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院主义艺术的写实性绘画语言
——浅析靳尚谊、杨飞云笔下的写实人物画
2018-07-13安夜明天津美术学院300141
安夜明 (天津美术学院 300141)
新学院主义作为80年代中国美术发展进程中的特定产物,是在与新潮美术的交织与转向中发展出的特有的艺术语言,它的“新”不仅囊括了西方古典主义与现代艺术的发展语境,同时又寄予着特性历史时期艺术家们对中国绘画语言的创新与实践。在写实性风格的再现中,靳尚谊和杨飞云的人物画创作在西方古典主义写实风格的参照下也提炼出了独有的艺术韵味和审美语境。
作为中国“新古典主义”油画的领军人物,靳尚谊笔下的《塔吉克新娘》是80年代初最早显示古典肖像油画魅力的艺术作品,整个画面红黑的色彩搭配强烈的冲撞着人们的眼球,既跳跃又静穆,既鲜亮又典雅,因为画面的整体构成既包含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细腻、真实,同时也承载着西方古典主义美术的浑厚与和谐。这样的表现方式充分说明了艺术家在传统精髓的基础上融入了个人的思考和创造以及自身对艺术的感悟和理解。
图一 靳尚谊《塔吉克姑娘》1983年
画面的形体构成和空间比例无不表现出艺术家对古典油画的认真研究和探索,然而,又并非简单地对古典题材、艺术形象的模仿,整个画面在深邃的黑色背景下映衬出的是一位清秀、俊美的塔吉克新娘,一身喜庆的暖红,彰显着中国传统文化浓郁鲜明的色彩符号,虽看似单一的色彩却整体中透着丰富、巧妙的层次变化,像黑暗中闪动的一只烛光,热情、温馨、暖人。这样生动而深入人心的画面是艺术家艺术思想的深刻反映,是真正结合了中国人审美情趣的艺术经验和感悟,绝不是对古典艺术的简单再现,而是新的艺术探索下中西融合的表现形式,体现了借古喻今的鲜明时代特点。
从画面的整体风格不难看出,艺术家将古典主义绘画典雅、庄重和沉稳的基调融入到画面的构成之中,以及在固有色和光的处理上也凸显了古典主义的细腻和丰富。画面中一道强烈的光束不仅增强了人物脸部的立体感,也更容易将观者视线定格在人物的细节描绘处,姑娘淡定却略带羞涩的眼神、轻微提升的嘴角、以及耳朵和颈部那汇聚民族特色的装饰似都透射出一种贴近真实的美,从帽檐轻柔垂落的朱红色头巾被轻轻握在手中,似乎更流露出新娘的细腻、妩媚和动人。
因此,靳尚谊笔下的《塔吉克新娘》正是在这样的中西文化碰撞中打磨出来的独立于古典主义之上的中国“新古典主义”,深刻反映了20世纪中国油画家对欧洲文化的深入了解以及80年代中国艺术精神的独特呈现。不仅开创了中国油画传统写实主义的历史性转折,也成为了90年代“新学院主义”的标榜和典范,呈现出中国油画全新的价值取向和开放精神。
在80年代中国油画界跨时代的艺术进程中,涌现出许多具有时代感和民族精神的艺术作品,艺术家们在“学院艺术”与新潮美术的交锋中为中国油画寻求新的表现形式不遗余力地奋斗着,杨飞云的《侧面》也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诞生的,飘扬着中国“新古典主义油画”的鲜明旗帜,具有承前启后的时代价值和意义。
图二 杨飞云《侧面》 1986年
从形式风格的构成来看,杨飞云笔下的《侧面》不仅继承了古典主义单纯、庄重的艺术风格,而且在简洁、概括的结构中也透漏着理性的严谨和气魄,整个背景以单一的黑色铺展开来,但单一中却蕴藏着丰富的层次变化,仿佛是被光穿透的云朵,在云层中漂浮、萦绕,连人物的衣服也在环境的色系和光影衬托下融进整个画面,呈现一种虚实相生的意境和动感。在这样的空间和形式感中画面表现的是一个现代女孩的形象,人物的造型虽朴实自然,却流露着一种新时代青年的朝气与自信,略太神秘却又淡定的眼神仿佛是心灵通往世界的窗口,坚定而执着。似乎也寄予着艺术家对中国油画发展的希望。
灰黑色的背景将女孩脸部轮廓的线条凸显的柔美而精致,既不抢眼又不张扬的绿色外套衔接成肤色和背景中最缓和的色调,过肩的长发被轻轻撩放在胸前,不仅映衬出女孩肌肤的质感和光泽,也骤然提升了画面的空间感,使画面呈现出浑然一体的真切美感。不难看出,艺术家在人物表现上的独具匠心及对民族精神和时代感价值取向上的深入思考。
这样的写实手法已不仅仅局限于题材对作品的价值影响,而真正体现了作品的艺术性,是中国油画新的历史时期中价值取向的体现,似乎被中国艺术家开采下的西方古典主义油画,也已经渐渐融入了中国人的审美经验和当代艺术的独特文化气息,而绝不是古典艺术的简单再现,艺术家正是在新思想、新趣味及新的创作态度中将中国“新古典主义油画”彰显的淋漓尽致。
可以说,艺术家通过作品独有的形式语言表达了特定历史时期对绘画的理解和认知,更让观者清晰的感知到新学院主义艺术引领下的写实性绘画语言的独有魅力,在视觉的体验与认知中理解艺术作品独特的叙事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