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日战后反思文学比较研究

2018-07-16朱思佳彭洁

北方文学 2018年9期
关键词:联邦德国比较日本

朱思佳 彭洁

摘要:二战中,德日两国同为法西斯主义同盟国,罪行累累。然而在二战后,两国在反省战争这方面走上了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本文以德日两国的战后反思文学为切入点,比较分析两国战后反思文学的不同,探索背后影响其不同的政治背景和价值观原因。

关键词:联邦德国;日本;战后反思文学;比较;原因

1945年5月9日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同年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二战全面结束。立足现在回首过去,两国不仅在政治经济方面跨入另外一个时代,文学界亦如此。纵观两国的战后文学史,就会发现“战后派”文学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同是战后反思文学,主题内容却是大相径庭。

一、德日两国战后反思文学发展状况

(一)德国

德国战后反思文学的主题大致是如下两个:一:直接描写战后国内现状;二:回忆反思战争及其成因。

战后初期,象征第三帝国的一切东西都随之崩塌,德国的文学界也陷入了“重建”的局面。经历过二战的许多作家,如沃尔夫冈·博歇尔特,海因里希·伯尔等,在他们的作品中都传达出对战争的控诉,表达出抵抗法西斯和期待新生的想法 (1)。博歇尔特的《面包》中,妻子为维护丈夫的尊严,撒谎使丈夫安心,同时也为他剩下口粮。一方面作品歌颂战后苦难时期时人们互相砥砺互相关爱的精神,另一方面也是直接展示了战争带来的巨大后果。

后来德国社会趋于稳定,反思文学多是集中探索战争成因,描写战争灾难给人们留下的苦难生活和心灵创伤,反思德国在这场法西斯主义战争的罪责。主要的联邦作家有君特·格拉斯,西格弗里德·伦茨,本哈德·施林克等。

君特·格拉斯的《铁皮鼓》是其中的代表作。该小说以但泽这个海港城市为背景,以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为主线,讲述了主人公奥斯卡小时候因家丑从楼上跳下去,结果受伤长不高,并且获得了高分贝尖叫的超能力。在他的母亲去世后,他与女仆玛利亚发生了关系有了一个孩子。紧接着二战到来,奥斯卡参加了侏儒文工团,奔赴前线后回到家乡,把儿时的玩具---铁皮鼓送给自己的儿子却被拒绝。苏军来到后,他又违背道德出卖了作为纳粹分子的养父马采拉。二战结束,但泽划分在西部占领区内,奥斯卡获得巨额财富却精神空虚,在目睹战后精神压抑的群体后,精神得到解放,最后投案自首。作品中不仅描写了战争对人的摧残,也揭露了纳粹兴起、战争开始的成因。

西格弗里德·伦茨的《德语课》也是代表作之一。西吉·耶普森因“偷”画被发现后当作少年犯送进劳动教养,罚写作文《尽职的快乐》。写文中他回忆起自己那个在北德乡村当警察的父亲是如何恪守职责,一丝不苟地执行纳粹当局的命令,监视着当地的一位对他有救命之恩画家,不让他作画,还没收他的作品。小西吉出于同情,悄悄将他的作品藏在一间破磨坊里。战后,冥顽不化的乡村警察继续履行所谓的职责,并烧毁画家的藏画,西吉为此得了恐惧症。一场莫名大火将磨坊里的画作付之一炬,西吉对父亲的怀恨与恐惧也到达极点。然后就发生了“偷画”一事。小说用一个普通人的故事抨击了德国人的劣根性:尽职是义务,哪怕是违背伦理道德,也揭露了战争虽已过去,但是战争对人的荼毒还在继续。

而从君特·格拉斯的《蟹行》的开始,西德的反思文学主题又进一步发展,德国不再一味是战争的过错方,作家塑造这些角色并不是主要为了揭露和反思纳粹暴行,他们从主体视角、个体经历来描写,德国是受害者成为了文学作品主要主题。《蟹行》描述了在二战末载有近万民名德国东部难民的游轮“威廉·古斯特洛夫”在苏联游艇的追击下被沉没,最终只有不足一千的人存活下来的故事,直接展示了德国人在战争中所受的苦难。不久之后,《明镜周刊》开始刊登描写德国人被强制迁徙出德国东部以及东欧的系列文章。柏林新闻工作者耶尔格·弗里德里希也出版了一本讨论德国在战争中遭受的遭难的书,书中形象的描写了当时被轰炸的的德国城市和平民无故被杀的场面。 (2)

与《蟹行》类似的、强调了德国是“受害者”的文学作品还有本哈德·施林克的《朗读者》,作品描述了一个战后青年米夏和纳粹战犯汉娜之间畸形的姐弟恋。如果说青少年时期的米夏喜欢的是汉娜的肉体,那么为了让汉娜识字而录下了上百个朗读文学作品的磁带的时候,米夏是真的爱上了她,因为他知道汉娜不识字,汉娜的本性还是纯良的。汉娜这个人物形象,也很好诠释了德国人“尽职”这一种民族特征,加上低文化程度,汉娜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对与错,完成任务便是利人利己。《朗读者》很好地诠释了一点:战争的罪恶便是如此,泯灭人性,颠倒黑白。这类主题的文学作品在当时受到了很多非议,被认为在为二战开脱罪行。其实在今天看来,相较于日本的否认耍赖,德国人还是忏悔多于辩解。正如“力的作用都是相互的”,德国在二战中给他国带来了灾难的同时,自己也在承受着发动战争的代价。无论是忏悔还是为自己伸冤,只要不极端,便都是在理解的范围内。毕竟时代在发展,文学也需要新发展来适应社会,发展自己。

(二)日本

日本作为唯一遭受原子弹轰炸的国家,在二战中他遭受了比其他两个盟国都要大的重创。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下产生的“战后文学”也尤为后人细细研究。纵观日本这几十年的战后文学,其主题其内容大致没有变化,主要可以分类成两种:一:对战争的揭露;二:反对核战争。

在反對战争为主题的作品中,多是描写战争给日本民族、民众造成的深重灾难和精神创伤。以长篇小说《小小的家》为例,作品讲述的是战争背景下,普通市民平井一家的茶米油盐的日常生活。文章以仆人洋房里多喜的视角,描写了战争对其主人一家带来的改变。作品里没有直接表达出对战争的任何看法,但是读者能从这个日本中产阶级家庭战前、战后生活状况的巨大变化中看到战争带来的巨大影响,即使这个家庭与战争本身没有任何牵连。最后作者以平淡的笔调结束了这个故事,但结果仍是极大地触动着读者。平井一家成为了战争的牺牲者,此外还有千千万万个同样遭遇的平民家庭。在后来人的眼中不过是战争中的常态,最终忽视遗忘。所以作者想想借此警戒:历史不应该被忘记,战争也不该在重演在有关反对核战内容中,多数作品以描写原子弹的恐怖,受害者的悲惨,凸显了战争中使用原子弹的不人道性,对使用原子弹者和制造者的厌恶。

大冈升平的作品《俘虏记》、《野火》是有关二战纪实小说,以作者自身在战场上的经历和切身体验,揭露战争的残酷性和非人道性。作为一位经历过战争苦难的作家,大冈带着深重的心灵创伤,以作家的使命感,反思惨痛的历史教训,将战后日本民众的苦阿心理和绝望情绪,以及对战争的抗议有机地结合起来,发出了对战争的诅咒和控诉,表达了人们对战争的憎恨。小说《野火》中,战后主人公“我”田村住进了东京郊外某精神病院,遵照医生的建议,把自己经历写了出来。小说中这段经历的描写,勾画了一幅在战乱之中,人险恶自相残杀.吃人肉以果腹充饥的血淋淋的画面,揭示了法西斯军队的非念。作品着力刻了在非人境况下人的精神前溃、道德论丧,凸视了战争在人的心灵上投下的可怕阴影。小说中,一个精神错乱,商临死亡的日军军官要求在他死后吃他的肉,而“我”不仅没有对他表示同情,进行救助,反而产生了一种怪异的想法:“他的灵魂己经离开了躯体,已经不再是个人了。它和我们平日不受任何良心的谴贵面采疆的植物动物.应该及行么不同。”战争使人脱离社会,丧失道德。

在日本反思文学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日本民族对战争的一个清醒认识,但由于作家本身的局限性以及日本文学受政治影响较大。如大冈升平,甚至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大江健三郎在《广岛札记》中只描绘了原子弹给日本造成的重大遭难,丝毫不提日本为什么会被投放原子弹。他们既是作家也是一名参与战争的士兵,所以他们内心不愿承认战败投降这一事实,对于自己带来的后果也就只能站在日本民族受害的角度来控诉战争。

当然,在众多作家及其作品中,也有那么几位,超越了民族关系的束缚,认识到日本在这场战争中不可推卸的责任。其中之一便是五木宽之,他的作品《深夜,美术馆》主要讲述了“我”在一家纪念馆俱然遇见一对年轻夫妇。而半年后年轻夫妇妻子志津江突然到东京找到“我”,请求“我”介绍她到商界、政界要员经常出人的酒吧做女招待。她不惜牺牲自己的身体,用尽自己全部精力来完成丈夫未实现的夙愿:把日本在朝鲜掠夺的文化遗产调查清楚,登记造册。作品中揭露了一批以“建立大东亚共荣圈”“考察文化遗产事业”为借口,对朝鲜人民血腥镇压,大量掠夺朝鲜自然安源、文化遗产,无恶不作地发动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侵略者,并借用小说中主人公之口毫不隐晦地痛斥了日本侵略者在朝鲜犯下的滔天罪行“作者在小说中揭露并强烈斥责了日本侵略者的这种盗窃、强盗行为,朝鲜人世代流传下来的灿烂文化遗产成了日本侵略者古玩店的商品、私人的玩物,这种灾难性的掠夺对朝鲜人民来说是无法弥补的。 (3)

对比两国战后反思文学可以发现,日本的战后反思文学中以纪实文学为主,主题多为反映战争给日本人民带来深重的生活苦难和描绘战后支离破碎的家园,正视日本在这场战争中应负的责任的作品寥寥无几,这种现象也是持续了好几十年。相比之下,德国的战后反思文学则要诚恳的多,作品大多围绕忏悔这一主题,主动承认,毫不避讳战争的罪责。不过在近些年来,日本有个别作家开始思考和追究日本的战争责任,村上春树的《骑士团长杀人事件》一书中直接承认了南京大屠杀的存在;德国的作家们笔下德国也不再是一个施暴者的形象,集中展现战后小人物的悲惨生活。二战结束以来,两国的战后反思文学都有了各自的新发展。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两国的反思文学也必定会有更多元的发展。

二、影响两国战后反思文学差异的因素

(一)两国不同的价值观

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理念从根本上影响着了一个民族的思考方式,同时衍生出来的道德规范给他们戴上了“枷锁”,加之从小就接受的教育理念,这些组成了一个民族的一系列行为活动,德国和日本都不例外。

1.德国

在西德,大部分人都信仰天主教和新教。而无论是新教还是天主教,于教徒而言,做错了,有罪恶感,就要忏悔,而且教义也严格要求每个信徒对所犯下的罪过加以“清算”,一旦做了让自己有罪恶感的事情,就要进教堂忏悔。所以在二战结束后,面对德军犯下了滔天罪行,德国人也没有逃避否认。

其次,一直以来德国被称为“哲学的民族”。从马丁·路德,到伊曼紐尔·康德和摩西·门德尔松,再到叔本华和尼采这一系列著名的哲学家,都在彰显着德国这个民族与生俱来的思辨能力。哲学的思维影响着整个民族,因此德国人对事情的成因和联系更加执着。

加之盟国对德国的文化整顿,如美英法在战后接管了所有文化部门和机构,对各类文化活动进行管制,一切与纳粹相关的都通过不了审核;在教育上销毁一切与纳粹和反盟国的书籍,并大量引进外国图书,向德国民众灌输自由民主的美国思想 (4)。在历史教科书中也没有避讳“纳粹”的相关内容。此外学校和社会常常组织一些纪念活动,毫无例外地让每一个民众认识到在这场战争中他们要付出的责任。

这一系列举措不仅让德国老一辈的人领悟到代价,也让新一代更加明确地认识这段历史,教导他们敢于去承认这些错误,从而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并且树立和平为大的观念。

2.日本

日本,一个被喻为是“洋葱头”文化的国家,看似有深刻的文化底蕴,但实则没有一个核心来支撑,忠诚于天皇成为了日本人的最高道德,对其就是无条件相信。所以战后日本天皇都不承认自己战败了,底下的国民更不会要去承担战争的责任。

加之战时的需要,日本政府建立起了动员全体国民参加的总体战国家体制。与此同时在专制高压的政策下,政府又成立反动文化组织--日本文学报国会,几乎当时日本所有的作家都参加了这个组织。也就是说,从战争的开始,日本民众甚至作家,对这场战争的理解就是错误的。战后,面对面目疮痍的祖国,可是心里又不愿反对天皇,这让经历过战争的作家心理更为复杂和矛盾,所以在作品中只能反应出对战争的厌恶,对军队的憎恨,而不能做到整体把握战争的危害性,清楚战争的罪魁祸首。文学作品传达出来的价值观引领着整个国民在二战这件事上的错误认知上越走越远。

(二)二战后两国的政治现状

在一个国家里,政治是无处不在的,政治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潜移默化地操纵着人们的一言一行。

1.德国

二战结束后,德国和盟国签订了波茨坦协定和雅尔塔体系,随后被苏、美、英、法四个盟国分占。以永久地消除德国对世界和平的威胁为出发点,同盟国在纽伦堡设立了国际军事法庭,以此来惩罚纳粹罪犯,教育警告德国人。同时又在各自占领区实施“非纳粹化”和“再教育”措施等政治性措施,在绝大程度上根绝了纳粹残余势力。

此外德国位于欧洲中心地带,四面临“敌”,德国如果还想在欧洲重新立足,必须彻底消除其周边邻国的“恐德心理”,改善与它们的关系。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彻底对德国的侵略历史进行深刻反省和坦诚谢罪,以表明德国不会重走历史老路。 (5)德国历届政府首脑也经常在不同的场合多次表态,其中最著名的便是1970年总理勃兰特在波兰首都华沙的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前的下跪。德国政治家正视历史,奉行正确的历史观,做出了一系列优秀的榜样引导着德国民众正确看待历史。

两德统一后,德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新生代登上历史的大舞台。“他们如何对待历史问题成了国内外普遍关注的焦点。事实上“红绿” (6)政府不仅坚持了历届政府的一贯立场,而且在认识上有了进一步深化。扩大了“解放之日”的内涵。这一举措得到了大部分民众的支持”。而与此同时新生代又希望德国在世界上占据一席之地,摆脱掉二战施害者的形象。在国内外政治环境的影响下,反思文学才有了新的突破。

2.日本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又马上迎来“冷战”,美国欲在亚洲扶持新势力,日本便成为了首选对象,以此来遏制共产主义的发展。在控制日本期间,没有废除天皇制,对二战中的重要战犯也没有给予惩罚,天皇制依旧保留,直接导致在日本人民心中他们没有输这有概念。 (7)

在强国的扶持下,日本的经济实力迅速恢复,甚至跃为战后经济强国,导致日本气焰高涨。

加之日本政府几乎原封不动地保留了日本的战时政治体制和统治机构,使得日本战后政府与战时政府具有明显的连续性和继承性,这使得日本政府层面上在战争反思得不到自身否定,反而千方百计的掩盖日本作为侵略国给他国造成的伤害。受残余的军国主义影响,相当一部分日本民众盲目支持比本发动侵略战争,并且得不到对战争的正确认识。

三、结语

通过分析比较德日兩国战后反思文学的差异,我们可以发现两国之间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不仅是内部环境决定了差异性的存在,外部环境也会加大差异。但是所有的战后反思文学也在传达着同一个愿望:世界和平,不再有战争。反思文学存在的意义就是告诫后来人铭记历史,以史为鉴,背负着历史的教训来发展自己。

注释:

(1)范大灿,德国文学史第5卷,第36页。

(2)(德)汉斯-乌尔里希·韦勒,《21实际初的冲突》。

(3)五木宽之,《深夜,美术馆》,王玉琴译,海缺文艺出版杜,1986年12月版。

(4)范大灿,德国文学史第5卷,第6、7页。

(5)张景云,日德两国不同的二战史观述论,曲阜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第24页,2007。

(6)孙恪勤,对德国处理历史问题的几点思考,现代国际关系,2005,(9)。

(7)朱晓琳,德日二战历史教育比较研究,青岛科技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2014。

(作者单位:江苏理工学院)

猜你喜欢

联邦德国比较日本
日本元旦是新年
《黄金时代》日本版
同曲异调共流芳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
联邦德国向军事科学院军史部赠书
联邦德国军事历史研究局的任务及史观
联邦德国举行“中国抗战全面爆发51周年学术报告会”
来自联邦德国的军事历史研究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