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准噶尔盆地红车断裂带结构特征及其控藏作用

2018-07-13仲伟军黄新华张玉华贾春明吴孔友

复杂油气藏 2018年2期
关键词:内部结构石炭系断裂带

仲伟军,黄新华,张玉华,贾春明,吴孔友

(1.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3;2.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风城油田作业区,新疆 克拉玛依 834000;3.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地科系,山东 青岛 266580)

红车断裂带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断裂带的南端,是一个被众多断裂切割的较为复杂的断块区,含油层系较多,先后在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及第三系等发现油气。hg1井于石炭系揭示较厚的火山岩地层,chep6井、che88井均见到了良好的油气显示,红车断裂带南段具有进一步勘探的价值。前期的研究成果表明:红车断裂带具有分段性,北—中段逆冲,南段走滑。断裂结构分段差异主要表现在:北段结构复杂、断裂带宽、多条滑动破碎带发育、胶结较强,滑动破碎带宽度在15.94~19.22 m;中段构造活动强度进一步减弱,导致断裂内部结构相对较为单一,滑动破碎带以破碎的角砾为主,滑动破碎带的宽度均较大,在77.91~131.46 m之间,而诱导裂缝带的宽度在58.69~112.65 m之间,上下盘诱导裂缝带厚度有一定差异;南段断裂杂乱,地震剖面上表现为明显的杂乱条带,上盘诱导裂缝带多大于下盘,存在有一定的片理化构造岩,显示断裂活动变强。本文通过断裂带构造特征分析,建立了红车断裂带内部结构发育模式,并从断裂构造带演化特征及对断层控圈、裂缝输导、胶结封闭等方面的探讨,确立了断层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为车拐地区的油气成藏及地震勘探、井位部署提供了理论基础。

1 地质概况

红车断裂带呈近南北向走向,长约80 km,宽约20 km。其北与克-百断裂带相接,西邻车排子凸起,南以四颗树凹陷为界,东与中拐凸起和沙湾凹陷相临,面积约2 000 km2(图1)。

图1研究区构造位置

研究区构造特征为东南倾单斜,从老到新主要发育的地层为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及第三系。储层岩性主要为喷发相的火山角砾岩与溢流相的碎裂玄武岩。主要储集类型为裂缝—孔隙型,具有中、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和孔隙结构较差、非均质程度较强的特点,火山角砾岩和安山岩以裂缝—溶蚀孔为主,是该区主要的储油气空间。断裂带受构造应力影响较强,裂缝相对发育,是石炭系油气成藏和勘探的有利区带。''

2 断裂带结构特征

2.1 断裂带构造特征

红车断裂带整体为近南北向的狭长断裂带,断裂带内部由北向南断层走向变化明显,其中北段走向为北北东向,中段走向为近南北向,而南段断层走向变化最为明显,转变为北西向。地震剖面也显示,沿断裂走向,断裂带内部构造样式差异显著,具有明显的分段特征。红车断裂走向多变,整体呈向西凸出的弧形,分段明显,其中北段走向北北东向,是红车断裂带与小拐新光断凹的边界断裂,剖面显示断面上陡下缓呈铲式,与派生断裂组成叠瓦状冲断层系;中段走向近南北向,呈向东微凸的弧形,是红车断裂带与沙湾凹陷的边界断裂,剖面显示断面上陡下缓呈铲式,常与分支断裂组成不对称背冲构造;南段走向北西向,同样是红车断裂带与沙湾凹陷的边界断裂,剖面显示断面陡直,花状构造发育,具有走滑断层特征。主要发育三期三组断裂:南北向逆冲断裂;北西西向走滑及逆冲断裂;近北西向、南北向正断裂。

红车断裂带H3井东断裂等大型的断裂多形成于晚石炭世,结束于侏罗纪,主要经历了海西、印支、燕山期等多期构造运动,石炭—二叠系断距大,表明海西期断层活动强烈,三叠—侏罗系在断层两侧厚度差异明显具有生长性,控制了地层沉积。在平面及剖面上形成了形态多样的构造样式与组合,并且断裂内部由于受到强烈的挤压作用,往往呈现出复杂的内部结构,这也对准确评价断层封闭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2 断裂带内部结构特征

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野外、钻井、地震、岩性等资料,建立了红车断裂带内部结构发育模式(图2)。

图2显示,断裂带内部具有由滑动破碎带和诱导裂缝带所组成的“三明治”式的三层结构。其中,滑动破碎带由于受到强烈的断裂作用,造成研磨、破碎,往往具有较低的渗透率和孔隙度[1-6]。部分学者因此将此断层三维空间结构称为断裂带,并划分为滑动破碎带与诱导裂缝带两个结构单元,而国外则称为断层核(Fault core)和破碎带(Damage zone)。由于它们的特征各不相同,物性差异明显,对油气运聚往往起到不同的作用[7]。

图2多因素控制下的断裂带内部结构发育模式

2.3 断裂带构造演化特征

红车断裂带是三叠-侏罗纪形成的断裂带,受海西-燕山早中期运动影响,西部山体向东推覆,形成多条南北向逆断裂。其内部基底断裂十分发育,主要有西倾的南北向早期古逆冲断裂,东西向后期正断层。区内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地层由东向西超覆沉积在石炭系基岩之上,形成了该断裂带特有的复杂断块区,由东向西成排,并依次抬起。石炭系顶部断裂走向多变,主要有近南北向、北西向、北东向和近东西向,以北北西向和近南北向为主。区域内的主控断裂,例如H3井东断裂、红山嘴东断裂、598井断裂等为北西向,而红车断裂、小拐断裂、车前断裂为近南北向。由于受后期走滑改造,断裂具有平直延伸的特点,且延伸距离可达十几公里到几十公里,在平面和剖面上主要有以下3个构造特征:①断裂平面延伸平直;②断裂产状较陡;③发育花状构造。除上述规模较大的断裂之外,凹陷内还发育有多条与大断裂斜交的小型断层,大多分布于大断裂的两侧,规模相对较小且延伸距离较短,这些小型断裂既有北西向、北东向,也有近东西向,分布较为杂乱(图3)。

图3各种断裂的地震解释剖面

3 断层封闭性及其控制因素

3.1 断裂带岩性特征

滑动破碎带位于红车断裂带中心,由断层角砾岩、碎裂化岩石及断层泥组成,挤压研磨作用强烈。岩心及野外露头观察常见擦痕,是断裂带变形最严重区域,分散了大部分挤压应力,其封闭能力受断面压力导致的碎裂化程度、泥质含量及矿物沉淀等作用影响[8]。在断层中,滑动破碎带可单条出现,也可以多条组合出现。通过对断裂带内部结构划分及岩心观察表明,车拐地区红车断裂带的诱导裂缝带内胶结物异常发育;通过统计手标本、镜下裂缝的胶结程度,发现诱导裂缝带的胶结率大于80%,并且胶结物类型众多,包括碳酸盐矿物、粘土、沸石、蛇纹石、石英等。根据这种现象推断,断裂带裂缝带发育的宽度应大致相当于胶结作用的影响范围[9]。

3.2 断层封堵作用分析

断层对油气运移、聚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断层既可在开启期作为油气运移的疏导体沟通油源与储层,又可在封闭阶段将油气阻隔,促使油气聚集成藏。断层的运移或封堵作用取决于断层封闭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前人在断层活动性、两盘岩性配置、断面泥岩涂抹、构造应力作用及后期流体成岩作用方面都做过大量研究。但多数学者都将断层看成一个“面”来研究,忽略了断层空间、时间结构特征,这使得在对断层封闭性定量刻画时会出现偏差[10]。实际上,断层形成是个渐进的过程,不同性质、不同规模、不同期次的断层形成样式各有差别。以岩性主要为脆性的逆断层为例,断层在受力错断过程中不断延伸拓宽,位于应力最集中的区域岩石起先微弱变形、滑动而后逐渐挤压错动至破碎,研磨强烈,形成构造透镜体及断层泥等地质体产物,孔隙度及渗透率都极大地降低,大部分应力在此区域被消耗掉。自中心区域向两侧,应力递减,岩石受力明显小于中心区域,仅发生破裂,无明显错动,形成一定宽度的纵横交错的裂缝。再向外侧应力消减至无,则为原岩[11-16]。

从断裂带结构的发育情况统计来看,受断裂发育规模的控制,红车断裂带的裂缝带宽度变化很大,这说明胶结作用影响范围最大可达百米。利用分段性结果对不同段裂缝发育及胶结情况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在裂缝发育密度上,红山嘴转换区裂缝平均密度达1.95条/cm,红车断裂带北段裂缝平均密度为0.85条/cm,中段裂缝平均密度为0.42条/cm,南段裂缝平均密度为0.43条/cm,故在裂缝发育密度上,红山嘴转换区最大,红车断裂带北段次之,中段最小,南段近似于中段。

3.3 断层封闭性控制因素

断裂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断裂的开启性,主要控制油气的运移;其二是封闭性,体现在油气的聚集方面[17-21](图4)。

图4不同部位断裂发育示意

研究认为,红车断裂带在活动期具有开启的特征,对油气起到运移通道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垂向及其南北向运移。当断裂带处于相对静止期时,断裂起到封闭的作用。由于红车断裂带的多期活动的特点,静止期形成的油气藏在后期断裂带活动时容易遭到破坏而致使油气重新分配进入圈闭聚集成藏。

4 结论

(1)车拐地区经历了晚海西期挤压、印支—中燕山期压扭、晚燕山-喜山期伸展等多期构造活动,石炭—二叠系中发育逆断层,三叠—侏罗系中发育走滑断层,红车断裂带底部(石炭—侏罗系)主要发育挤压构造样式。

(2)石炭系顶部断裂主要有北北西向、北西向、北东向和北东东向四个方向,主要发育平行式、网状、羽状、斜交式、梳式、交切式等平面组合关系。红车断裂带南段也发育有多条走滑断层。

(3)断裂内部结构划分方法认为,红车断裂带内部具有由滑动破碎带和诱导裂缝带所组成的“三明治”式的三层结构,内部可能存在有多条滑动破碎带,滑动破碎带的宽度与诱导裂缝带宽度、厚度存在一定的差异。

(4)综合考虑断层性质、断层所发育地层的岩性与断裂带内部结构的关系,建立了多因素控制下断裂带内部结构发育模式,通过对断层控圈、裂缝输导、胶结封闭等方面的探讨,深入分析了断层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猜你喜欢

内部结构石炭系断裂带
冷冻断裂带储层预测研究
大同石炭系煤高灰半焦浮选脱灰研究
依兰—伊通断裂带黑龙江段构造运动特征
一种含内部结构的水下圆柱壳振动声辐射计算方法
盾构隧道内部结构全预制方案探讨
COREX竖炉内部结构对物料运动影响的物理模拟
利用成像测井资料解剖石炭系内幕构造
同煤集团石炭系原煤浮选可行性探讨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克-夏断裂带构造特征新认识
郯庐断裂带及两侧地区强震异常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