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与路及其他
2018-07-14
一如这一期的其中一篇文章,能给予表面直观解读的,是江河——江河及其沿线的生态。或者更具体一些,就是长江经济带的生态。
用“研读”的严谨去对待一些公开的文字,更能读懂文字背后的非同寻常。比如:必须牢牢把握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的基本要求,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原则,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这段文字内里的表达,远比字面意思来得丰富、精彩。换一种叙述方式,文字背后呈现的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积极态度。
不难理解,在陆上交通缺位、空中通道更不敢想象的时代,江河除了给人类直接的哺育与滋养,还为我们的先民提供了最为直接、也是最重要的通道。
就是路的功能。却不仅仅是路的功能。
顺理成章地,审视一个关于“路”的话题。切口很小,将落点对准“四好农村路”,或许会让我们看得更加真切,收获更多鲜活。
就像万盛经开区的凉风村,因为一条路打下的基础,一个曾经的国家级贫困村,用了不到三年时间,达成整村脱贫的完美逆袭。古稀老人用最具说服力的“亲历”模式告诉人们,一条“四好农村路”给他带来的种种“难以想象”——由曾经无奈地让儿子背着出村看病,“演进”为手持一张公交卡,便可悠闲地独自进城到弟弟家串门。
那只是其一。还有其他。比如,重返的乡村文化。
大巴山深处的城口县河鱼乡,我曾不止一次造访。因路而兴的乡村旅游产业给当地人带来了收获物质的希望,也留住了乡村文化与对自然的极度尊重。那间并不大的农耕博物馆和“保护山和水就是保护饭碗”的朴素哲学,足以成为关于“路”的深度解析的最好注脚。
内在的逻辑关系是明晰的:路,带来了物质的希望,成为乡村振兴的基石,也为乡村文化乡村文明的回归抑或坚守传承,提供了支撑。
回到江河。那同样是一条“路”,我们惯常通俗表达的“水路”。
靠水而居,因水而兴,黄金水道……人类与江河的高度关联,从这些简洁的描述里即可理解。于是,我们便很容易体味“必须牢牢把握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的基本要求”的厚重,也给这句话背后的“为什么”找到理所当然的答案。
与陆地上“四好农村路”的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异曲同工,对待江河这条“路”,我们同样该怀着尊重、敬畏和感激,在当下,以及未来,和谐地相处,共生。
绝不仅仅关乎物质,还有文化,还有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