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方志背景下人文摄影的表达与展望
2018-07-14陈群
陈群
【摘 要】影像方志是数字时代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地方志的载体和形式也不断发生变化。影像方志在编修技术、传播方式上既有传统方志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地方志的功能。随着对摄影本质的逐步认识与深入,人文摄影逐渐发展成为服务社会发展和公共文化的独特的影像样式,并以其社会价值、历史意义等成为影像价值评判的重要标准。
【关键词】影像方志;人文摄影
一、影像方志的产生及时代特征
在我国,地方志真实准确、生动深刻地记录了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地理、民风、民情等。传统地方志曾以竹简 、丝帛等为载体,随着纸张的发明,地方志的载体有了质的飞跃,并成为一定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真实写照。影像方志是数字时代的产物,伴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地方志的载体和形式也不断发生变化。与纸质方志有别的是,影像方志将声、像 、图 、文等通过现代技术制成数字产品,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与受众见面,令人耳目一新,深受启发。影像方志在编修技术、传播方式等方面既有传统方志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地方志的功能。具体说来,影像志有它自己的显著特征:易资源共享、形象生动、存储空间小、传播快捷。虽然目前影像方志理论研究才开始,实践也尚显不足,但由于其自身的一些独特优势,具有广阔的前景。这种新的影像样式和视觉语言系统,值得业界探索和关注。
二、影像方志的可行性
中央财经大学刘树勇教授曾对山西省一个县域的影像专题筹划与实施的具体实践,提出了“影像方志”概念,他认为影像方志是用影像样式和影视手段,本着“全面反映,突出特色”的要求,在视觉语言系统上集中呈现、深入刻画某一地域的群落历史和地理特征以及人文内涵,相比纸质方志有其独特性和特殊性。同时,他也认为,这种影像样式的理性和系统化、合理性及可操作性等,还需完善。
央视的《中国影像方志》,以影像方式记录地方志,运用现代影像技术传承方志文化,突破了传统志书的模式,深刻阐释了地方历史和文化,体现了鲜活的文化灵魂,让人过目不忘。从全国拍摄完成的影像方志作品来看,以展现地理风物、地域文化等单一题材内容的居多。目前来看,影像方志的不足,主要有:在深度叙述方面不如纸质志书丰满,拍摄复杂主题有难度,社会历史复杂多面,以多媒体技术为主要手段的影像方志易于表现感性直观的内容;制作成本相对较高;传播效果距预期有一定差距 。
三、影像方志背景下人文摄影的表达
摄影是现代文明的基础,作为影像方志最重要的呈现形式和载体,摄影的功能不言而喻。摄影的纪实性和群众性,使得它成为当下记录人类社会万象的重要角色,特别是在数字化的进程中,摄影的功能更是强大。
(一)人文摄影的精神内涵体现了人文关怀
纪实性图片的功能不仅仅在于传递信息,它还教导人们认知社会、感知生活。对于摄影者来说,图片倾注了他的情感和灵魂,表达了自己的所思所想以及对事件和社会的道德评判。
作为一种媒介,摄影从未搁浅在艺术表达和影像记录中对内容和形式的探索。人文精神应当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所以,以“纪实”的本义来定义“纪实摄影”是行不通的,“纪实摄影”这个概念确实存在着诸多短板。笔者十分赞同宋刚明在《纪实摄影:概念的“硬伤”》一文中的观点:“将目前的纪实摄影界定为人文摄影”。因为人类创造的各种文明都是人文表现的范畴,而摄影者表现“人”及与人相关的事物,也都带有人类学的特征和表象。说到底,纪实摄影的本质就是人文摄影。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人文摄影也逐渐成了人们维护社会健康发展的主要形式之一,它既是一种文化概念,又是一个摄影体系,并与其他摄影门类相互关联。摄影师的作品,在人文精神的指引下,闪现着自身独立的思考。这是一个最重要的进步,一个了不起的发展。纵观国内外人文摄影的历史和现状,梳理各时期人文摄影的代表作品,我们会发现一种共性:拍摄对象一般为人类社会和生活,而精神内涵则体现了人文关怀,这也从侧面折射了摄影师的人文素养。
(二)新世纪人文摄影的新机遇
人文摄影在我国摄影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逐渐发展成为服务社会发展和公共文化的独特的影像样式,并以其社会价值、历史意义等成为影像价值评判的重要标准。人文摄影既是一种客观服务社会文化的技术工具,又是一种具备独立表现形式和生命力的文化样式。相对于“统一”的传统人文摄影,当代人文摄影的实践有了更多的变化和革新。首先,摄影师作为社会个体,他的思想意识受到当代社会文化、经济生活的影响和制约;其次,摄影师作为创作主体,他的创作意识则是当代人文摄影变革与发展的直接原因。这两者之间的矛盾正是当代人文摄影发生变化和革新的原因所在。
经济浪潮的冲击、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和交流,让处在现代语境下的我国的人文摄影发展得生机勃勃。而数码相机与网络的联合,让人文摄影的社会功能迅速扩张和深入。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当下的人文摄影师更希望在自己的作品里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他们观察更细致、语言表达更具个性,也更私密,同时也更注重对所拍对象心理和情感的刻画与表达。同时,在集中表现某一特定人群的日常生存状态的叙事结构,以及具体的人文生态及文化景观后,一些摄影师的语言形态和内在格局似乎已不能更好地描述空間规模以及时间跨度更大、更复杂的话题,于是,创新成了他们前进的不竭动力。
2016年到2017年,笔者曾对安徽省内多个古村落进行深入调查、采访拍摄。拍摄前,笔者先对该地的人文、历史、地理等背景资料进行梳理,通过走访调查、确立重点,采用区域研究与人文摄影结合的新尝试,开展深入的摄影实践。具体实践说来有如下几点:(1)在拍摄过程中,采用多样的视觉表现手法,比如将人文特写作为故事的组成部分以深入主题。拍摄时,多多推敲多镜头的表现方法,并选择合适的拍摄距离使作品更具张力。自始至终用镜头语言讲述独具特色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建筑美食、地域特点,以此来记录民众勤劳质朴的精神和伟大实践。(2)笔者还结合航拍对所有村落的地理地貌作辅助介绍。(3)在后续的编辑成稿中,笔者用“引言、地理记、人物记、风俗记、手工记、当代记”等多板块结构全篇,同时不忘采用DV视频的方式留存资料并配合相关图片予以呈现。这样,整个内容会更丰满、更翔实,让人们在全新的视角中重新了解、审视家乡的历史和未来,让当下的人们更有认同感和自豪感。
根据笔者的经验,以上是一名开展影像方志的摄影人应具备的最基本的技能。要想拍摄出更出色的图片,获得更充分的影像方志资料,大量的调查和走访,其实比拍摄本身更重要。而在这些影像方志中,如何做到客观表达和主观表现,如何把握这个度,是一名成熟的人文摄影师必须考虑和解决的,只有迈过了这个坎,作品才会被受众接受和认可。
科技的发展和数码相机的普及,让一些极具个性的摄影图片在網上广泛传播,并开始凸显其影响力和渗透力。作为新媒体上的一种新的影像形式、传播符号、文化现状,个性化影像有其独特的成因和时代意义:个性化影像是对传统摄影技法一定程度的继承和颠覆,体现了拍摄者的主观情感,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传播渠道最前沿最直接的融合特性,同时,个人化影像更折射出当下青年人对表达自我的渴望。
如今,在视觉文化语境转向之下,摄影人的现代意识和现实精神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实验性”人文摄影的发展与壮大。它打破了传统人文摄影的藩篱,并使之走向“多元”的探索之路。“实验性”人文摄影的出现,表明了人文摄影师主体意识的觉醒,他们强调的主观意识使自己的作品更具明显的当代意识和时代特征,决定了作品的视觉张力。这一现象为人文摄影的发展注入了动力,并赋予作品思想性、哲理性。
总之,在影像方志背景下,面对我们古老的传统文化,要勇于吸收、接纳、摒弃和传承。人文摄影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认真思考,更要以科学的精神完善自我并超越自我。同时,摄影者也要清晰地认识到,只有摄影人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提高了,人文摄影才能繁荣发展,影像方志才能更加凸现它的魅力和活力。
参考文献:
[1]刘树勇.影像方志:区域研究与纪实摄影结合的新尝试[N].中国摄影报,2010-09-14.
[2]王承砚.从“个人化影像”到“个人化传播”[D].南京师范大学,2008.
[3]郑浩.当代中国“实验性”纪实摄影研究[D].河南大学,2012.
[4]宋刚明.纪实摄影:概念的“硬伤”[N].中国摄影报,2009-05-07.
[5]刘磊.裂变——当代中国纪实摄影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
[6]李科燕.当代中国大陆社会纪实摄影的沿革与时代背景的关系[D].西安美术学院,2012.
(作者单位:新安晚报社内容采集部)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