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现状调查与完善策略

2018-07-14张博

师道·教研 2018年7期
关键词:完善策略现状调查

张博

摘要:在内地高校就读的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在思想动态、学业就业、生活服务等方面有着鲜明的群体特点和概况,需要在统一严格管理、注重思想引导、加强学业指导、发挥先进力量、加强人文关怀等五个方面予以加强。

关键词: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服务;现状调查;完善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和调研的基本情况

在内地普通高等院校就读的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下文简称“新疆生”)一直以来都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如何在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和兼顾人文关怀二者之间找到平衡,并探索出一整套工作体系和可行性较高的具体措施,是各相关院校主管领导和学生工作管理部门需要着重思考并予以解决的重要课题。

本调研采用实证研究中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调研对象分为四类: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内地汉族学生、专业教师和辅导员等政工管理教师。针对新疆少数民族学生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针对其他三类调研对象采取访谈形式。

二、调研数据分析与反映的问题

(一)“新疆生”调查问卷分析

1.思想动态

绝大多数受访者对自己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一份子的主体身份持认同态度;大部分对于国家现有少数民族政策表述“完全认同”或“比较认同”。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部分均表示“完全认同”或“比较认同”。针对“宗教极端思想”,在了解程度上,超过半数学生选择“十分了解”或“比较了解”。

2.学业就业

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对学习难易程度认知差异较大,群体本身也存在较大的学习基础差异;對于各高校普遍实施的针对“新疆生”学业成绩的“加权成绩换算”方式,绝大多是学生持赞成态度。就业方向的选择较为多元化,而预期就业地点则十分集中;在“就业方面的困难”认知上,绝大多数选项集中在“少数民族身份”和“个人知识储备与成绩”两方面。

3.生活服务

对于学院、学校组织举办的课外活动,几乎所有受访学生表示在主观上愿意参加,并有较高的课外活动参与程度。对于师生、同学关系,所有受访学生均反映较好。针对学校“奖助贷”政策是否应向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倾斜,受访者半数支持政策倾斜,原因集中在经济困难、学习基础薄弱和语言障碍三个方面;而另半数则反对政策倾斜。对于清真饭堂,受访学生约三成表示不太满意。针对“您认为在校生活中最苦恼的三件事”,选择最多的前三位分别是学习难度大、经济困难和语言障碍。

(二)汉族学生访谈分析

过半受访学生对“新疆生”的存在和在校情况表示了解;对于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来内地求学读书,绝大多数受访者表示支持;对于“新疆生”集体融入汉族学生的最大困难,反映强烈的有语言、宗教文化、饮食和生活习惯四个方面。当被问到“是否愿意主动与新疆少数民族同学交往”时,绝大多数受访者表示愿意;针对国家对“新疆生”的照顾和政策倾斜,受访学生主体持“支持”态度;针对“在学习生活中,是否愿意帮助新疆少数民族同学”,绝大多数表示愿意;而对于会否参与“新疆生”的民族活动,受访学生则态度分散不一。

(三)专业教师访谈分析

在专业学习方面,受访教师一致认为“新疆生”存在一定的学习障碍和困难学习态度方面,教师认为“新疆生”总体上比较认真,课堂出勤率较好,但部分课程如微积分、英语等态度散漫,不愿加入小组讨论等课堂教学互动。学习能力评价上,多数老师认为“新疆生”有所欠缺,能力欠缺“主要是语言方面,需要转换回母语模式进行思考”。另外也有部分老师认为学生学习能力无可非议,学习态度才是关键。

针对各高校普遍实施的针对“新疆生”的特殊成绩认定办法(加权成绩换算),多数老师表示理解和认可;也有少数老师认为没有必要或者不赞成。

受访教师“在‘新疆生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集中在三方面:一是基础差造成的学习进度缓慢;二是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不高造成交流缺失;三是语言障碍造成误解与偏见。

(四)辅导员访谈分析

对于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受访辅导员反映大部分“新疆生”能够主动遵守校纪校规。对于班级、年级或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辅导员反映“新疆生”的整体参与率有待提高;但也有个别学生积极参与集体事务,担任班干部、社团干部等学生工作职务,还因此获得奖学金。就业方面,辅导员反映“新疆生”历年来就业情况总体不错,因为他们多数属于定向生,毕业后一般回到新疆就业,也有少数非定向生选择在一线城市就业,就业类型多数为贸易行业和公务员,工资待遇多居于行业平均水平。

对于团结学生(人文关怀)和维护稳定二者之间的关系,辅导员多认为“稳定压倒一切是前提”,但二者本质上没有冲突,是共通的、相互促进的。辅导员反映“新疆生”教育管理工作开展的困难主要集中在:一是由于顾忌宗教信仰而造成谈话避讳多,交流不深入;二是语言障碍造成的沟通困难;三是文化心理差异导致的不能准确把握其心理状态和想法。

三、对策与建议

(一)统一严格管理,避免过度差别对待

高校教学、管理和服务各部门要按照学校有关规章、制度和纪律的要求,严格“新疆生”的日常管理,不搞纪律“绿灯”和双重标准,坚决防止学业上“求率降标”的做法,避免由此给他们带来思想松懈和习以为常,进而最终导致“新疆生”教育的恶性循环。[1]此外,各高校在保持学校现有政策倾斜的基础上,不再增加其他“特殊化”照顾政策,避免针对“新疆生”的过度关注。

(二)注重思想引导,加强新型政策宣传

总体来看,“新疆生”对于长期以来国家和社会大力宣传的,较为传统成熟的制度、方针、政策有着较好的认识和认同感,但对诸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新提法、新观念的认识程度仍需加强。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处)、团委等部门可结合当代形势与政策报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视频展播、新媒体软文推送等多种形式开展思想引领,使新观念深入人心。

(三)加强学业指导,切实回应基础需求

建议学校开办常规、定期的“新疆生”普通话培训班,邀请中文学院的专业教师或学生进行普通话培训,从大一开始打牢他们的语言基础,提高“新疆生”的普通话水平。此外,在“新疆生”所在学院中、高年级选拔专业成绩优秀的汉族学生组建友谊辅导团,采取少数民族大学生与汉族大学生“一对一”结对子的办法实现精准帮扶。[2]

(四)发挥先进力量,促进自我管理服务

在“新疆生”群体内,不乏民族团结意识浓厚、大局观念强、自身文化水平和能力素质突出的优秀代表。一方面,学校应发挥这一批先进分子的积极作用,将他们吸纳到学校现有的学生工作体系内,培养锻炼他们担任主要学生干部,融入主流文化,增强主流意识,争当主流人才,表现特别优秀者应当创造机会安排他们留校,继续从事少数民族学生工作;另一方面,学校可以探索成立新疆少数民族学生自律委员会,由“新疆生”群体内的优秀干部来主导这个群体的教育管理工作,其效果或许事半功倍。

(五)加强人文关怀,提升服务水平质量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虽然汉族学生有意愿融入新疆少数民族同学活动,但苦于找不到合适的方式和途径。因此,笔者建议由学生工作部(处)牵头组织,相关学院辅导员具体实施,举办各有特色的民族融合活动,提供多种多样的民族融合机会和载体,消除隔阂,增进彼此了解与认同。

此外,在提高新疆少数民族学生人文关怀水平的各项举措中,改善清真饭堂的菜品选择、質量和价格是一项基础工程。[3]高校后勤管理部门应专门研究改善清真饭堂的运营,争取专款补贴,增加菜品种类、适当降低价格;同时,在做好用餐习惯与文化规范的前提下,开放非“新疆生”在清真饭堂用餐,加强民族融合。

参考文献:

[1]玉山·吾斯曼.内地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现状浅析[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6):21-24.

[2]马立新.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教育对策[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5):260-262.

[3]刘丽玉,杨韶刚.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探析——基于广州大学城内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调研[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3,(01):20-24.

责任编辑钱昭君

猜你喜欢

完善策略现状调查
新形势下完善医院财务管理的策略研究
小学体育教学质量提高途径与完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