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信作为运动社交产品对锻炼行为的影响研究*

2018-07-16刘西成邓朝华殷平平

中国卫生统计 2018年2期
关键词:动机效能问卷

刘西成 邓朝华 殷平平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药卫生管理学院(430030)

【提 要】 目的 探究微信运动是否可以影响锻炼行为,为促进全民健身提供可行的建议。方法 利用锻炼行为相关理论构建微信运动使用对锻炼行为的影响模型,对微信运动的用户进行问卷调查,利用AMOS 17.0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 在模型中,社交动机对锻炼行为的影响不显著,其余路径系数全部显著。结论 微信运动可以促进锻炼行为,并产生一系列积极的效果。微信运动值得进一步的推广和宣传,让更多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多走多锻炼,形成全民健身的氛围。

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将全民健身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伴随着互联网和体育产业的深度融合,人们对运动和社交的需求促使运动中逐渐融入了社交元素,由此催生了运动社交[1]这一特殊的行业,出现了各类结合社交和运动的产品。微信运动是2015年2月初,由微信推出的一个公众号,它可以记录运动步数、提供步数排行榜、支持点赞分享等,是一款典型的结合运动和社交的产品。它的运动数据由手机后台记录或者从第三方软件导入,携带手机就可以使用。微信运动环境下,运动概念得以延展,微信运动的自动计步功能,使步行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列入运动行列,相比其他运动类型,它不追求专业的训练技巧,受场地、时间、成本、身体等限制较小,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实现运动的目的[2]。

在步行与健康的量效关系方面,有不少研究证实,步行可以有效防治多种慢性疾病[3],长期规律的步行是一种值得广泛推荐的健身方法。韦峰[4]对10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有76.0%的同学表示,使用微信运动后,增加了每天的步行数量。在微信的影响力报告中[5],有23.2%的微信运动用户表示运动量有增加。为了进一步探究微信运动与锻炼行为的因果关系,证实使用微信运动可以促进锻炼行为,本文利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

研究设计

1.假设模型的建立

综合大量相关研究可以发现,计划行为理论的行为意图和社会认知理论的自我效能感是预测锻炼行为的有效因子[6]。行为意图在锻炼行为领域被锻炼动机代替[7],它是人们参与和维持锻炼行为的心理动力,也是锻炼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动力[8]。陈善平[9]的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动机与锻炼行为有较强的相关性;自我效能感在锻炼行为领域被具体化为锻炼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在许多特定的条件下进行持续规律锻炼所需的信心或信念[8]。锻炼自我效能直接促进个体的体育活动参与程度,还可以减少其他负面因素的影响[10]。李业敏[11]通过干预实验也证实锻炼自我效能可以有效地促进锻炼行为。

综上所述,锻炼动机和锻炼自我效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锻炼行为,我们认为这种影响可能也存在于步行行为中。微信运动的使用在线上,而锻炼属于线下行为,我们假设,微信运动的使用可能会通过锻炼动机和锻炼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影响锻炼行为,也可能是直接影响锻炼行为,而锻炼行为会带来相应的锻炼效果。初始假设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初始假设模型

2.问卷设计

除了反映基本信息的题目外,对模型中的每一个潜变量进行条目设置,其中锻炼动机、锻炼自我效能分别改编自锻炼动机量表(MPAM-R)简化版[12]和锻炼效能量表[11],对于微信运动使用、锻炼行为以及锻炼效果,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条目,问卷设置成李克特5级量表,赋值1~5。问卷潜变量的条目设置情况如表1所示。

3.数据收集

问卷设计完成后,在2017年2月中旬,利用问卷星制作电子版问卷,在微信朋友圈以及微信群进行问卷发放,只限于使用微信运动的用户填写。共回收问卷218份,因为所有题目设置为必填项,无缺失值。删掉问卷中各量表答案一致的问卷16份,得到有效问卷202份。

表1 潜变量的条目设置

研究结果

1.描述性分析

在202份样本中,男性有76人(37.6%),女性有126人(62.4%),年龄主要分布在18~25岁(143人,70.8%)。教育水平普遍比较高,学历基本都是本科及以上(195人,96.5%)。关于手机计步的误差问题,因为手机本身的原因造成误差,有134人表示能接受(66.3%);因为手机不能一直携带而造成的误差,有172人(85.1%)表示能接受。关于微信运动的使用行为,使用时间不超过3个月的新用户占了一半(50.5%)。有55.4%的用户会设置目标,微信运动的计步相当于是对步行行为的一种量化;关于微信排行榜,有74.3%的用户会查看排行榜,有超过一半的人( 58.4%)会给好友点赞进行互动,但是87.1%的人基本上不会在朋友圈分享。对于公益捐步,有61.9%的人基本上不会进行捐步,因为捐步步数必须达到10000步以上,而且每天的捐步人数有限制,大部分人达不到捐步要求。

2.模型分析

(1)数据预处理

由于问卷是在微信群以及朋友圈中发放,可能存在共同方法偏差(common method biases )[13],因此对模型中涉及的变量进行Harman单因素检验,提取的第一个因子的解释方差为29.359%,表明研究结果受共同方法偏差的影响不大。本文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各变量之间的关系。首先对各变量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以主成分方法抽取因子,条件是特征根大于1。KMO值和Bartlett球体检验结果显示,各潜变量的KMO值均不小于0.5,且Bartlett球体检验均显著,表明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在探索性因子分析中,为了保证问卷的收敛效度和区别效度,若有题项的因子负荷量小于0.5或者出现在两个及以上因子的负荷量大于0.5,则删除[14]。潜变量锻炼动机删除题项B7、B10、B11,其余潜变量无删除项。各潜变量因子分析结果如下:微信运动使用,提取出两个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54.354%,未达到60%,故不区分因子,直接将6个题项作为潜变量的观测指标引入研究模型[14];锻炼动机,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2.463%,提取出两个因子。因子一是B3、B4、B8、B12,命名为“社交动机”,因子2是B1、B2、B5、B6、B9,命名为“健康动机”,因为二阶因子模型适用于含4个及以上的一阶因子,故本文不考虑建立二阶因子模型[15];锻炼自我效能、锻炼行为和锻炼效果,都只提取了一个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分别为57.698%、61.368% 和76.084%。

利用SPSS 20.0计算Cronbach′sα系数,若某项删除后的项总相关系数小于0.3并且删除后系数增加,则删除此题项[16]。微信运动使用的A1项被删除,其余变量无删除项,微信运动使用、锻炼动机、锻炼自我效能、锻炼效果的Cronbach′sα分别为0.643、0.913、0.803、0.920,信度都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说明问卷的内部一致性良好。对问卷计算偏峰度,除了题项A5不符合正态性要求外,其余题项都满足要求,我们认为,问卷整体上依然满足正态性要求。

(2)模型分析

利用AMOS 17.0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参数估计方法是ML(最大似然估计)。根据前文的假设模型建立结构方程模型,锻炼动机被社交动机和健康动机替代。根据修正指数对模型进行适度地修正。得到模型拟合指数有:χ2/df:1.722<3、AGFI:0.801>0.80、CFI:0.910>0.9、IFI:0.912>0.9、RMSEA:0.06<0.08,本研究的假设模型与观测数据的拟合较好。最终得到潜变量之间的路径系数如表2所示,模型结果如图2所示。

表2 潜变量的路径系数

*P<0.05; **P<0.01; ***P<0.001; ns P>0.05,路径系数不显著

讨  论

模型结果表明,微信运动使用、健康动机以及锻炼自我效能可以显著影响锻炼行为,锻炼行为可以显著影响锻炼效果,但是社交动机对锻炼行为的影响不显著。微信运动使用对锻炼行为的影响机制如下:直接影响,效应值为0.71(P<0.001);间接影响,通过两种途径实现,一是通过健康动机间接影响锻炼行为,效应值为0.24×0.6=0.144,二是通过锻炼自我效能间接影响锻炼行为,效应值为0.37×0.23=0.085,总效应为0.71+0.144+0.085=0.94。表明微信运动可以显著影响锻炼行为,而且两者有较强的因果关联。同时锻炼行为可以显著影响锻炼效果,效应值为0.64(P<0.001),即用户的锻炼行为越积极,他们的身体状况、精神状况等自我感知更良好。

微信运动可以直接影响锻炼行为,即使用微信运动越积极的人,每天的计步数据越多或者是有意去多运动的频率更高。微信运动的核心功能-步数排行榜运用了劝导式设计中的竞争元素[17],当处于竞争的环境时,会刺激用户增加运动量,表现为积极的锻炼行为。除了直接影响外,微信运动可以通过健康动机和锻炼自我效能间接影响锻炼行为,锻炼自我效能和锻炼动机对锻炼行为的作用已经得到验证[8]。在本文研究中,锻炼动机的影响不完全成立,主要表现为健康动机对锻炼行为有积极影响,而社交动机的影响作用不显著。褚跃德[18]等人采用问卷调查法研究大学生锻炼动机与锻炼坚持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学生的健康动机最强,社交动机最弱,并且社交动机与锻炼持续性没有显著相关。现在存在多种可以满足社交需求的方式,所以社交动机对锻炼行为的影响不显著。虽然微信运动是“社交+运动”的模式,但社交不是锻炼的本质原因。要想促进人们进行长期规律的锻炼行为,需要提高其健康动机。

结  论

本文证实微信运动可以促进锻炼行为,并产生一系列积极的效果。所以微信运动是促进运动生活化和全民健身的理想工具。在2016年微信影响力的报告中显示,使用微信运动的人仅仅占15.3%[5],微信运动的用户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微信运动值得进一步的宣传和推广。另外,本文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因为微信运功的数据依赖于手机,而生活中难免会有不带手机的情况,所以计步数据作为锻炼行为的一个测量题项有一定的误差,只能粗略地代表锻炼行为。

猜你喜欢

动机效能问卷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动机比能力重要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问卷网
动机不纯
唐代前后期交通运输效能对比分析
问卷大调查
新形势下如何发挥专卖内管委派制的作用和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