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遗存与当代艺术的融合研究
2018-07-14丁彦韩笑徐楠
丁彦 韩笑 徐楠
摘 要:一个城市的工业遗存代表了这座城市的记忆。工业遗存与当代艺术融合,将会碰撞出绚烂的火花。本文以常州运河五号创意街区为例,探讨工业遗存与当代艺术的融合问题,通过分析常州运河五号创意街区的前世今生,阐述其具有的价值,以及在城市发展背景下面临的困境和相应的保护策略。
关键词:工业遗存;当代艺术;融合
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和城市的发展,废弃的旧厂房被改造成各种形态的文化创意园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对发展城市经济、安置就业、传承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常州运河五号创意街区为例,探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进程中工业遗存与当代艺术的融合问题,以期对同类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工业遗存与当代艺术
1.工业遗存
工业遗存又名工业遗产,主要是指在近现代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留存下来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和。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机械、建筑、厂房、交通运输设施等与工业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它们一般都具有较高的历史、建筑、技术、社会和科学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指一些与工业有关的生产技能、工艺流程和其他艺术表现形式。本文所提到的工业遗存主要指物质文化遗产部分,以常州运河五号创意街区为例,深入剖析工业遗存与当代艺术的融合。
2.当代艺术
当代艺术,在时间上看主要指当今的艺术,在内涵上看主要是具有现代精神和具备现代语言的艺术。艺术家生活在当今的文化环境中,所创作出的艺术作品具有当代生活的艺术属性与文化气息。常州运河五号创意街区在保留原貌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原有的工业特色打造符合当代艺术审美和生活需求的创意街区,充满创作灵感和文化情怀,实属工业遗存与当代艺术的完美融合。
二、工业遗存与当代艺术的融合——常州运河五号创意街区的前世今生
1.常州运河五号创意街区简介
常州运河五号创意街区成立于2008年12月,位于常州市钟楼区三堡街,京杭大运河南岸,是常州市实施“中部提升”战略、构建运河历史文化产业带的重要节点,是江苏省工业旅游景区和国家AAA级景区。常州运河五号创意街区的原址是常州恒源畅厂、常州第五毛纺织厂等工厂的厂区。通过对厂区的工业遗存进行保护和再利用,提炼“创意、记忆、工艺”的内涵,围绕“运河文化、工业遗存、创意产业”的主题,打造一个设施完备、服务全面、氛围独特的,吸引设计类和创意型人才交流和发展的平台。同时,这里还是常州市钟楼区艺术教育实践基地。
2.前世:90年历史见证工业兴衰
20世纪30年代初,这里最初办起的叫三和布厂,但经营状况不佳,没过两年,由毛锡章接手,改名“恒源布厂”。1936年恒源畅染织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工厂集织布和印染于一体。从1927年到抗战前,常州的近代工业发展迅猛,纺织、印染等行业尤为突出,常州纺织行业的设备和资金大幅增加。恒源畅的发展也越发迅猛,鼎盛时期工人数量为400余人,织机200多台,厂房面积不断增加。不仅如此,恒源畅还相继开办了一些驻外地办事机构,逐步形成了生产到销售的模式,成为常州纺织行业的翘楚。但好景不长,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以及买办阶级的压迫,恒源畅渐渐陷入困境。新中国成立以后,恒源畅的性质转变为公私合营,名称为恒源畅染织厂。1966年,工厂变为完全国营,名称改为常州第五棉织厂。1980年,工厂更名为常州第五毛纺织厂。
在这里,90年的历史变迁见证了工业的兴衰。在历史长河中,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汗水正是历史的印记。曾经有两位全国劳模在这里涌现,一位叫颜秀珍,一位叫赵武岭,他们用自己的双手绘制出了纺织业美好的画卷。如今,90年过去了,厂区也将迎来自己新的生命。
3.今生:创意激活工业文明的遗存
新机遇的到来是在常州市创意产业协会成立以后。作为创意产业协会的主要发起单位,常州工贸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想到了原常州第五毛纺厂。这个厂区已经沉寂了十多年,厂区内极具特色的民居、日式建筑以及连排锯齿形厂房无一不承载着工业遗存与文化遗迹,也许它可以得到重生。
常州工贸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在借鉴了北京、上海等城市创意街区的成功经验之后,决定结合古运河申遗、古运河石龙嘴传统风貌区,将厂房改造成以设计服务类为主、汇集创意文化人才和企业的文化创意街区,包括酒吧、饭店、婚庆礼仪、茶吧、旅社等多元化的商铺,并命名为“运河五号创意街区”。其中,“五”保留了“第五毛纺厂”中的“五”,并且在常州话中是“我”的谐音,体现着常州人奋发有为、展示真我的创意精神。常州运河五号创意街区项目自规划以来,就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在2010年其被列入“文化旅游年”十大文化旅游项目之一。
三、常州运河五号创意街区的价值
1.历史价值
常州运河五号创意街区的原址为常州第五毛纺厂等厂区,街区保留了原建筑的风貌,作为工业遗存,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它见证了常州纺织业的兴衰,见证了常州工业对历史和今天的影响,是常州城市发展进程中一段重要的记忆。常州运河五号创意街区中的历史遗存和记忆对人们认识工业活动的发展过程具有重要价值,人们应该更好地保护它,使其成为常州工业发展的历史名片。
2.科技價值
常州运河五号创意街区具有重要的科技价值,它见证了常州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对常州工业发展做出的贡献。常州运河五号工业遗存当初选址规划时就体现了科技价值。厂址位于京杭大运河南岸,发达的水运对当时的企业无疑具有巨大的推动力。厂区独具特色的建筑群、锅炉房、车床设备,以及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产品制造的不断更新,无一不体现着科技价值。位于运河五号内的常州工业历史博物馆,陈列着不同历史阶段的生产工具和产品,它们都是工人的科技成果。保护好这些极具价值的工业遗存,不仅有利于为后人留下科学技术的发展轨迹,更有利于提高科技发展的研究水平。
3.经济价值
常州运河五号创意街区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它见证了常州这座古城工业发展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保护运河五号的工业遗存不仅可以减少城市建设成本,有效避免资源浪费,还可以减少环境负荷;同时,通过适度开发可以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提供相应的就业岗位,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保留运河五号工业遗存的物质形态,弘扬工业遗存的文化精神,唤起人们对开拓进取的劳动人民形象的记忆,能够为今后常州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思考和启迪。
4.社会价值
常州运河五号创意街区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它见证了常州工业发展变革时期人们的日常生活。运河五号工业遗存留给人们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也留给后人丰硕的精神财富。运河五号工业遗产将常州的工业发展历史与常州地方文化特色相融合,体现出劳动人民吃苦耐劳、锐意进取、诚信务实等品质,为社会注入了振奋人心的精神气质。运河五号工业遗存的保留一方面是对社会历史的记录,另一方面也是对劳动人民创造性的尊重,对产业工人的家庭给予了心理上的稳定感。
5.文化价值
常州运河五号创意街区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首先,街区中保留着大量连排锯齿形的厂房和日式建筑,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价值。其次,工业遗存本身就是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保护工业遗存就是保护人类的文化遗产。因此,要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性,不断推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四、城市发展背景下常州运河五号创意街区面临的困境和保护策略
1.常州运河五号创意街区面临的困境
随着常州城市的不断发展,各类商业圈层出不穷,常州运河五号创意街区近几年的发展相对滞后,正处于发展的瓶颈期。
(1)地理位置不占优势。常州运河五号创意街区的地理位置处于水运发达的京杭大运河的南岸,这样的地理位置对之前的工业发展有很大的优势,但对现在的创意街区发展却无任何优势可言。创意街区以小型商业店铺为主,由于位置较偏僻,加之市中心商业圈的不断兴起,创意街区近几年人流量较少,主要以附近居民为主。店铺经营更是萧条,尴尬的地理位置带来了微薄的经济效益。
(2)保护制度尚不健全。常州运河五号创意街区工业遗存的保护制度尚不健全,对未来发展缺乏合理的规划。园区开发者只是进行了简单的物业出租和管理,租金有一定的优惠,但入驻的文创企业往往在一两年后就离开了,往往都是热热闹闹开业,惨惨淡淡关门。园区没有独特的创意品牌,不具吸引力,也没有具有带动力的产业链。
2.常州运河五号创意街区的保护策略
(1)制定产业扶持政策,推动街区规模化发展。在财政政策上,设立文创产业专项资金,鼓励文创产业集聚发展,加大对常州运河五号创意街区的资金扶持力度;在税收政策上,向街区文创企业提供税收优惠;在投融资政策上,支持和引导各类金融机构为文创企业提供各种融资服务,设立为文创项目服務的创业投资基金。
(2)开展工业遗存立法工作,出台相关保护规划。制订具体的常州运河五号创意街区保护制度和规划,避免出现破坏性发展模式。国土和规划部门也要配合工业遗存的保护,制定保护工业遗存的优惠政策,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和优惠措施。
(3)实施差异化战略,打造特色创意品牌。充分结合本地区发展特色和市场需求,基于产业结构特征,实现街区与地方经济的互动发展。对于引入的企业,要充分考虑街区内部发展的互补性,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打造特色品牌,提升街区的总体竞争力。
五、总结
在漫长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如何保护那些留存的工业印记,记录城市工业的辉煌历史,需要我们重视对工业遗存的保护,对其价值进行发掘,并在改造后适度利用,使其绽放更加绚丽的光芒。
参考文献:
[1]李松杰,于丰恺.现代化与传统体系合理性的交融——以近代景德镇瓷业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15(9).
[2]方李莉.非遗保护的3.0层级与中国文化的当代复兴[J].中国木偶皮影,2016(2).
[3]姜淼.城市功能重构视角下的工业遗产旅游开发模式及路径研究[D].银川:宁夏大学,2013.
[4]张松,李宇欣.工业遗产地区整体保护的规划策略探讨——以上海市杨树浦地区为例[J].建筑学报,2012(1).
注:2017年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工业遗存与当代艺术的融合——常州运河五号创意街区”(项目编号:201713114019X)。
作者简介:丁彦(1985— ),女,江苏常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韩笑(1996— ),江苏扬州人,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徐楠(1996— ),女,江苏扬州人,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