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甲方的9条军规
2018-07-12魏忠
魏忠
前一階段,一个双一流高校的数百万软件和物联网合同签约后,做了十多年学校信息办主任的老师把我找去说:“还有一笔经费,希望做好一年后的服务预算。”他说完后又对我说:“我知道这个系统极其复杂,你不要指望年薪30万以下的人能够做好这件事。”
这么多年服务于高校信息化,我还是被这位老师感动了。2017年年底,国家招标办法出现重大改变,从法理上否定了最低价中标的理论基础,然而被不专业且振振有词的道德绑架式的管理耽误的“工匠文化”让我们损失太大。2018年中美贸易大战中兴芯片事件再一次敲响警钟,如果再不鼓励“高质高价”的甲方文化,总停留在“物美价廉”和“性能价格比”这样的浅层次简单粗暴的管理上,看似庞大的科技和教育,则会变得不堪一击。
“道德绑架”“行政至上”“浅层思维”在教育部门尤为明显,这也是虽然叫了这么多年教育信息化、智能化、智慧化,但效果却最差的原因。相比钢铁企业、汽车工业、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教育行业不但没有对其他行业有新的应用示范和促进,而且基本上落后十年。我做过企业信息化、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但在教育行业中做得最长,在甲方这件事情上不同行业有着共同的特点,相比起来,以下20个坑是教育甲方最容易出现的“行业特征”。
1.这件事需请示领导;具体需求你们问任课教师。
2.你既要按照合同做,也要按照实际教师的要求做。
3.希望你这套软件能够起到规范我们审批流程的作用。
4.我们原来没有系统,为了防止信息孤岛,想把共享库和需求彻底搞清楚,一次到位。
5.我们处长又换了,等新处长来听听他的新想法;我们的两个领导有不同意见。
6.我们学校有10个系统,都是不通的孤岛,希望你们的系统打通这些孤岛。
7.教育部(厅)推荐了一家公司,你们要和他们对接。
8.你们做咨询和规划,将来软件让你们做,硬件我们自己采购。
9.我们领导希望在办公室能够看到全校每个……
10.我们是公办院校,投标的时候一定(不要)是最低价(最高价)。
11.需求还没想好,先随便写写把预算花完,合同下来再仔细研究。
12.我们没有倾向,好好准备材料,评标现场专家说了算。
13.我们有个计算机学院,学校系统是教授带几个学生开发的;这么简单的系统,我们计算机学院教授带学生一个星期就能开发出来。
14.我们是很认真敬业的,那家公司只用了7万块钱5个人陪了我们2年开发。
15.这件事情你们认真一点虽然不挣钱,做好了我们的系统名气就出来了。
16.我怎么知道你们需要24个人,要不这样吧,你们2个开发人员在我们现场开发。
17.我安排好了,你们把系统演示一遍,各个学院教师集思广益。
18.验收会上有教师不同意,他提了自己的新想法。
19.领导出差了,等他回来再定验收时间。
20.我们需要5年免费维护期。
那么,如何当好教育甲方呢?我总结自己十五年经过的超过2000个大大小小的项目,从乙方和评标验收专家的角度总结出下面的9条军规供大家参考。
教育系统的标杆原则
教育信息化是为教育服务的,教育系统与学习系统最大的不同在于教育具有“强制性”,而网络上的各种外语学习系统是“自施压系统”。自施压系统的一个特点是自我激励和忽视环境因素,一般用于自我学习,而竺可桢带领学生徒步几千公里的学习虽然艰苦,但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教育环境还是奢侈的和充满仪式感的。教育信息化与校园环境一样,是树立学生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仪式感的重要强制因素,因此教育信息系统要有标杆性,要能代表未来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的生产生活方式。在理念上,这一点我们并不缺乏,如智慧校园、智能系统、美丽校园,以及更加多如牛毛的教育理论,都在试图代表未来方向,理念的先导性是教育的一个特点,然而理念如果没有实体作为证据支撑的话,会带给孩子们虚假的不落地的教育积累。如果说教育是改变世界的信息模板,需要校园美丽、建筑物充满设计感、教室充满创意、家具质量上乘环保等细节支撑的话,那么学校的信息系统需要的则是比现实社会更加平等、自由、开放、便捷,对于信息化建设来说,也许页面、软件开发语言等很重要,但更重要的则是通过信息化反映未来的教育模式,设想一下我们绝大多数教育界的OA在与信息化做反趋势的活动:现实中每一所大学的1000名教师和中学的100名教师都可以去校长办公室找校长而不会被保安赶出行政楼,而我们绝大多数信息化系统却经常用40%的精力做吃力不讨好的让教师在网上找不到校长的所谓“流程审批”。
代表未来教育的信息系统、智慧校园的失败率也是很高的,这就需要教育信息化决策者用更高的标准、更务实的手法,用选择校园设计师的眼光、用选择家具材料的审慎、用选择教学楼百年不倒的责任心去用心进行信息基础设施和软件的开发、服务、产品的选择,这既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又要代表未来和科技。
信息化的一把手原则
上述的教育信息化的甲方有很多问题都是关于甲方责任的。过去在信息化上有一个“一把手原则”,很多人将其解读为单位的一把手,其实是个很大的误区。教育信息系统失败率更高、系统更落后的原因在于相比其他高效运转的行业系统,教育系统的授权体系更差。如果将一把手原则理解成“充分授权原则”,就会比较容易操作。
例如,“处长不在”“有的领导有新想法”“计算机学院教授带领学生来做系统”“让教师集思广益”“专家说了算”“我没有倾向”“不能只按照合同去开发”等等,这些都是没有充分授权而带来的负面清单,其恶果就是形成不了教育信息化的组织行为,一旦没有组织一致的信息视角、信息目标和信息步骤,信息化的失败是必然的。做好教育甲方,需要信息化的负责人从业务的角度看待软件和解决方案,担当起充分的甲方全权代表,背后的工作自己做而不要推卸给乙方,事实上信息化失败多数的原因在于甲方。
信息化的循序渐进原则
由于信息化项目失败率极高,因此信息化决策就更加小心,在这种背景下被很多非专业人士忽悠的所谓“一步到位”“整体规划”“标准先行”花费大量精力。事实上,一个成立十年以上的教育机构,如果没有“线下的信息化”是不可能平稳运行的。线下的信息化包含纸质审批、公文系统、课表名单、实验等价、考勤点名、教师申报、上级文件等,而对于一个教育机构最成熟的学院和学科以及处室来说,其线下信息化一般更为顺畅和明晰。教育信息化从哪里入手呢?从线下信息化最明晰的单位即教务处、课程系统、主流的学院和主课入手。
把线下信息化搬到线上,是最容易成功的,但注意要有一定的灵活性,要高度还原现实校园活动。例如,现实校园规定校长审批,若校长不在事实上书记也能审批,信息系统就应该让教师高度还原真实的情况。先从成熟的线下信息化入手并不是排斥改革和新用的创新点。但是要掌握走一步看一步、点状创新的原则,“成功是成功之母”,在线下没有走通的信息化,线上要小进步,一个成功后再推进另外一个项目。
甲方乙方之间的生态原则
大概是10年前,上海的软件工程师的平均人月已经达到2万元以上,最近似乎达到3万元了。软件工程师的人月指的是一个工程师一个月的人工成本。而多数教师不了解企业运行及其成本,一般会认为一位工程师的人工成本3万太高了,并自然联想到自己的学生,其水平不如自己,毕业没两年怎么会这么高呢?
当其真正了解企业运行规律后才会明白,一个人月3万的工程师,除去房租、水电和公司销售管理成本,再去掉培训时间以及公休假及社保体系和税收,即使公司不赚钱发到软件工程师手里的也就不到1万元了,而这样的工程师也很难成为成熟的工程师。
甲方乙方之间的生态还包含企业运行和持续服务的能力以及所带给学校外在的影响和文化。正如学校选择教师要“高质高价”,是最简单的优化原则一样,选择供应商“高质高价”也是最节省的原则。
信息化评价的“数据原则”
信息化建设的成敗不好评估,领导、上级、资助方、使用教师、学生,每个角色的出发点不同,很难达成共识,但有一个原则却很有用,那就是“数据原则”,无论大家喜欢什么,反思有利于数据的先上,有利于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利用数据的,哪怕是零星的和不系统的,甚至各自孤立的,将来总有技术手段能够整合起来,而将信息化的焦点集中在流程的,很难成功。
产品、服务、定制分类管理原则
各种系统虽然都被称为信息化软件或硬件,但产品、服务、定制开发却具有完全不同的秉性,一般也由具有完全不同的企业文化的公司来承担。甄别和分类管理不同类别的信息乙方,需要甲方具有充分的经验和智慧,尤其对教育这种复杂和个性化的用户。
产品选择的复制原则
产品公司需要强势的文化、稳定的产品性能、易用的用户体验、大量用户的经验积累以及精炼的人员队伍。其优点也是缺点,教育信息化是要选择大量稳定和可拷贝的产品,但是很多学校选择教育系统供应商时都存在一个巨大的误区,即赋予产品商不应有的个性化服务和开发定制需求。例如,前些年很多教育机构让电信、联想、微软做教育信息化开发的总包商,这些企业都是很有名的企业,但都是做大事的企业,员工身上都背有巨大的复制性的经营指标,这些项目表面上不会失败(因为产品公司很会逃避责任),但系统不好用不能用是必然的。很多人第一直觉是为什么教育系统政府采购招标的价格要远高于市场的价格,其原因在于你自己家买一台电视机无论安装还是出了问题都是自己与厂商联系,而学校买的东西需要大量的服务,这些服务的出差费用自然会转嫁到价格上。另外有一个不为人知的细节就是同样型号的投影机在家庭中使用一年也不会超过100小时,而在学校则超过1000小时,有采购方突发奇想按照类似的型号在电商网站上买便宜的投影机,苦头后面自己吃。
服务选择的工作量原则
将产品与服务分开,则可以避免上述类似的问题,但有另外一个问题,即将系统的服务外包,很多人认为是为了节省费用。事实正好相反,正如家里使用钟点工实际上比女主人单位上班时间的收费更贵一样,使用钟点工的目的是让女主人集中精力做女主人专业的事,这是一种社会分工。信息化外包是很多学校逐渐采用的方式,然而很多学校犯的错误在于将信息化外包等同于后勤外包,用农民工的钱打发IT工程师,得罪“保姆”后果很严重,最轻的是隔几天“保姆”说不干了的安全风险和切换成本。服务的工作量要按照IT公司进行计算,才有可能干IT工程师的事情,而更要考虑到由于服务规模的不经济性,要站在乙方的角度考虑对方的收益问题。
开发定制的迭代原则
最难的是开发定制,开发定制最难的不是价格问题,往往乙方为了名声和案例可以接受甲方地域成本的开发费用,为此甲方往往沾沾自喜,隐患就此埋下。按照软件工程的逻辑,一个没有迭代和市场正向标准化的软件,开发结束意味着每年要付出相对应的服务费,如果没有这个服务费,该软件成为一个没有子版本传承的版本,巨大的风险就此产生,如果一个工程师离职,维护往往就成为不可能。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确实需要个性化定制,一定要谨慎而行,需要一个模块一个模块地渐次上线,成熟一个再推进下一个,确保上一个不再有问题。对于成熟的甲方来说,乙方的低价往往意味着不负责任。
总之,每天都接触到中学的教师、大学的客户面对我疑惑的眼神:“为什么市面的公司都不能开发出像微信一样成熟好用的产品呢?”我经常回答他们:“即使腾讯也不能开发出你所需的系统,因为相对你的系统,微信的系统太简单了,更重要的是,网民的决策太简单了,而你的很复杂。”
复杂的教育,一个办法能够做好:专业一点,做个专业的好甲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