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源灭亡的最早文学记录
——李俊民《闻蔡州破》释证

2018-07-13路元敦泰山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山东泰安271000

名作欣赏 2018年32期
关键词:王昭君

⊙路元敦[泰山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山东 泰安 271000]

⊙张 华[泰安长城中学,山东 泰安 271000]

文学反映政治,政治影响文学,文学与政治历来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13世纪是蒙古铁骑征服世界的世纪。蒙古政权自1206年在北方草原崛起后,不断开启对外的战争。蒙古与金是世仇,1211年春,成吉思汗亲率大军攻金,双方间的战争拉开帷幕。据《金史·哀宗纪》记载,天兴三年(1234)正月己酉(十日),蒙军攻破蔡州城,金哀宗自缢,末帝为乱兵所害,金源灭亡。持续了近二十四年的蒙金战争以蒙古消灭金朝而告终,北中国进入了蒙元统治时期。这是一次重大的政权更迭。对于这一政治事件,《金史》《元史》等史籍多有记载。事实上,在文学领域,李俊民创作的《闻蔡州破甲午年正月十日己酉》①,是最早记录与反映这一事件的诗歌作品,颇具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

不周力摧天柱折,阴山怨彻青冢骨。方将一掷赌乾坤,谁谓四面无日月。

石马汗滴昭陵血,铜人泪泣秋风客。君不见周家美化八百年,遗恨黍离诗一篇。

李俊民(1176—1260),字用章,号鹤鸣老人,泽州晋城(今山西晋城市)人。金承安五年(1200)举进士,为经义科第一,入为应奉翰林文字,旋弃官,教授乡里。金源南迁,他南渡黄河,避乱福昌(今河南宜阳县),后隐居嵩州鸣皋山,一度徙居南宋襄阳。1234年暮春,离开襄阳,北归怀州(今河南沁阳市)。1235年,返回家乡,授徒讲学,存文保道。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前曾数次召见他,对他极为赏识,但李俊民坚持隐逸之志,不愿在新朝为官,以年老固辞回乡。中统元年(1260),卒于家,赐谥庄靖先生。

李俊民是金元之际的一位重要诗人,今存《庄靖集》10卷,其中诗有7卷。今人薛瑞兆、郭明志编纂《全金诗》收其诗824首。《四库全书总目》对其人其诗有较高的评价:“俊民抗志遁荒,于出处之际能洁其身。集中于入元后只书甲子,隐然自比陶潜。故所作诗类多幽忧激烈之音,系念宗邦,寄怀深远,不徒以清新奇崛为工。”②

蔡州地处淮水支流汝水之上,南与南宋接壤。金哀宗于天兴二年(1233)六月出奔到此地,与蒙古进行最后的较量。

据诗题的自注“甲午年正月十日己酉”,可知该诗写于蔡州城破、金源灭亡的当天。当时李俊民正寓居襄阳,噩耗传来,他无比悲痛叹惋,写下了这首感人至深的写实性诗歌。

首句“不周力催天柱折”,典出《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③该句以共工指代蒙古,以颛顼指代金朝,意在说明蒙古攻金,使金朝迅速土崩瓦解,正如同共工怒触不周之山一样,气势凶悍、威猛,并带有极大的破坏性。第二句“阴山怨彻青冢骨”,其中的“青冢”指王昭君墓,位于阴山山脉。汉代的王昭君为了国家的安定,前往匈奴和亲,最后长留在异域。一个“怨”字,既是王昭君的“怨恨”,更是诗人的“怨愤”。该句表面是写王昭君,实际是写与王昭君命运相似的金源女子。据史籍记载,金宣宗贞祐二年(1214)三月,当蒙军围困中都之时,宣宗曾献卫绍王女岐国公主及金帛、童男童女五百人、马匹三千给成吉思汗,从而换得金蒙讲和。然而,用公主和亲只能换取暂时的安定,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族争端,蒙金间的战事仍然不断,以至于金朝最后覆亡。面对如此悲惨的结局,不仅那些与王昭君命运相似的和亲公主、金源女子怨愤交加,那些千千万万为国捐躯的金源将士亦不得瞑目。“怨彻”一词用得非常到位,写出了面对故国之败亡,金朝人民普遍的怨愤之情,语气之沉重、情感之强烈,非比寻常。

第三第四句运用委婉之笔法,叙写金哀宗弃汴京,仓惶出奔归德、蔡州的狼狈处境。这是写实,可证之以史籍。

《金史·白华传》云:

十二月朔,上遣近侍局提点曳剌粘古即白华所居,问事势至于此,计将安出。华附奏:“今耕稼已废,粮斛将尽,四外援兵皆不可指拟,车驾当出就外兵,可留皇兄荆王使之监国,任其裁处……如此则太后皇族可存,正如《春秋》纪季入齐为附庸之事,圣主亦得少宽矣。”

明日,召华谕之曰:“亲巡之计已决,但所往群议未定……卿以为如何?”华曰:“归德城虽坚,久而食尽,坐以待毙,决不可往。欲往邓下,既汝州有速不泬,断不能往。……为今之计当直赴汝州,与之一决泬……”④

天兴元年(1232)十二月初一,金哀宗就汴京被蒙军围攻的紧张形势问计白华。实际上,在此之前哀宗已决定了亲巡(实为弃国出逃)之计,询问白华仅是走走形式而已。到了第二天,金哀宗又就亲巡之地问计白华,白华建议直赴汝州,并以当有孤注一掷、寻机与蒙军决战之决心来激励哀宗。次年正月,金哀宗弃汴京,先入归德。后听说蔡州城坚池深,兵多粮广,于是在六月迁往蔡州。哀宗到达蔡州后,即派使臣赴宋借粮,希望与南宋联合抗蒙,但南宋不许。十一月,南宋派孟珙率兵万人、献粮三十万石助蒙军攻蔡。最终,金朝被蒙宋联军灭亡。这两句以婉曲之笔法,叙写金哀宗最后的一段行迹,读来让人欷歔。第四句以反问的语气,写本来对金哀宗的出奔归德、蔡州抱有希望,但事实却是故国的全面覆灭,从中不难体会诗人内心的一种隐痛。

第五句借典故叙写蔡州城破时的惨状。昭陵为唐太宗李世民陵墓,在今陕西礼泉县西北的九嵕山上,陵墓的北面有六骏浮雕石刻。这句表面是说昭陵前的六匹战马,曾经为大唐的开国流尽了鲜血,立下了大功,而实指的是金源将士、战马为金王朝做出了巨大牺牲。据《金史·哀宗纪下》载,蔡州城被围后,金源将士伤亡惨重,最后甚至出现“尽籍民丁防守,括妇人壮捷者假男子衣冠,运大石”⑤之状况。“(天兴二年十二月)乙未,杀尚厩马五十匹,官马一百五十匹犒将士”⑥。由于围城日久,蔡州城内粮食已断绝,金哀宗下令杀战马给将士食用。金朝的将士、战马,如同李世民麾下之将士及他所骑过的“六骏”,为各自的主人洒尽了热血。

第六句借铜人下泪之典,叙写宗臣、宫人去国之悲。中唐诗人李贺有《金铜仙人辞汉歌》一诗,诗前小序云:“魏明帝青龙元年八月,诏宫官牵车西取汉孝武捧露盘仙人,欲立置前殿。宫官既拆盘,仙人临载乃潸然泪下。”⑦按,捧露盘仙人即诗题中的金铜仙人,是指捧露盘的铜柱,乃汉武帝命人铸造,立于长安皇宫。魏明帝西迁汉宫铜人往洛阳事发生在景初元年(237年)八月,李贺误记。李贺诗有“茂陵刘郎秋风客”句,“秋风客”即指汉武帝刘彻,指代汉朝。“铜人泪泣秋风客”表面是说汉朝为曹魏政权取代,金铜仙人都要为故国的覆亡而伤心落泪了;而实指自金哀宗出奔以来,蒙军先后攻占汴京、蔡州,将金朝宫室掳掠一空,宗臣被杀,太后、皇后、诸嫔妃宫人等悲痛欲绝地被迫播迁。这亦是当时真实情况的反映。据史籍记载,天兴二年正月,金汴京西面元帅崔立兵变;四月,崔立以太后、皇后、梁王、荆王及诸嫔妃、宗室男女凡五百余人,及衍圣公孔元措及三教、医流、工匠、绣女皆至青城。蒙军将领速不杀梁、荆二王及其族属,遣送后、妃等于和林。王朝灭亡,宗臣被杀,后妃宫人播迁,诗人用“泪泣”一词,其伤悼之情溢于言表。

最后两句“君不见周家美化八百年,遗恨黍离诗一篇”,是诗人对金朝灭亡发出的叹惜与哀婉。“周家”是指周王朝,周公制礼作乐,用礼乐制度教化百姓,使周朝延续了八百年。《黍离》诗出自《诗经·王风》,《毛诗序》云:“《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皇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⑧故后世认为这是一首抒发忧愤的诗。“黍离”一词便成为后世文人感慨亡国触景生情时常用的语典。这两句是说,昔者周朝实行礼乐教化,轰轰烈烈八百年,一朝覆亡,只有一篇《黍离》诗为其哀叹不已;如今阿骨打建立的金朝,惨淡经营了一百二十年,已臻于汉化,却不幸被蒙古灭亡。作为金朝遗民的诗人,也只有像周朝亡国的大夫一样,为逝去的故国唱起一曲无尽的挽歌了。

该诗有两个显著的特色。第一,诗作主要运用典故,除第三第四句外,其余六句皆用典,以古叙今,手法深挚而沉重,具有厚实而深远的历史意识。第二,该诗是对金亡的最早文学记录,是金遗民对故国覆灭的最早咏叹,诗人所表达的悲悼之情,真挚而浓烈。

① 薛瑞兆、郭明志编纂:《全金诗》(第3册),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85页。

② 〔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421页。

③ 刘文典集解,冯逸、乔华点校:《淮南鸿烈集解》卷3 《天文训》,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80页。

④ 〔元〕脱脱等:《金史》卷114 《白华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510—2511页。

⑤⑥ 《金史》卷18 《哀宗纪下》,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02页,第 402页。

⑦ 〔清〕王琦等注:《李贺诗歌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94页。

⑧ 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52页。

猜你喜欢

王昭君
浅论王昭君诗词中“怨”的艺术特征
元代昭君诗体现的民族文化冲突与融合
《汉宫秋》中王昭君的形象解读
马致远《汉宫秋》中王昭君的爱情与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