非常久远,智慧的古代祖先们在实践中认识到了泥土掺水具有可塑性,可以塑造出一些需要的形状,这一认识早在旧石器时期就已经被人们掌握,再后来的长期实践中,人们发现了用火烧制这种泥土,会使其变硬,有很高的实用性,这些都是陶瓷形成发展的先决条件。1962年,在江西万年县仙人洞出土了距今8000多年的陶器,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陶器。然后随着人们对陶器的不断认识出现了硬度较高的原始青瓷,这时已经是从陶向瓷演变的过渡期了。从六朝开始,我国逐渐进入了陶瓷时代。陶瓷因为其坚固耐用,不怕腐蚀且又质地如玉的特点渐渐地代替了青铜器和漆器,加速了生产力的发展,陶瓷的发展也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唐代的自信、统一、上升成就了陶瓷行业的不断飞跃,青瓷和白瓷成为主流,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不仅如此还出现了赫赫有名的唐三彩,唐三彩不单是作为明器使用,也作为实用器和商品远销海外。寿州窑的绞釉瓷也是火遍了大江南北。在宋代,陶瓷发展到了最高峰,被称为“瓷的时代”,出现了著名的五大名窑,窑口遍布全国,也有着各自的特点,如定窑、景德镇窑的清秀;哥窑、官窑的典雅;汝窑、耀州窑、龙泉窑的浑厚;钧窑的绚丽;建窑的淳朴;吉州窑和磁州窑的浓厚民间风韵。在这之后,我国的陶瓷发展又上了一道台阶,画花阶段正式开启。

从画花阶段开始,我国的陶瓷艺术之路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将中国画和陶瓷这个载体相结合,碰撞出了灿烂的火花。国画一词起源于汉代,汉朝人认为中国是居天地之中者,所以称为中国,将中国的绘画称为“中国画”,简称“国画”。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国画是中国的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中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知。文与画在当初,无歧异,本是一个意思。我国夙有书画同源之说,有人认为伏羲画卦、仓颉造字,是为书画之先河。远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画在丝织品上的绘画一一帛画,春秋战国最为著名的有《御龙图》帛画。它是在丝织品上绘画。这些早期绘畫奠定了后世中国画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的基础。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域外文化的输入与本土文化所产生的撞击及融合,使这时的绘画形成以宗教绘画为主的局面,描绘本土历史人物、取材文学作品亦占一定比例,山水画、花鸟画亦在此时萌芽。隋唐时期由于宗教的传入和兴起,山水画、花鸟画已发展成熟,宗教画达到了顶峰,并出现了世俗化倾向。人物画以表现贵族生活为主,并出现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造型。五代两宋又进一步成熟和更加繁荣,人物画已转入描绘世俗生活,宗教画渐趋衰退,山水画、花鸟画跃居画坛主流。这时出现了大名鼎鼎的黄荃和徐熙,也就是大家常说的“黄家富贵,徐家野逸”,他们的艺术风格截然不同,具体还表现在师承关系不同、题材不同和表现技法不同上。黄筌追求形象的真实和画面的生趣,徐熙追求生动活泼的笔墨情趣和朴实淡雅的格调,他们实质上是两种美学风格。元、明、清三代水墨山水和写意花鸟得到突出发展,文入画和风俗画成为中国画的主流,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渐稳定,文化艺术领域空前繁荣,涌现出很多热爱生活、崇尚艺术的伟大画家,历代画家们创作出了名垂千古的传世名画。

在国画的大题材里主要有山水、花鸟、人物这三大类,表面上,中国画是以题材分为这几类,其实是用艺术表现一种观念和思想。所谓“画分三科”,即概括了宇宙和人生的三个方面:人物画所表现的是人类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山水画所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花鸟画则是表现大自然的各种生命,与人和谐相处。中国画之所以分为人物、花鸟、山水这几大类,其实是由艺术升华的哲学思考,三者之合构成了宇宙的整体,相得益彰。今天我们主要是说一说花鸟画,花鸟画又可细分为花卉、翎毛、蔬果、草虫、畜兽、鳞介等支科。在魏晋南北朝之前,花鸟作为中国艺术的表现对象,一直是以图案纹饰的方式出现在陶器、铜器之上。那时候的花草、禽鸟和一些动物具有神秘的意义,有着复杂的社会意蕴。人们图绘它并不是在艺术范围内的表现,而是通过它们传达社会的信仰和君主的意志,艺术的形式只是服从于内容的需要。史书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已有不少独立的花鸟画作品,其中有顾恺之的《凫雁水鸟图》、史道硕的《鹅图》、袁倩的《苍梧图》、丁光的《蝉雀图》、萧绎的《鹿图》,如此等等可以说明这一时期的花鸟画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虽然如今看不到这些原作,但是通过其他人物画的背景可以了解到当时的花鸟画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如顾恺之《洛神赋图》中的飞鸟等。在风格精丽的工笔设色花鸟画继续发展的同时,风格简括奔放以水墨为主的写意花鸟画,水墨写意“四君子画”(梅、兰、菊、竹)相继出现于南宋及元代。随着写意花鸟的深入发展,以明末的徐渭为代表自觉实现了以草书入画并强烈抒写个性情感的变革。至清初朱耷则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高水平。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中国花鸟画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形成了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独特传统,终于在近现代产生了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朱宣咸、关山月、李苦禅、汤立、刘小刚、吴悦石等花鸟画大师。

就笔者个人来说,在题材的选择上,笔者会常常用鱼来表达作品。鱼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喜闻乐见的题材,其一的原因就是它所蕴含的吉祥寓意。吉祥寓意是我国的传统,表达出来分为寓意、表号、谐音、比拟、文字等等。鱼有“余”的谐音,因此,人们用鱼形来寓意“年年有余”、“吉庆有余”等。在鱼形图案中,鲤鱼和金鱼的内容和形式较为丰富。“鲤鱼”和“利余”同音,金鱼与“金余”同音,所以才备受人们青睐。唐代规定五品以上官员都得佩戴鲤鱼形饰品“鱼符”于腰部,并一直延续到宋, “以明贵贱”。 “鱼”与“余”谐音,所以鱼象征着富贵。而“如鱼得水”,则用来描述工作和生活和谐美满、幸福、自在。到了明、清以来,盛行的《八宝图》,八宝之一的“玉鱼”因为谐音的缘故被人宣扬为“吉庆有鱼(余)”,象征着年景好,丰稔昌盛。

鱼在陶瓷上的表达又是别有一番风味。瓷器的洁白,色料的鲜红,衬托出整个画面丰富优雅。其实早在元青花时期就有鱼的表达,只是鲜见,那时比较流行松竹梅之类的题材。在陶瓷上也会运用一些国画中有名的题材构图来进行绘制,比如《鲤鱼如意图》,其中描绘了荷花和鱼。荷花又称作莲花,有“连”的意义,而鱼取“余”的含义,合在一起有连年有余的寓意。九条鲤鱼在水里游来游去还有“如鱼得水”的意义,整幅画面充满了温馨和谐,寓意工作和生活长久如意,幸福美满。还有《鱼荔图》,一树火红的荔枝,九条鲤鱼在水中嬉戏。自古以来, “九”就有长长久久之意。而“鱼”又与“余”谐音,富而有余,引申为万事如意,而且,风水学中有红色的鱼可以旺运之说。荔枝谐音为“励志”是常见风水吉祥物,荔枝多子,又代表多子多孙。“鱼荔”又为“余利”,为很多商人所钟爱。并且,在此之中红色的鱼最为流行,也是因为红色的鱼不但喜庆还有旺财之意。

花鸟鱼虫在陶瓷上的运用千变万化,这些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智慧结晶,需要受到大家的尊重并且后代们要谋其发展。

猜你喜欢

花鸟谐音花鸟画
国画中的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
写意花鸟
工笔花鸟画
勇闯长龙阵
《谐音词里的民俗》
简析宋代花鸟画对当代工笔花鸟画的影响
谐音词的规则
绝妙的数字灯谜
想当凤凰的金花鸟
花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