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网络流行语言对青少年文字表达能力的影响
2018-07-13梁樑
梁 樑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文化与传播系,广西南宁530000)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普及,我国已真正进入互联网大国时代。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7年8月发布的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5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4.3%。而伴随着互联网普及和网民人数增长的还有网络语言的产生。网络语言是指产生并运用于网络的语言,它以互联网为载体,应用于网络交流的一种语言,由中英文字母、标点、符号、拼音、图标(图片)和文字等多种要素组成。而网络流行语言又是网络语言中使用率最高,流行最广泛的一部分,往往在特定的网络媒介传播中表达特殊的意义。目前,网络流行语言越来越成为人们网络社交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荣升2017年十大网络流行语榜首的“freestyle”“扎心了,老铁”“尬聊”等,其流行之广,普及之快,影响之大,已远超常规汉语。但在网络流行语言广泛应用,风靡线上线下的同时,其对青少年网民的影响,尤其是文字表达能力的培养是具有正反两面影响的。正如百度百科中对“网络语言”一词的解释中提到“部分网络语言并不符合我们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定,因此并不具备教学意义,不能引进教学领域”应引起学界认真重视。
一、近年网络流行语言分析
随着我国网民人数的逐年上升和移动互联网的广泛普及,近年网络流行语言呈现出高速增长、线上线下通用的趋势。以《咬文嚼字》编辑部于2013年12月发布2013十大网络流行语为发端,我国此后每年均发布年度网络流行语。由此,网络流行语言正式成为常规用语中的一支新兴语派。从语言学角度来看,网络流行语言是一种对传统常规汉语补充丰富的新的语言变异。网络流行语言生动、幽默、简洁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创新和补充了传统汉语的语汇,是对现代汉语系统的发展。仔细归类分析网络流行语言,会发现以下一些类型:
(一)由语音变异而来的网络流行语
网络流行语言产生最主要的一种形式就是由语音变异而来,其标志性特征是由常规汉语的谐音演变而来,即发音相同或相近音衍生而来。如2010年由于通货膨胀导致大蒜、生姜、大豆等价格疯涨,影响到居民消费生活而产生的“蒜你狠”“姜你军”“豆你玩”等网络热词,就是此类由语音变异形成网络流行语的代表。2016年的一句“蓝瘦,香菇”则是从南宁当地夹带壮语发音的普通话“难受,想哭”演变而来,此外还有由“厉害”衍生出来的“腻爱”、由“目瞪口呆”衍生出的“目瞪狗呆”等均风靡一时,引发网民的疯狂使用。事实上,我国长江以南和岭南地区的两湖、两广一带的地方方言都客观存在“n”与“l”、“b”与“p”发音不分的现象。方言发音本身并不存在优劣好坏之分,但这种由谐音演变而来的网络流行语,迎合了广大网民表达幽默诙谐的心理需要的同时,却在网络嬉笑怒骂的用语环境背后隐隐透露着一种对地方方言发音的鄙视和嘲笑。这不仅是对地方方言的曲解,对青少年网民而言,对其建立正确的地方特色方言观是会起误导作用的,也会影响其正确使用汉语。
(二)由语义变异产生的网络流行语
由语义变异而来也是网络流行语产生另一种重要类型。它由网民在语言使用过程中,把原有语素加以拆分或重组而成。这类网络流行语不仅保持了原有语义,在原义的基础上赋予新的内涵。例如“泪目”一词,其实最早出现于唐代韩愈《南山诗》中“时天晦大雪,泪目苦蒙瞀”一句。诗中“泪目”释义为泪眼的意思。而近期广泛流行于网络的“泪目”从“泪眼”的原义中衍生出泪流,流眼泪,看了让人流泪的意思。此外,“佛系”一词于2017年底风靡我国各大网页朋友圈,其源于2014年日本某杂志介绍的“佛系男子”。日本当时的“佛系男子”原义指的是把自己的兴趣爱好永远都放在第一位,基本上所有的事情都想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和节奏去做的一类男子。而“佛系”一词流传至我国后,成为一种生活态度和方式的概括,泛指一种怎么都行、不大走心、看淡一切的生活态度和活法。由于“佛系”一词在我国的快速传播,原来仅仅是网络热词的传播使用慢慢上升为了一种生活方式的影响。
(三)由词汇变异而来的网络流行语
网络流行语中最常见的一种产生方式还有由词汇变异而来。语言最核心最重要的组成要素就是词汇,词汇变异也是语言变异中最常见的形式。在网络信息飞速传播的当下,网民们开动脑筋,在一些常用词语的基础上增加新语义,由此衍生出许多网络流行语。例如,近年流行的“累觉不爱”“人艰不拆”“喜大普奔”“细思极恐”等网络热词,就是由词汇变异而来的代表。“累觉不爱”是累了,感觉不能再爱了的意思;而“人艰不拆”是指人生已如此艰难有些事就不要再拆穿的意思;“喜大普奔”是由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和奔走相告这四个词简缩组合而成,意思就是大快人心的好消息要公布,可以普天同庆奔走相告了。其实,从语言学角度来看,这些由词汇变异而来的网络流行语尽管体现了广大网民在某种特定语境中的特殊情绪表达,但由于网民的压缩简单粗俗,并不是从词义和语义本身的组成规律去简写压缩的,而且存在在网络交际中胡乱套用的情况,有些反而模糊歪曲了原有词义,这对于传统常规语言的发展是不利的。
二、网络流行语言对青少年文字表达能力的影响
上述网络流行语言的产生和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创新了传统常规语言的语汇,是对现代汉语的一种发展,但其对青少年文字表达能力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却是需要注意的。根据《2017-2022年中国互联网市场分析预测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我国网民仍以10-39岁群体为主,其中10-19岁年龄段网民占比为19.4%,这一年龄段的网民正是青少年群体。由于青少年群体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各种观念和能力塑造形成的关键年龄段,一些带有负面含义的网络流行语言对青少年文字表达能力的正确形成和培养是有影响的。
(一)对读音准确发音上的影响
网络流行语有很大一部分由词语语音的变异即谐音发展而来,由于网络流行语快速、通俗、时尚的传播特点,许多青少年更习惯于用网络流行语代替原有的用语,久而久之就将网络流行语的发音作为词语的正确发音去记忆掌握,不仅混淆了词语的原有读音,更不利于他们对汉语拼音正确发音的掌握。近年来,这种由谐音或近音代替正音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以一份小学生的作业为例,题目是以“什么”一词组句,有学生的答案就是“我神马都没有”,令老师家长啼笑皆非。但这背后的语音发音问题却不容我们忽视。
(二)对语义正确认识理解上的影响
中国汉语言一直以语义词义言简意赅,意味深长而闻名于世,成为世界语言大家庭中最具历史特色的语种。而近年流行的网络语言,尽管许多是在原有语义的基础上,增加了体现新时代特色的含义,从侧面丰富了汉语言的语义。但由于网络用语环境复杂,网民素质良莠不齐,一些生搬硬套、歧义丛生的网络用词用句大行其道,广泛流传,使身处网络世界的青少年难于分辨,误将网络流行语的语义当做词语原有词义去理解把握,逐渐模糊了对词汇原有语义的准确认识,对他们正确认识和理解现代汉语语义造成了极大的误导。
(三)对遣词造句能力的影响
语言最大的生命力存在于其不断被广泛使用进而流传于世,语言的传承发展也基于使用者健康的遣词造句能力。而网络流行语对传统常规用词的拆分和重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语言的创新,但对于青少年遣词造句能力的影响却很大。由于大部分网络流行语是对常规用词简单压缩或随意组合而成的,这种简单粗俗的拆分重组和随意组合,破坏了语句主谓宾之间的逻辑结构,使由网络流行语组成的语句逻辑关系混乱。从正确的语言学角度来看,这种主谓颠倒、词不达意的语句大部分都属于病句。这种无逻辑、无章法的遣词造句方式,对青少年培养健康的遣词造句能力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带着对正确读音的误读,对正确语义的曲解,对逻辑语顺的随意打破而成长起来的未来青少年一代,他们的文字表达能力令人担忧。
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优秀历史文化的国家,在重树文化大国自信的当下,青少年一代对祖国汉语言文化的正确传承至关重要。网络流行语言作为一种新的语言变异,丰富着现代汉语语义、词汇的同时,也对青少年文字表达能力的健康发展提出了极大的挑战。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净化网络用语环境,抵制过黄过俗过烂网络用语,倡导健康网络用语观,营造绿色健康文明的网络用语氛围;同时引导青少年多阅读传统文化经典,增加现实生活的正常语言交流,丰富内心精神世界,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努力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只有这样,我们国家才能真正从互联网大国发展成为互联网强国,实现华夏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