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巴金《家》中的家庭伦理观
2018-07-16姚依芸
姚依芸
摘要:巴金的《家》体现了百善孝为先、男女不平等等中国传统家庭伦理观,同时,又呈现了家庭中祖父母与子孙间应相互平等,孝敬和谐;夫妻间应男女两性平等,以及人的人格自由化等一些现代家庭伦理观念。因此,尽管《家》中仍存在许多封建观念,但也流露出呼吁青年们勇于奋斗,解放人性的新思想倾向。这些新的思想观念都将对当代社会及家庭的和谐、稳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关键词:巴金;家;家族小说
一、家庭伦理关系与家庭伦理观念
《家》中的伦理观念变革贯穿了整部作品。家庭伦理是整个家族中最重要的关系,巴金《家》中有浓厚的家族情结,同时作者又将自己对革命的感情映射到笔下人物身上,探讨如何在平等基础上建立一个和谐友爱的家庭伦理观,而不是完全割舍这种血缘关系。《家》便是以长篇小说的形式,在社会革命的大背景下,反映了一个大家族的崩溃过程,描写了家庭成员之间比较复杂的伦理关系,折射了五四时期中国社会家庭伦理观念的新变。
家庭伦理关系“起初是唯一的社会关系。”[1]家庭伦理关系是调整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或准则,是最基本的伦理道德,是社会伦理道德的组成部分。它包含具有天然血缘伦理的亲子间、夫妻间及兄弟间等关系。孔子在《论语·学而》曰:“入则孝,出则悌”。《家》中高老太爷与三个孙子间的亲子关系、觉新和瑞珏的夫妻关系和高家三兄弟的兄弟关系等,都展示了传统家庭伦理关系,如同一张巨网一样将所有的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家庭伦理观念则是对家庭伦理的主观或客观的认识,人们根据自身观念形成的行为规范,探讨人与社会的关系。它包括嫡长子继承、封建等级的强调等。高老太爷的家庭伦理观念偏差导致四子克安,五子克定,皆酒色之徒。觉新作为长房长孙,不断地对家庭进行妥协屈从。觉慧和丫鬟凤鸣大胆相爱,因为身份的悬殊,被高老太爷生生拆散。这些都体现了《家》的家庭伦理观念。
不同时期,家庭关系的变化,导致了家庭伦理观念的转变。家庭伦理关系是维系家庭稳定的要素,是社会和谐发展的保证。家庭伦理关系的变化,不仅直接影响家庭成員自身的幸福和家庭和谐,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对社会稳定和文明进步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伦理关系决定了其所在家庭的伦理观,一旦家庭关系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改变,家庭伦理观必然随之变化。家庭伦理观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反映家庭成员伦理关系的亲密度。因此构建科学的家庭伦理观,有助于建立幸福美满的家庭伦理关系。协调完整的伦理关系也有助于伦理观念的树立。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二、传统社会的家庭伦理观念
传统社会的家庭伦理观念中,精华与糟粕并存,并且相互裹挟夹杂在家庭关系中。家庭是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整个社会对家庭关系都有着近乎苛刻的准则。父慈子孝,父为子纲;兄友弟恭,长尊幼卑;夫义妇顺,夫为妻纲。这些家庭关系的准则,世代流传,时刻维护着社会的稳定。传统伦理观是非常保守的,充满了对人性的压迫与掠夺,特别是对年轻人的迫害,人与人之间是不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在传统家庭内部,家庭伦理观规范着家庭成员的一言一行。首先,父亲是整个家庭最高的权威者。第二,当个人利益与家族的利益产生了冲突,必须牺牲个人的利益,来维护整个家族。社会将家庭成员归属为最高领导者的所有物,即所有家庭成员都是家庭的附属,且家庭成员必须无条件地服从领导者的安排和要求。第三,婚姻是家庭的婚姻,不为男女双方个人的意志所转移。结婚关乎整个家族的兴衰,婚恋不随个人的心意,这对男女双方都造成了伤害。
传统父子关系中,百善孝为先作为传统伦理的第一性,尤其是儒家思想规制“孝”为社会根本。朱熹注:“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弟。”[2]由此导致了父母通常情况下都占据家庭主导地位,更确切来说是父亲或者长兄占主导地位。父母可以将控制包装在“爱”的名义下,让子女按照父母认为的理想方式或者对家族利益最大化的方式度过一生。小说中梅的母亲以八字不合为由阻止觉新和梅婚恋,实际上只是为了复仇,最终导致梅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幸福还悲剧而亡。梅说:“母亲,她是不知道我的心事的,她只能够用她的头脑来忖度我的一切。”[3]只有在这种封建家长专制的观念下,子女才会产生极端的尊崇父母,人权淡化的情况。父母会习惯性忽略子女的真实感受,摒弃人道。父权作为维系家庭伦理关系核心的主流,与人本思想作抗衡。
夫妻伦理关系,是夫妻双方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应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的总和,是家庭伦理关系的核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家长主婚,幼辈不得过问”是传统社会的主流伦理观。在社会演变过程中,传统家庭伦理观日趋封建专制。妇女的多数权力都受到了束缚,男尊女卑是夫妻伦理关系的常态。其表现在阻止男女自由恋爱和包办婚姻,以牺牲年轻人的自由和权力,来遏制人性。《家》里死亡的女性都是夫妻伦理关系专制的表现。如梅表姐、瑞珏和凤鸣,她们婚恋不能自主,都是包办婚姻的受害者。这些悲剧警示我们,在夫妻伦理关系中,应摒弃“夫为妻纲”,变为男女平等;“三从四德”变为夫妻互相尊重;包办婚姻转变为婚恋自由;让女性在夫妻关系中获得尊重;在社会生活中享有自由。
三、《家》中家庭伦理观念之变革
家庭伦理反映了社会伦理,巴金的小说时常以家庭伦理的变化,来体现整个社会的变化。中国传统家庭伦理观是百善孝为先、男女不平等及父母包办婚姻等观念。它们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支配着社会道德价值取向。尤其是以“孝”为中心的“三纲五常”的家庭伦理观一直是中国社会维系儒家道德的核心内容。但到了“五四”前后,随着西方人文思想涌入,这种传统的个人归属于家庭的社会观才有了转变。那么在这种社会转型期里,传统的家族制度何去何从,传统家庭伦理观应如何,巴金的《家》便思考和书写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和变化。
首先,转变比较明显的是,是亲子关系。作为家族最高统治者的高老太爷对晚辈们,从绝对的思想专制,行为控制,逐渐转变为放松对晚辈的约束。在传统社会中,长辈对晚辈有一种习惯性的占有,传统家庭伦理观希望孩子以父为尊,这个“尊”就体现在孩子的绝对服从,不能也不需要有自己的见解,但孩子也是人,当他们渐渐与社会接触,在思想与社会碰撞并日趋成熟时,就会有思想,就会产生行动。像觉民逃婚、克安克定建小公馆等。高公馆所有的悲惨与不幸都来自高老太爷。但高老太爷“临终发善”可以从侧面体现他强烈的家庭观和对儿孙的眷恋,这使高老太爷第一次意识到了这个家庭需要变革,但他已无能为力。所以他用尽最后的力气对觉慧温和地说话,也不再干涉晚辈,表达了他对觉民的思念,这是人类情感天性纯粹的表现。
亲子关系是长久以来传统家庭系统中不平等的支配关系。父母理所当然地拥有对子女的掌控权,而子女必须无条件服从,这是社会普遍认可的一种主流观念。这也是觉新悲剧命运的原因。巴金塑造了大哥觉新的形象,他本是充满朝气、好学上进的青年,准备出国深造,但母亲去世,父亲用抓阄的方式为他选了媳妇,长房长孙的身份注定了他即使受过“五四”新思潮的影响,也没能背叛封建家庭,没能逃脱残酷的封建宗法制。在封建社会中追求权利的人,大多是家族中年长的男性,他们将权力规则,完全照搬到家庭中,这是《家》中最压迫人的地方。长辈和晚辈间之间的冲突,甚至成为家庭问题和冲突的直接制造者。这是因为在传统伦理观念中,男性执着于权力感,不容许别人挑战他们的权力,而权力在家庭中的体现就是一味地要求家庭成员服从他,这从高老太爷的身上可以深刻体会到。高老太爷曾说,他的话就是法律,谁也不能反对。他坚决反对孙子们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又不断逼迫觉新和瑞珏结婚。
但是在这样一种传统的亲子关系中也依然存在现代伦理观念。觉慧在《家》中的形象是向往民主,他热心社会革命运动,参加学生的反军阀活动,勇于反抗高老太爷的高压统治,支持和帮助觉民逃婚,反对家里驱鬼的封建行为,一直劝说大哥反抗封建长房长孙这个头衔所带来的命运。觉慧坚持自我,认同人性的自由,突破传统的局限。觉新叫觉慧忍耐家庭及家庭的一切,可觉慧不听,表示坚决要走,并用梅和瑞珏的惨死的事实来批判觉新时,觉新终于有所觉悟,改变态度,支持觉慧出走。不仅为觉慧准备了充足的路费,而且还巧妙地想出应对高老太爷的办法,使觉慧顺利出走。他说:“我们这个家需要一个叛徒。我一定要帮助三弟成功,他也许可以为我出这一口气。”由此看出,在去除“父为子冈”之类的封建因素之后,“五四”新思潮已经给青年带来了反抗、自由、追求幸福的观念。
在今天,传统家庭伦理观念启迪我们在抚养和教育子女时,既要有一定关爱之心,又要遵循爱而不溺的理性原则。德性熏陶,理性培育是亲子间伦理关系构建的重要原则。传统父子伦理观念也常常告诫子女尊老,妥善照顾父母,要兼顾物质和精神上的赡养。传统“孝道”在摒弃“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糟粕后,对现代伦理观念而言,子女对父母要有感恩体贴关爱之心,敬重、理解和赡养父母。最重要的是,在崇尚孝道的同时应兼顾人道。更警醒我们应妥善处理社会中不同的家庭伦理关系,对精华部分进行继承和发展,将传统等级制度下的伦理观念转化为一种家庭成员间的相互尊重,人格平等的现代伦理观念。
其次是夫妻关系,夫妻关系是家庭伦理观的核心,也是家庭和社会人际交往关系中最亲密的关系。《家》中的大部分夫妻关系是父母选择的结果,不是情欲和激情,更非爱与恋。所以婚姻是相对稳定的,但缺乏感情为基础。觉新和瑞珏婚姻属于传统的宗法伦理包办婚姻,结婚前后很长一段时间里觉新都处于一种长期的压抑之中,即使妻子温柔贤惠和知书达理。这种压抑,不断地给觉新带来痛苦,而瑞珏也深知觉新的心意。她没有给丈夫施压,也没有嫉妒梅,反而很理解丈夫,更同情梅。当觉新也日渐与瑞珏产生了感情,他们之间的夫妻关系,就变成了一种相互尊重、宽容和信任的家庭伦理关系,在双方允许和承认的范围内给予对方一定的个性自由。这样的关系在今天的家庭关系中依然是人们认可接受的。现在社会中夫妻双方在经济独立和社会平等的情况下,忽视对方的人格尊严,必然不利于调和夫妻关系。可见互相尊重是现代夫妻伦理关系的基础。
在觉新和瑞钰的婚姻中,因为没有感情基础,瑞钰时常缺乏安全感,也非常孤独。虽然梅和觉新的关系使瑞珏倍感痛苦,但是比起痛,她爱觉新的程度更深,以至于她难产而终,用生命为整个大家族做出了牺牲,也没有丝毫的怨恨,可见瑞珏对觉新的爱是渗透到骨子里的。瑞珏的家庭伦理观是在家庭生活中妻子履行了对家庭忠贞不渝的道德义务。她对家庭的奉献,对家庭的爱,以及这种家庭伦理观也是值得肯定的。
中华民族是一个注重人际关系的民族,而家族、家庭是人际关系浓缩的表现。家族中女性处于各种关系的中心,也承担着各种关系矛盾冲突的直接结果,长期得不到公平对待,缺乏人格独立。而五四时期《家》中的一些女性,也反映了当时女性的反抗,预示着传统伦理观念的崩溃。
最后产生变化的是兄弟关系,这也是维系家庭伦理关系的纽带。长兄形象是兄弟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哥如父亲一样支撑家庭,维护家族秩序。前期三兄弟虽然思想和性格各不相同,但在各自作出抉择的时候,大家都会在内心中进行无声的支持。在《家》的前期,即觉民还没结婚前,觉慧非常尊重且崇拜二哥,他羡慕哥哥的英文好,课业表现好,在潜意识中总会有意无意地模仿哥哥。中后期开始,由于接受的思想以及社會环境和身份的制约,三兄弟有着各自不同的性格、个性以及命运。关系从和谐走向相对的对立甚至是分裂,他们各自代表了自己不同的观点。觉新一直默默支持觉民和觉慧,由于他自己的抱负不能实现,受种种限制影响,不能像觉慧一样任性,所以将希望寄托在弟弟们身上,希望可以看到传统伦理观在弟弟们身上的改变。而觉民一心追求自由。与觉民和琴的爱情相比,觉慧所爱的鸣凤惨死,导致了其心里的巨大落差,对二哥渐渐淡漠。而大哥对于觉慧来说则变成了,偏激的对立面,是行动上的矮子。但是血浓于水,在高老太爷追问觉民和琴的栖身之处是,觉新并未说出,可见觉新还是认同弟弟们的人性的觉醒和反抗。
从现代伦理观念来看,觉民和琴的私奔与觉慧的离家出走,都是逃脱了传统家庭伦理观对年轻人的束缚的表现。他们背离传统家庭伦理观和社会环境中“孝”的概念,对家庭伦理观念有了新颖独立的思想,如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结合等,非常注重身体与心灵的双重自由。新型家庭伦理观念从物质层面与精神的自由进行结合。肯定人性在现代家庭伦理关系中,不该被压抑和束缚。
四、《家》中现代家庭伦理观念的成因及当代意义
巴金的《家》可以说是巴金在幼年到少年时的生活经历中所获得的心理体验总和,包括他少年时期接受的新思想等。童年是家庭伦理观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巴金的人生积淀大部分来自童年,因为童年经验是一个人家庭伦理观念发展不可逾越的开端,对一个人的个性和思维方式等形成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巴金出生于祖父的公馆,祖父为了要树立在大家族中的绝对权威,不免在思想上趋于传统,固守传统教育,可以说祖父就是高老太爷的原型。而觉慧这个人物则是巴金以自己为原型创作的反叛人物,学习新思想,反抗传统伦理观。父母亲相继去世和大哥自杀使巴金感受到了大家族伦理观念的压抑和专制,这种刻骨铭心的疼痛,让巴金最后选择了写作作为书抒发的途径,所以《家》可以说是巴金家庭的一个缩影,而巴金的童年也是其家庭伦理观念形成和创作素材的来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家》对于当代社会新型家庭伦理观念的构建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在当代社会,家庭伦理观的建设尤为重要,作为社会人应该崇尚亲子间相互平等,孝敬和谐;夫妻间男女两性平等,人格自由化;兄恭弟亲。反观今天的社会,家庭观念淡化,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增多,亲子关系靠利益来维持,婚姻关系的稳定性持续下降,老年人容易受到社会侵害,家庭教育不科学导致孩子缺失性成长,邻里关系冷漠。故而让新一代青年重拾传统家庭伦理观中的正能量,培育和弘扬新型家庭伦理观念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切实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作为现代家庭的一员,家庭伦理观的树立应以品德教育为核心。要在家庭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的家庭伦理观,注重长辈的言传身教,把美好的伦理观念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小就传递给孩子,传递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等理念,使他们健康成长,长大后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借鉴《家》可以看出对传统的家庭伦理应该进行有效选择,不能以某个人的或者某一利益群体的好恶或者价值取向来简化家庭伦理观念。将传统优秀的家庭伦理观念与现代家庭伦理观念相结合,并发扬光大。
巴金先生是五四时期接受新家庭伦理思想的作家,他构建了许多拥有先进伦理观念的人物,向传统发起挑战,他将自己对社会的期望寄托于作品之中,希望由家庭伦理关系的改变,带动家庭伦理观念的改变。在今天,只有发挥好新家庭伦理观的正能量,克服负能量,才能不辜负巴金先生的期望。
参考文献:
[1]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传[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6.
[2](宋)蔡节.论语集说(文渊阁《四库全书》原文及全文检索电子版)[M/CD].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卷一).
(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大学天平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