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挽歌

2018-07-13吴国荣

都市 2018年8期
关键词:祖父母祖先

吴国荣

我有大量自由支配的时间了,于是,就一年回好几次老家。每当回到老家,总是天天到我家的祖陵干活,不是锄地除草,就是修剪树木,要不就是浇地灌树。每当浇树的渠水哗啦啦地激流飞溅,就像我欢愉的心情,向祖先诉说着什么。

我家的陵地,是在我们村西北边的一个小山坡上。那块不足三、四亩的坡地,土改前是我们家族所属。因此,我们的曾祖和祖父辈都安息在那里。小时候,每当清明,我们都跟上父辈到那里扫墓,也曾在祖先的坟前墓后栽过柏树,但总是没有存活下来。后来,随着土改分地、合作化、集体化生产队、农业学大寨和联产承包,以及后来农村的土地30年不变政策的确定,我家的陵地“城头变换大王旗”。坟头平了又垒,垒了又平;树木栽了又砍,砍了又栽。集体耕种时是以粮为纲,不能浪费一寸土地。土地分到农户种植时,更是要挖掘土地的效益,因此,祖坟总是难以保留下来。

到了我的父辈,特别是我的父亲去世时,我记得,还是请人在祖坟陵地,探明了排序和风水,并且还给了承包户几十斤小麦,以赎租占地,才埋葬了父亲,垒起了坟头。以后,我家凡有去世的老人,也基本上是这样处理。但到后来,土地权属又有了变更,所以原来的契约又随之废除,祖陵的坟头又给平掉了。

转眼几十年过去了,我也从少不更事到了知天命之年,而子欲养亲不待的意识,随着传统文化的自觉愈加强烈。我虽然是出了名的每逢过年必回家,但那回家的滋味别人没法享受,也享受不了。因为回家过年,必然是天寒地冻。而回家过年,家里已经没有老人,院子里也不住人,是空落落的荒芜之地,回去过年要彻底的打扫和起灶,这就是一件很辛苦的事。而我回家的特点,还是全家总动员,夫人和两个孩子一起相随。姑娘又纯粹是城市里长大的,要适应当时农村的那种环境,真是一种脱胎换骨的历练。但这都是为了让全家人,能履行一次传统文化的洗礼,迎迓父母亲的灵魂从天国的归去来兮。但总觉得这还不够,还不能表达我对父母的图报和歉意。终于2004年有了一个共商同谋的机会。这一年的11月份,我的三叔去世,我们本家族的十个弟兄,都不约而同地聚集在一起。似乎是天意,在给叔父守灵的一个晚上,我提出整修祖陵的想法,大家一致同意。于是,就商量具体方案。首先是我二哥同意,用他家略好的同等数量的耕地,兑换我们祖陵地的所有者,现在承包户的薄地,然后退耕还林。经人说合,都很满意。这件事定了之后,至于具体整建之事就好说了。成立领导组,确定实施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第二年,也就是2005年便開始施工了。

我们的祖陵所在地是一块不规则的坡地,有三亩多,我们整建的第一要务是植树。把桧柏和雪松,成排成行载在陵地的核心地域,然后,又在周边栽了几十个品种的阔叶树和其他常青树。现在算起来,光常青树,除了桧柏和雪松之外,还有油松、白皮松、云杉、侧柏、龙柏、蜀柏和望京柏。阔叶树基本上包括了北方的大部分树种。还有一些灌木和藤类的植物。更可贵的是,还有我大哥从秦岭以南的汉中捎回来的广玉兰和香樟树树苗。可惜的是广玉兰不适应我们老家的气候,长了两年便英年夭折。而香樟树现在还活着,但到冬天,需要穿上“棉衣”才能更替时序。目前,这里也算是一个小小的植物园。

我们整建的重点是为祖先立碑。2005年清明节,我们立了三通碑。第一通是我们曾祖的,还有两通,分别是我们大祖父母和二祖父母的。后来,又陆续为我的父母辈立了二通碑。之所以说立碑是重点,是因为碑石制作和碑文撰写都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所有的碑文都是先由我起草,然后,经过省城我周围的文人学者讨论磋商和反复修改,才最后定稿镌刻的。每通碑上的楹联,也是请专家过目审定的。特别是诗文书丹,都是请省城的著名书法家妙笔造化,真草隶篆皆有呈现。我总想,将我对祖先特别是对父母的恩德,用文字记载下来,用书法体现出来,用每一棵常青不老的松柏彰显纪念,才能表达我的不敬和愧疚,于我而方感释怀。

我家的祖陵建设已经整整十三年了。现在,每当我到陵地干活,总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惬意。那些松柏森森的树木,已长到3把多粗了,枝叶非常茂盛。加上陵地周边的树木,犬牙交错,铺天盖地,已经形成一个小气候。林子虽然不大,但也成为鸟的乐园,鹊叫蝉鸣,欲加感觉到田野的幽静。林子里有鸟,也有动物。人在林中干活,一不小心,就会惊动起野兔的出入和松鼠的跳窜。有时候也会惊起野鸡夫妇吱唥唥的飞翔。身置陵地,松涛送爽,祥云荫翳,喜气福音,寿石为邻,宛若置身仙境道地。与其说在这种环境中干活,倒不如说是在这里修行。当你干累了,放下工具,吸一吸烟,喝一喝水,可以看一看碑文,琢磨琢磨碑上的楹联,也可以站在父母的碑前,用心灵和仙逝的父母嘤嘤碎语。

亲爱的父母亲,你将我从你的兄弟家里过继过来,对我来说是跌进福窝子的好事,但是,对你们来说,抚养、劝学、盖房、娶妻……确是没完没了的沉重负担。而我们之间年龄的悬殊又很大,这都为今后我对你们的反哺感恩,埋下了难以弥补的伏笔。何况,我省事很迟,又长期断断续续地在求学路上奔波。到父亲患病脑血栓半身不遂之后,我还上了师范,接着又参加高考到了外地,不但照护不了家里,还要产生负笈的费用。为了圆梦父亲对我成家立业的愿望,在我大学还没毕业,二十六、七岁结婚时,又给家里塌下了一屁股外债。在我刚分配工作一年多,我们家便增加了又一代人。可没等你的孙女会叫你爷爷,让你含饴弄孙,你却云游九天。当我们和母亲苦度岁月,偿还债务之时,我家的第二个孩子又出生了,在这个你没见过的孙子刚一岁多,我的妻子———你的儿媳,要调往城里工作,只能丢下你的孙子让母亲抚养。试想,那时,一位60多岁又多病的母亲,还要抚养一个嗷嗷待哺的孩子,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境况。就这样,第二年我的母亲忽得急病又撒手人寰。这时,我们的家和所处的社会,都还是物资困乏、寻求变革的时期,你们没有享受到,或者是社会,特别是做儿女的能给予你们的恩惠。我也曾想象过,虽然,创业干事阶段我不能奉侍在二老面前,但等我退休还乡,可以每天孝敬于庭堂。到那时,你们想吃什么我给你们做什么;你们想穿什么,我让妻子给你们买什么;你们想到外面转一转,我可以让你们坐到平车上,然后,我拉着你们到街巷、到地里、到过去你们干活劳动的地方看一看;逢集赶会,我们可以一起去看戏,吃一碗凉粉、吃两个油糕、泡一碗热锅羊汤;如果,到了你们的生日,我便把子孙、侄亲召集到一起,为你们跪拜祝寿、笙歌颂扬。可惜,天不假年,人无悔药,这些都成了天方夜谭。如果你们能理解,那也只是你们以委屈作为代价;你们如果要埋怨,就埋怨不孝的儿孙;你们如果在天有灵,那么,就请接受我现在对你们的守护和我用心灵对你们的感恩。

我在陵地干活休息时,不仅对着父母的墓碑凝思,而且也每每和祖父母的墓碑对望。祖父我无缘相见,听说祖母在世时,我也一、二岁了,但是,我丝毫没有记忆。及至长大,祖父母在我心目中的形象和品质,都是父辈和村里长辈们的讲述和传说,然后,通过我思维的嫁接和还原映显出来的。祖父母生活在清末和民国时期,那正是民族最衰败和兵荒马乱时期,想象你们也没有什么好日子可过。加之,又有我父辈的四五个兄弟姐妹,家里的生活一定很清苦,只能靠你们的勤劳节俭,苦渡时日。在这万般困苦的情况下,父亲小小年纪就开始给人停活打工,先在曲沃,后到甘肃西峰镇,并把三叔领上苦熬苦拼。而二爸也在吉县打工创业。及至他们游子归来,已经是解放土改,你們已经渡过了最困难的时期。听说,奶奶在解放前最煎熬阶段,主业就是在别人收割过的麦地里捡拾麦穗。从麦收开始后的芒种一直到种麦前的白露,一年里的这三个月,先是一天捡三、四斤麦子,后来每天能捡一饭碗,再后来就只能捡一茶碗了。就是靠这种含辛茹苦,一年能捡一瓮粮食,来弥补家庭缺粮的不足。听说,爷爷在衰年以后,就长期外出,每天走村串巷,劝善布道,用宗教、信仰和民族传统道德教化乡民。不知道爷爷所传导的与人为善、入孝出悌、和睦乡邻、扶困济贫等等现身说法,是不是我家的家训,因为经受过你老人家耳濡目染的乡邻父辈,总是把你说得高尚无比。连我的老丈人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我到他家上门求亲时,都提到你的善举。而他家到我们家的距离是40多里啊。而且,一些父辈还转述给我们,说你要让你的子孙,耕读传家,诚实守信,非礼则莫为,唯有读书高。对了,我收藏了爷爷当时的教科书。在我退休之年,我详细地翻了翻,都是一些“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内容。

面对曾祖父的墓碑,我头脑里一片空白。我没有曾祖父母人生的任何素材。能在我心目中,还原和复制先辈的形象和特质,这真是太遥远的故事了,我只能在我成长的环境中幻想。因为小时候我们家住的房子,是一座四合院。尽管简陋,没有任何雕饰,每一面的房子都是土墙垒建,但毕竟是比较讲究的规制。我父亲说,他小时候,房子、院子就是这个样子。而且,在北房门上还悬挂着一块木牌匾,上边阳刻“德贞”二字。又听我叔叔在世时说过,不知我那一辈祖先曾为“拔贡”。我查了查字典,“拔贡”为清制,每六年一次,由地方贡入国子监的生员之一种。经过朝考合格,可以充任京官、知县和教职。不知我家的哪一辈祖先曾为“拔贡”,但这和我家的四合院创建时间联系起来,也应该就是我的曾祖或高祖了。这种简陋的四合院,又有“拔贡”的说法,如果按教职来分析,这应该就是耕读传家的标配了,而挂匾誉之为“德贞”,就可能是乡贤或府衙对先辈的昭彰美誉了。

我想,我的祖父、曾祖以及更上位的祖先,都是在中华民族国学文化的氛围中,一代一代传续下来的。他们都应该是民族传统文化的践行者和传承者。而我们的血液、我们的基因,又都融结为你们的传人,并在你们人生标帜的导引下,完善着我们的健康人生。亲爱的父母亲,如果天国有灵,请你们转告各位同侪及祖先,你们的子孙现在依然秉持着“传家有道惟存厚,处世无奇但率真”的箴言,奋力前行。

陵地是我们创建起来的,但陵地的精神徽范,应该是祖先们的人生结晶和行为遗训。我想,它的本质应该就是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道德规范。我每一次到陵地的劳作就是一次巡礼,每一次巡礼就是一次学习,每一次学习就是一次致敬。呜呼!我们的吉陵福地。

世界上本没有来世重生,人死如灯灭。但对陵地的建设,是对逝者和先祖的尊重和纪念,是对家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我家的陵地应该也是出于这种目的的,而循续完善和充实渐进的。如今已成规模的陵地:墓园昌穆,松柏森苍;清风徐徐,鸟语花香;碑石矗立,文风荡漾;格物明德,昭咏千祥;春和景明,日月朗朗;崇善尚孝,百代流芳;精神不磨,薪火先襄;仁智之化,效力吾邦!

我想,这应该就是我的修行之地吧。

猜你喜欢

祖父母祖先
祖先与吹牛
科学家发现了萤火虫祖先 等
我的祖父母
秦人的祖先
新加坡禁止家长每天将孩子送到祖父母家
秦人的祖先
夫妻一方死亡另一方将子女送他人收养是否应当征得愿意并有能力抚养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同意?
乐于助人的人更长寿
祖父母节
谁说我们一定要像祖先一样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