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下的地方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机制
2018-07-13王明东
王明东
摘 要:校企合作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径,研究建立与校企合作相适应的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机制,是推动校企深度合作、培养符合行业企业需求人才的重要保证。教学质量评价单一、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不适应校企合作的要求、实践教学不能满足岗位需求、企业很少参与教学质量监控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校企深度合作。校企合作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应符合利益相关者的基本需求,按照科学性、针对性、动态性和诊断性的原则,突出专业与课程建设评价、实践教学评价、校企合作综合评价,并构建相应的指标体系。
关键词:校企合作;地方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管理;利益相关者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21-0143-04
Abstract: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college and enterprise is a fundamental way to cultivate talents for enterprises. Establishing a mechanism of teaching quality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promotes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 and enterprise and fosters qualified talents. In the current evaluation system, issues like incompleting evaluation policy, training programs mismatching the requirements enterprise, practicing training failing the job requirements, and the lacking of enterprise monitoring on the teaching quality have seriously affected the school and enterprise cooperation level. The construction of evaluation system for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satisfies the fundamental need of interested parties. We propose to construct the evaluation system by following the scientific, pertinent, dynamic and diagnostic guiding principles and emphasizing the evaluation of specialization curriculum, practice teaching and level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 corresponding index system will be constructed to quantify the evaluation.
Keyword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regional undergraduate college; teaching quality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interested parties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已成为国家战略,校企合作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径已形成共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明确提出了要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校企合作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它的突出特点在于根据行业企业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应用型人才,突出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其次它还是一种“双赢”模式,学校与企业在信息、资源、设备等方面共享共用,学校与企业优势互补,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是,对多数地方高校而言,校企合作还处于“自发阶段”,目前既缺少上级主管部门对校企合作的指导与管理,也缺乏校企合作的有效运行机制。笔者认为,研究建立与校企合作相适应的教学质量管理机制,以及有效地开展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质量评价则是推动校企深度合作、培养符合行业企业需求人才的重要保证。
一、校企合作下的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机制研究现状
近年来,学术界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研究成果日益丰富,尤其是对于校企合作的意义、校企合作的模式及其运行机制的研究比较深入,但是对于校企合作下的地方本科院校教学质量评价的研究成果比较少。
(一)关于校企合作的意义与模式
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说,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主要途径。[1]张金福认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不力直接导致了地方本科院校定位不准,人才培养针对性不强,专业建设与产业结构结合不够紧密,人才培养引领性差,理论脱离实际,人才培养适应性不足等问题。[2]从服务社会的角度来说,只有加强校企合作才能推动学校科学研究主动融入区域、行业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人员交流,改变地方高校服务性不足的状况。[2]从未来制造业的发展需要来说,杨华勇等认为,未来先进制造业的发展需要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可提升工程教育的集成性、实践性、创新性。[3]
杨华勇提出校企合作教育的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高校在关键新技术开发和新方法研究方面发挥主要作用,引领行业发展,企业重在拓展新产品和市场。二是高校根据技术发展趋势,提出下一代技术,企业职责主要是解决工程问题,提升新产品竞争力。[3]笔者认为,这两种模式适合于研发实力强的高校。对于地方本科院校,王云儿提出了“双元协同,双院联动”人才培养模式。“双元 ”是指校企合作中的合作高校和合作企业;“双院”则指高校内部按学科专业划分出的传统学院和校企共建的新型特色学院。这种合作模式強调,一是企业和高校协同办学,企业提供实践条件和服务;二是传统学院提供学科专业基础支撑,特色学院的发展又进一步提升传统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过程。[1]张金福提出借鉴供给侧思维,高校从加强自身建设着手,自觉结合区域经济社会需要, 实施校企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地方高校要主动与区域内的主导产业、行业、企业合作,实现专业链、课程内容、教学过程、人才培养规格分别与产业链、职业标准、生产过程、产业发展需要的对接。[2]
(二)关于校企合作质量管理运行机制
孙杰等从如何发挥好政府、企业、高校三方各自作用方面提出了完善校企合作机制的措施: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利用好企业的优势;提高高校自身竞争力,吸引和促进校企合作。并提出了推进校企合作机制改革的路径:一是校企双方根据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特点,按照用人单位需求,制订教学计划,学校企业双方签订定向培养与就业协议,企业视学生如自己的员工来培养;二是借助项目、平台建设,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建设;三是推进集团化办学,联合相关专业和企业组建集团,整合各类资源以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促进校企双赢发展为目标。[4]王素君等从“四个机制”阐述了校企合作的机制。一是动力机制,包括外部动力和内部动力,外部动力主要包括政府、市场、科技等要素,外部动力能起到催化与推动作用,但从合作育人的角度说还不能实现深度合作。内部动力是指是指校企合作育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中心,涉及到人才培养诸素、多环节以及资源的重组问题。二是激励机制,包括企业在治理学校中有充分的话语权以及制度保障,政府部门加大投入,加强宏观调控等。三是建立沟通与协调机制,及时了解校企双方的利益诉求和相关信息,解决矛盾和冲突,建立交流平台,促进深度合作。四是建立保障与约束机制,明确校企双方在合作中的义务和职责,规范合作中的行为。[5]
(三)基于校企合作的地方本科院校教学质量评价的研究
莫贵评认为校企合作的教学质量评价主体应该由三方即政府、企业、学校共同努力,共同参与;教学质量评价的内容主要着眼于三个方面,即教师教学质量、学生学习质量、实践教学条件与利用;评价方式方要是校企联合督导和校企合作开展“工作分析”。[6]钱素平提出要树立“教育即服务”和“教育社会性”的教育价值观,树立特色化、外适性和发展教育质量观,要从预设目标、培养过程、保障条件、教育结果四个纬度进行质量评价,过程评价要突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教育模式评价,结果评价要突出“就业为导向”的社会评价。[7]敬鸿彬提出了教学质量评价要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原来的质量评价体系不适应校企合作要求,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标准体系应由校企共建,监控与评价主体要多元化,加强对实践教学和过程性的质量监控。[8]
综上所述,尽管国内对校企合作研究取得了丰富成果,但是以地方本科院校为研究对象,研究基于校企合作的教学质量管理的成果非常少。现有研究成果仍然存在着过于宏观、缺乏定量评价方法,缺少对校企合作共同评价的研究,可操作性不强等缺点。尽管有研究者如钱素平、敬鸿彬等提出了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质量评价要突出校企合作,但这些研究尚不够系统、全面,没有形成可操作的指标体系。
二、目前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不适应校企合作的要求
地方本科院校多是1999年以来由专科院校升格建成的,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借鉴老牌本科院校的多,企业参与的少。具体而言,存在如下问题:一是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重视理论知识传授,忽视实践教学环节,重视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要求,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理论课时多,实践环节比例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现不够鲜明。二是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缺少深入调研论证,特别是对区域经济、企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缺乏深入调查研究,致使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过于宽泛,与实际岗位需求存在一定差距。三是课程内容与产业联系不够密切,课程设置及内容安排上普遍存在向学术型本科院校靠拢的现象,重视课程体系的系统性、严密性,忽视了实践应用和与产业的联系,学生所学内容与实际岗位需求脱节现象比较严重。
(二)教学质量评价单一
为了更好地促进校企合作,切实提高合作质量,应制订相应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以体现校企合作的要求。目前,地方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对地方性本科院校企合作要求体现不够突出;地方性本科院校评估应突出应用型,但现在地方性本科院内部自我评价往往是参照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指标体系和审核评估指标体系,这些指标是普通本科院校通用的,校企合作下的教学质量评价并没有鲜明的体现出来。二是教学质量评价内容评价不够全面,往往重视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忽视课外实践活动评价;重视理论教学评价,忽视对实践教学的评价,对实验、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的评价执行标准不严,弹性较大。三是评价主体、评价方式比较单一,教学质量评价主体往往是学校,教学质量优与劣学校说了算,用人单位企业很少参与质量评价;对实践动手能力的考核重视不够。
(三)实践教学不能满足岗位需求
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性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过程,培养了实践动手能力,为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基础。但是,目前地方高校实践教学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双师型师资紧缺,教师对职业岗位了解不深,多数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属于传统的学科型,教师实践技能和指导实践能力薄弱,这不仅表现在理论教学中联系实际不够,而且直接影响了对学生实习实训环节的指导,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脱节。二是学校受办学条件的限制,实践课时少,学生缺乏实践锻炼的机会。三是实践学内容局限于书本,与行业企业需求联系不紧密。
(四)企业很少参与教学质量监控
对教学过程的关键环节和关键因素加强监控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必要措施。但目前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企业很少参与,对人才培養目标定位是否符合岗位需求,往往听不到企业行业的声音;对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管理,也很少邀请企业参与;更谈不上建立起企业参与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的有效运行机制。
三、构建适合于校企合作的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机制的原则
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机制的构建必须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符合利益相关者的基本需求,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动态性和诊断性等特点。
(一)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首先以保证质量管理运行有序,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合理,使设计的指标体系有利于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促进校企合作;其次要重视评价指标体系的系统性,以整体优化为前提,精心设计各指标的模块、层次,既要保证各模块指标之间的平衡性和完整性,又要保证可操作性和可控性。
(二)针对性原则
地方高校以培养符合行业、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为办学目标,因此,首先教学质量管理要吸收企业参与,评价标准要兼顾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促进学校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其次,要结合应用型特点,评价指标更加关注实践环节,突出对应用型科研要求,降低基础研究的要求,对教师队伍评价要更加关注“双师型”教师比例,总之要充分体现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基本办学标准,避免与普通本科院校没有区别。
(三)动态性原则
企业、行业发展是动态的,企业、行业对人才规格的需求也是动态的,因此,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要体现开放性和动态性。动态性并不意味着随意性,而是指对于不同区域、不同专业的应用型地方高校可设计一些既便于灵活操作又符合实际的质量标准,鼓励增设一些特色项目,以促进校企合作多样化、特色化。那些采用一刀切的方式不利于促进校企合作深度融合。
(四)诊断性原则
构建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根本目的是体现评价指标的诊断功能。无论是学校还是政府、企业要能够借助于评价指标体系了解自身的不足和努力方向,特别是高校要通过评价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
四、校企合作下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上述四项原则,结合前期调研与实践,本研究认为从专业与课程建设评价、实践教学评价、校企合作综合评价三个模块构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一)专业与课程建设评价
专业与课程建设水平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实力的根本体现。首先,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与课程建设要适应区域经济和企业行业发展需求,突出应用性特点。为此,在专业设置与调整机制、课程改革方面要积极吸收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参与,了解职业岗位需求,结合职业岗位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与岗位需求的符合度。其次,要建立一支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通过校企合作,让专业教师走出去,到企业顶岗锻炼,培养教师的实践技能;同时,请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员走进校园,帮助青年教师了解企业状况及需求。第三,要突出专业建设的实践性和特色,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践教学比例,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体系构建都要凸显实践性。
(二)实践教学评价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的关键环节,也是校企合作的关键点。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实践教学的指导应由高校教师和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结合生产实践开展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选题;在实践教学过程管理方面,加强与企业的互动,校企共建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共同參与实践教学考核评价;在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方面,可充分利用企业的优势,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和实训场地。
(三)校企合作综合评价
校企合作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分为合作基础、合作育人、合作效果三个模块,评价指标从参与主体和参与过程两个方面考量。参与主体涉及学校、企业、政府三方,参与过程覆盖投入、过程、产出三个层面。
(四)评价指标体系
结合上述对专业与课程建设评价、实践教学评价、校企合作综合评价三个模块的探讨,为了便于操作,本研究提出了每个评价模块的评价指标,见表1。
针对当前校企合作缺少对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机制深入研究这一现状,本文作了一些探索性研究,希望为地方本科院校开展校企合作评价教学质量提供思路和框架,加深对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关键要素和关键环节的把握,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在实际操作中,可结合学校特点和专业特点对上述一级指标作进一步分解,许多细节问题也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云儿.双元协同双院联动 培养应用型紧缺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7(2):56-60.
[2]张金福.提升地方本科高校的区域适切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7(1):60-62.
[3]杨华勇,张炜,吴蓝迪.面向中国制造2025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与改革策略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60+63.
[4]孙杰,周桂瑾,徐安林,等.高职教育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3):60-61.
[5]王素君,吕文浩,刘阳.校企协同育人的机制和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5(2):57-59.
[6]莫贵评.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9.
[7]钱素平.试论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J].黑龙江高等教育,2014(6):130-133.
[8]敬鸿彬.校企合作视野下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的建立[J].教育与职业,2014(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