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家训中的“五戒”与“五守”
2018-07-15胡秀丽
文 胡秀丽
作为传统社会家庭教育的重要渠道和载体,传统家训既是特定家族人生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家训的作用主要是规范家族成员行为,和谐人际关系,教导后代子孙自强奋进,求得家族血脉的绵延不绝。传统家族的家训、家规、家范、家约、家法、家箴、宗训、世范、家诫、祠规、遗训、祖训、宗约、祠规等等,都是传统家训的表现形式。
传统家训表现形式多样,内容长短不一,表述方式各异,但其核心基本是儒家纲常观念在家庭伦理方面的体现,教导子孙一些立身处世的道理。这些传统中有糟粕,但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好好学习与体会的思想精华,比如对于仁义礼智信等基本道德观念的阐释,很多观点都充满了人生智慧,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与现实意义。尤其是传统家训中关于“戒惰守勤、戒傲守谦、戒躁守静、戒奢守俭、戒贪守廉”等“五戒五守”的观念,在我们今天开展家风建设的过程中,特别值得重视和借鉴。
戒惰守勤。传统家训的基本目的是教育子弟进德修业,上可报效国家、服务社会,下可反哺家庭、光宗耀祖。无论是进德还是修业,都要求个体戒除怠惰之心,勤于事功、勤于学问。好逸恶劳是人的天性,克服这一天性中的弱点,就要有清晰的自觉意识和严格的自律精神。曾国藩曾告诫家人“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并将“早、扫、考、宝、书、蔬、鱼、猪”作为子弟日常八规。严格的家教培养了曾氏子孙勤劳奋进的习惯,因此曾氏后人涌现出一大批成就突出的人。吴越王钱镠留给后世的遗嘱《武肃王遗训》中说,“余理政钱唐,五十馀年如一日,孜孜兀兀”,要求子孙“毋图安乐逸豫”。他本人也是勤政的典型。据史书记载,钱镠处理军务期间,为了防止自己睡得太熟,特制了一个圆木小枕,小枕两边缀有几只铃铛,稍一翻身,铃铛就会响起来,圆木枕头也会滚落到一边,钱镠就乘势爬起来,接着工作。民间称钱镠的枕头为“警枕”,称呼钱镠为“不睡龙”,正是对他勤奋工作的赞颂。
戒傲守谦。傲气是人以自我为中心对人对事的一种体现,自以为比别人强,或者高人一等。尤其是地位高、钱财多或者有才华的人,假如没有清醒的自我认知或者尊重别人的良好修养,最容易傲气外露。西方文化将“傲慢、嫉妒、暴怒、懒惰、贪婪、色欲、暴食”视为七种原罪,傲慢是七罪之首,可见傲是最普遍的一种人性弱点,其他人性弱点往往也会因傲而少受节制。在中国传统的家训里,特别推崇“谦”德,谦就是用来节制傲的法宝。周公曾经诫子伯禽:“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在周公看来,处事守恭、守俭、守卑、守畏、守愚、守浅,都是谦谨之道,是做人做事最重要的品德。
戒躁守静。躁指浮躁,也是人性本身的弱点之一。浮躁心需用宁静心来节制。《道德经》有言,“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认为只有稳重、宁静,才是做人做事的根本。《大学》则指出:“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认为一个人能够有所成就,静是非常重要的品质。戒躁守静的思想在很多家训文本中都有体现,诸葛亮《诫子书》的表述最为经典:“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韬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这句话在后世影响深远,成为很多人的座右铭。
戒奢守俭。奢侈来源于占有欲和攀比心,守俭则是对占有欲和攀比心的自我修正。历史上败身亡家的人往往因奢侈而起,历史上的末世往往也都是奢侈风盛行。对于奢与俭的关系,孔子曾说:“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论语·述而》)对儒家来说,奢侈容易导致越轨与犯上作乱,是社会变乱之源。对一个家庭来说,奢侈是家庭败落之源,因此很多家训文本中都有教子戒奢守俭的内容。流传甚广的家训名篇《训俭示康》中,司马光专门教育儿子要去奢存俭:“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司马光本人也是节俭的典型。《宋史·司马光传》载:“光于物澹然无所好……丧妻,卖田以葬,恶衣菲食以终其身。”意思是司马光非常朴素,妻子去世也只能卖田地办丧事,作为朝廷重臣,俭朴至此,让人钦佩。
戒贪守廉。贪婪也是需要戒除的人性弱点。尤其是为官从政的人,身处名利财色的漩涡,没有一定的定力和操守,往往会身陷贪腐而不能自拔。因此,传统家训对于子孙为官从政须戒贪的规定也是非常多的。北宋包拯为官清廉,治家也极严,他留下的家训被刻在石头上,立在包氏祠堂里:“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贼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在这样的家风熏陶之下,包拯的儿子、侄子、孙子都成为名垂青史的清官廉吏。在著名的浦江郑宅“江南第一家”,有168条《郑氏规范》传世,其中第86条和第88条都是对于戒贪守廉的要求,“既仕,须奉公勤政,毋踏贪黩,以忝家法。任满交代,不可过于留恋;亦不宜恃贵自尊,以骄宗族”“子孙出仕,有以脏墨闻者,生则削谱除族籍,死则牌位不许入祠堂”。这样的家训,成就了郑氏家族“173人为官无一贪渎”的传奇,也成为今天优良家风建设的典型样本。
在今天的家风建设中,我们既需要学习现代先进的家风家教思想和方法,也需要从传统家训中吸取精华。传统经典家训在做人、处世、治家、为学、从政等方面的智慧,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体会、借鉴,并身体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