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打假这些年
2018-07-13崔建玲
◆ 本刊记者 崔建玲
编者按:种子、农药、肥料、兽药等农业生产资料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要素,一头连着广大农业生产者,一头连着千家万户消费者,直接关系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安全。每年春耕备耕时节,农业农村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全国农资打假专项斗争部际协调小组成员单位都会联合召开一年一度的全国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电视电话会议,动员各地、各部门深入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保障春耕生产,规范农资市场秩序,维护农民权益,为农业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驾护航。那么,近年来,我国开展了哪些农资打假活动?农资打假又取得了哪些成效?
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应急处是全国农资打假工作的牵头处室,既要密切联系8家全国农资打假部际协调小组成员单位,又要与部内8个相关业务司局沟通协调,还要负责对各省(市、区)农资打假工作进行指导。每年春节刚过就紧锣密鼓地组织相关单位召开全国农资打假电视电话会议,印发全国农资打假工作要点和实施方案,对新一年的全国农资打假工作进行动员部署。年中和年底还定期组织召开全国农资打假工作座谈会,总结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工作进展成效,分析新形势、新问题,研究下一步重点任务安排,不断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协调。
日前,记者从监管局应急处获悉,“十二五”时期,我国累计立案查处假劣农资案件32.5万件,检查农资企业629.7万个(次),整顿农资市场131.9万个(次),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30.5亿元。
这样的农资打假工作,一刻也没有停歇。2017年,全国各级农业部门共出动执法人员152万人次,检查农资企业89万个,整顿市场20万个,查获假劣农资7831吨,配件8.4万台件,查处案件1.65万件,移送司法机关116件,捣毁制假窝点219个,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4.6亿元。
实实在在的行动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获:我国农资市场不断净化,农资质量状况呈现趋稳向好的态势,种子、肥料、农药、兽药、饲料等主要农资产品合格率稳步提高。群众投诉量和占比率大幅下降, 2015年农业生产资料投诉量为4461件,比2011年减少了7387件,投诉占比由2%下降到0.7%。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渠道畅通, 以“十二五”为例,我国累计出动执法和科技人员101.5万人,举办咨询活动7.6万场,发放资料8176万份。
农资产品合格率稳步提高
对于老百姓来说,农资质量的好与坏,决定着一年的收成和收入。因此,对种子、农药、肥料、饲料、兽药和渔业船舶等方面的农资监督抽查工作极为必要且至关重要。
全国各级农业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不断加强农资监督抽查工作。以2017年为例。种子方面,2017年上半年共抽查企业2000多个、门店4.5万个,抽检样品3万多份。农药方面,共抽检样品5000多份。肥料方面,组织8家部级肥料质检中心,对22个省(区、市)的肥料生产企业和农资市场进行监督抽查。饲料方面,共抽检样品1534份。兽药方面,明确将兽用抗菌药物生产经营企业、养殖密集区域和规模养殖场作为抽检重点,增加抽检比例和频率,共检查生产经营主体20余万个次,抽检样品7484批次。渔业船舶方面,各省(区、市)积极组织本辖区内渔船船用产品生产企业巡查检查,并对重要产品进行监督抽查。
通过监督抽查,我国种子、肥料、农药、兽药、饲料等主要产品合格率稳步提高。其中,种子合格率由2011年的92.5%提高到2015年的98.5%,兽药合格率由2011年的91.5%提高到2015年的96%。
公布农资打假典型案例66起
案件查处是农资打假工作的重要抓手。农资打假春季行动、种子督导检查、兽药抗生素整治、渔船船用产品质量整治……每年,农业农村部都会组织开展专项行动,对近年来假劣种子举报案件进行再检查,对饲料和饲料添加剂案件加强督查,对兽药违法案件加大曝光力度,对渔船船用产品案件线索追根溯源并及时通报工商、质检等有关部门。
2017年,我国查处案件1.65万件,移送司法机关116件,捣毁制假窝点219个。
为了发挥大要案查处的震慑作用,每年“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期间,农业农村部还向社会公布上一年度全国农资打假典型案件,并利用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广泛宣传。近5年来,共向社会公布农资打假典型案件66起。其中,2017年共公布了十大典型案件。
为鼓励地方开展大要案查处工作,农业农村部积极寻求各种奖励方式。2017年10月,农业农村部对湖北省查处的特大跨省假劣农资制售案件,在第一时间以表扬信的形式对相关单位进行了表扬。
除此之外,农业农村部每年还开展全国农资打假工作队伍能力建设。为了提高基层农资打假工作水平,每年组织举办1~2期全国农资打假执法骨干人员培训班,就《种子法》、《农药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农资案件调查取证方法等内容进行培训。
推进农资产品电子追溯制度
信息化建设为我国农资打假插上了一对“翅膀”。我国在中国农业信息网开设“农安信用”平台,向社会公示农资领域行政处罚信息。为提高农资打假数据报送和省际案件协查等工作,在“金农工程”开通农资打假和监管信息报送系统,并建设了全国农资打假与监管信息网,对农资打假工作进行广泛宣传。
同时,推进农资产品电子追溯制度,加强种子领域二维码追溯管理,继续实施农药质量追溯试点,加快兽药经营环节追溯系统建设,我国正逐步实现种子和兽药产品全程可追溯监管。加快数据平台建设,推进国家兽药基础数据信息平台建设,完善“饲料质量安全监测信息网上报系统”,并建立信息快速通报机制,构建种业数据平台,整合品种信息库和生产经营主体信息库。
完善玉米、水稻、小麦品种DNA指纹数据库,启动构建大豆、油菜、马铃薯、西瓜、甘蓝等作物DNA指纹数据库。启动制定登记作物品种种子真实性监管方法和相关标准,支撑种业数据平台建设,扩大快速鉴定方法覆盖范围。
建设农资领域信用体系
农资领域发展,需要大力推进信用体系建设,为此,我国构建了农资领域违法失信惩戒联动机制。
2017年2月,农业农村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人民银行等29个部门共同签署了合作备忘录,从限制行政许可、限制从业资格、实施重点监管等25个方面,对农资领域严重失信主体实施联合惩戒。积极落实各项惩戒措施,将相关部门提供的失信名单信息嵌入农业农村部农业行政审批综合办公和农业财政项目管理等工作系统,在办理行政许可、资金安排、项目审核过程中,首先对失信主体信息进行自动比对、自动警示、自动拦截、自动惩戒。同时,研究制定《农资违法失信联合惩戒对象名单管理办法》。
此外,为实施农资领域生产经营主体分类分级管理,2017年8月,农业部印发《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建立农资和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信用档案的通知》,要求各地建立规模以上农资生产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的信用档案。
形成社会共治格局
每年6月—7月,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在全国如期举办。在此期间,农业农村部主题日活动成为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普知识的重要平台。时任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表示,开展宣传周活动,就是要集中形成强大的宣传声势,形成良性互动、有序参与、有力监督的社会共治格局。
据了解,2017年宣传周期间,各地农业部门共出动执法和科技人员23.7万人次,发放宣传资料3864万份,举办培训1.32万场,接待咨询群众656万人,受理投诉举报2477起,展销放心农资货值2.9亿元。
每年的“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也是开展农资打假宣传工作的好时机。“3·15”期间,农业农村部制作农资打假系列广播节目,并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三农早报”栏目播出,宣传打假维权知识。组织举办“加强农机质量监管,保障用户合法权益”主题活动,发放农机质量安全宣传资料。
总体来说,近年来,我国在农资打假领域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农资市场不断净化,农资质量状况呈现趋稳向好的态势,种子、肥料、农药、兽药、饲料等主要农资产品合格率稳步提高。但不得不说,我国农资领域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如法律法规有待完善、基层执法体系存在困难、监管手段有待加强等。
面对未来,我国农资打假工作,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