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芬兰教育的文化基因
2018-07-12左兵蔡瑜琢
左兵 蔡瑜琢
芬兰是一个人口只有550万左右的北欧小国,但最近20年,芬兰在国际上的各项指标中都排在世界前列,尤其是教育跃升至世界顶端,各国教育专家都在不断探寻芬兰教育成功的秘诀。
2017年,为了纪念芬兰独立100周年,芬兰统计局搜集了一些数据,展示了芬兰是世界上最好的国家之一。比如,在世界经济论坛《2016-2017年全球竞争力报告:小学教育》中,芬兰的小学教育是世界上表现最好的教育;在世界最具文化素养的国家排名中,芬兰排名第一;根据欧洲图书馆协会对公共图书馆的统计(2013-2015年),芬兰人是欧洲第二大图书馆用户。尤其值得注意的一项数据是关于“信任和满意度”,据欧盟统计局的信任评价等级数据显示,欧洲国家中芬兰人对警察的信任最高,对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的信任排名第二。
实际上,信任是芬兰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社会文化基础,它支撑了芬兰整个教育制度的良性运转。在芬兰,政府作为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和教育改革的推动者,赋予了学校很大的办学自主权;学校作为教育教学实施的机构,给予了教师极大的教学自由;教师是实施教育教学的核心人物,充分尊重并信任学生,发挥和挖掘学生的特长和潜能,以便实现其在社会中的价值。以上这些以教育目标为共同宗旨的利益相关者,依托“信任”使教育的本质属性在芬兰的教育实践中得到全面展现和深人实施。
信任文化有深厚的历史和社会背景
在芬兰,教育是一种最基本的人权,受到宪法保护,是一种公共利益。芬兰传统的教育文化和社会文化认为,阅读能力是关乎个人发展与成长的重要内容。按照芬兰传统,男女双方必须具备读写能力才能获得合法婚姻。而要学会阅读,必須通过教育。从1922年开始,六年的基础教育已是所有芬兰人的法定权利和义务。19世纪60年代之前,培养民众的阅读能力由教会或者传道士来承担。传道学校以宗教为基础开设识字班课程,帮助大众学会认字和阅读。在乡村和偏远地区,他们以流动学校的方式进行教学,以便让所有人都能受到基本的教育。直到20世纪以后,芬兰建立了公立教育体系,教育大众的任务才由教师来承担。在芬兰,教师拥有公众绝对的信任,不仅因为教师这个职业帮助民众开智,更重要的是,教师与其他职业不同,还具有培养人的道德的重要责任。因此,在芬兰教育的早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就产生了对教育的信任和对教师的尊重。
20世纪50年代初期以前,芬兰只有10%的人具有初级中学及以上的教育学历。当时的芬兰教育只是为少数人提供精英教育,只有住在市区或大都会的人,才有机会就读文法学校(grammar school)或中学。1963年,芬兰普通教育委员会通过了“教育改革法案”,对所有人实行平等教育,并把当时私立的文法学校和公立的市民学校整合起来,成立九年义务制综合学校(9-year comprehensive school),构建起新的“公立学校”体系,这使得芬兰整个教育体系发生了转型。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不论宗教信仰、居住地区、社会背景、年龄性别的差异,都能在教育机会平等的原则下拥有公平的学习机会,都能在综合学校按照统一的课程大纲进行学习。教育平等理念的形成,使芬兰对教育的信任进一步增强。
20世纪70年代起,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成为芬兰教育改革的重要背景。芬兰的经济发展急需教育系统培养具有应对经济和技术环境迅速变化能力的人才。芬兰及时对教育政策进行调整,增加所有学生进人后中等教育学习的机会,并由地方政府负责管理后中等教育。同时,芬兰的教育政策与经济政策、社会政策、就业政策保持一致,教育部门与其他公共部门相互依赖、相互补充,建立学生福利与医疗照顾系统、学生贷款与社会福利系统等。
20世纪90年代以后,整个芬兰教育进人网络化的自我管理时代,芬兰人对教育的信任也逐渐成熟。在后工业时代向知识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需要具有创意思维、能与人友好合作、具有开放心态的创新型人才,传统的“平等教育理念”一度遭到质疑,认为在这种理念下有才华的学生(尤其是在数理领域)可能失去快速成长的机会。但是,2001年OECD公布了PISA测试结果,芬兰学生在阅读、数学和科学能力的杰出表现让所有的质疑声戛然而止。同时,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持续稳步发展,使芬兰教育在经济、科技和社会的作用不断增强。从此,政府与中小学、大学和中小学之间以及整个社会对教育的信任更加成熟和稳定。
信任成为各教育利益相关者的共识
目前,人们探讨芬兰教育取得成功的秘诀时,已经意识到信任文化在芬兰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实际上,信任文化在芬兰教育体系中的体现不仅仅是人们认识层面的,更重要的是它已经渗透到芬兰整个教育利益相关者及其相互之间的管理文化中。
(―)政府对学校的信任
全球化使世界上许多国家在进行教育体制改革时采取了竞争、标准化、教师绩效评价等一系列的“教育责任制”措施。但是,这些改革是否真的提高了教育质量,适应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答案值得商榷。从20世纪90年代起,芬兰政府以其尊重教师、信任学校的管理原则,回应了全球化背景对教育的挑战:这里仍然没有采用标准化的考核制度,而是为学校创造宽松自由的制度环境,鼓励学校和教师大胆实践新颖的学习理论,开展各种教学法实验,以满足不同阶段、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1998年,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了《基础教育法案》(Basic Education Act),法案规定,由教育部作为独立的专家机构,制订教育外部评价和学习结果的监督评估计划。同时,由教育部设立教育评价委员会,并规定它的职权、组成和运作组织。国家教育委员会根据教育评价委员会的评价结果对学生的学习、工作和行为进行整体性评估,对学生评估的目的是引导和鼓励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估能力。
1999年,芬兰又颁布了《芬兰教育表现评价框架》(Framework for Evaluating Education Outcomes in Finland),其中规定由国家教育委员会对各类学校进行评估,评估结果根据学校的自我评估进行判断,而学校的自我评估由校长和教师共同完成。这样的评估旨在促进学校的发展,而不是评价学校的优劣高低。
因此,与全球化背景下其他国家采用的外部评价责任制不同,芬兰式的责任制是让所有人为教育和学生的学习负责,使学校更专注于教育本身。这种“内部责任制”容易让教育主体形成强烈的专业责任感,并增强自主决策的能力。
(二)家长对学校的信任
1917年芬兰独立以来,包容性和平等权利一直是芬兰教育政策的主要指导原则。在芬兰,一旦家长把孩子交给学校,亥子在学校所有的学习、生活全部由学校决定和负责。
为什么家长能够如此信任学校?除了前面提到的社会文化传统因素之外,国家的政策和法律是家长对学校信任的重要制度保障。1998年芬兰《义务教育法》明确提出,教育要培养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要有社会责任感,要教会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在芬兰中小学开设的课程中,有一系列生活方面的课程学习内容。如老师设定各种场景,让学生学习餐桌礼仪、垃圾回收、家务分工、健康饮食等;学生也会学习一些烹饪、装修等技能,这些被认为是他们进人社会后独立生活所需要具备的最基本的技能。
此外,芬兰的学校之间没有优劣之分,家长把孩子送到任何学校——无论是偏远的乡村还是大城市,孩子都能受到同样良好的教育。这得益于芬兰20世纪70年代以后形成的教育平等理念。
(三)学校对教师的信任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教师专业能力的高度信任。从20世纪90年代芬兰实行教师专业化改革以来,芬兰的教育管理方式都是非常弹性的,学校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并进行相应教室和校园建筑设计,以适应所有学生的需求。
《国家核心课程大纲》由国家教育委员会制定,按照统一的教育方针和课程大纲要求,教师、学校和当地教育部门共同商定课程计划,其中教师和校长是课程发展与校务规划的核心。围绕大纲和课程计划,教师可以自己选择不同的教材,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按照各自的要求进行测验,教师对教育教学具有完全的自主权。这种对教师专业能力的信任和尊重,使得芬兰教师对职业产生了高度的自我认同。
二是对教师没有评鉴考核制度。教师的工作能力和水平是教师评价的重要内容。许多国家对教师都有成熟的标准化评价体系和模式。而在芬兰,整个教育体系对教师有两个基本假设:(1)教师是受过良好训练的专业人员,他们在进人中小学校之前就受到了很好的学术训练。(2)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无法用量化指标评价和测量其取得的成果。因此,芬兰没有正式的教师评价制度和标准,这就造就了芬兰教师备受尊重的社会环境,这也是芬兰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
(四)教师对学生的信任
教师信任学生,是建立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前提之上的。教师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发展的潜能,都有不同层次的需求,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教师在教学中更关注学生的进步和成长,而不是对学习结果的评价,教师的所有教育目标都是以提高学生能力为最终目的。所以,芬兰的教师对学生没有任何标准化的测验和考试,对学生的评价只有到了高年级才会有测验分数,因为初中升高中需要分数才能申请,而这个分数由平日作业、课堂表现和测验成绩综合计算得出。芬兰学生唯一要参加的“标准化”考试,相当于中国的高中毕业会考。
在芬兰,教师们坚信,对学生进行标准化测验只能强化学生的竞争,而不利于学生学习内在动力的产生。因此,教师会利用各种评估工具判断学生的学习效果,以便知道学生需要得到哪些帮助,在哪些方面有特长,在哪些方面需要更好地引导和发挥。
芬兰信任教育体系的核心:教师
我们看到,教师在芬兰教育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而政府、学校、家长、学生对教师的信任,贯穿了整个芬兰教育的信任文化。那么,教师为什么能获得如此高的信任?
首先是严格的资格选拔制度。在芬兰,要想成为教师,必须经过两个程序:一是要通过在大学教师专业的学习,取得硕士学位。芬兰共有8所有师范专业的综合型大学,每年的新生录取率大约为5-10%。除此之外,芬兰没有教师资格考试和独立的教师认证制度。二是通过了前一个程序的申请人还需要经过面试,面试环节的核心问题是考查申请者为什么想当教师。这两个程序的要求非常高,经过激烈竞争、层层筛选,进人教师队伍的人都是佼佼者。
此外,国家对教师的学历要求也保证了教师的质量。芬兰的小学教师和中学教师没有教师资格考试,但是申请者需要经过研究型大学教育学院的培养并获得硕士学位,这是当教师的前提条件。
其次是明确的教师培育目标、统一的教师教育课程大纲和要求,保证了教师培养质量。芬兰教师教育的核心在于各级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他们不仅可以成为而且必须成为各自领域、具有专业水准的专家,还要能够应对来自行政、家庭或社区各方的挑战。芬兰的教师培育具有明显的特点:
一是教师具备专业化的素质和能力。芬兰培养教师的8所大学在设置课程时,都要求教师了解和熟悉社会、学生和学习领域的知识,要具备开展日常教学、与学校及同事合作、与家长沟通的技能和方法,要能够指导学生的认知、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对教育发展前景要保持乐观的态度。
二是重视学科研究与学科教学法的结合。芬兰的教育专家认为,教师必须具备以研究为基础的知识素养。他们既要掌握基本的理论和知识,还要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操作、实验方法。更重要的是,各学科的教学法具有特殊的知识体系,学科教师必须把傳统教学法与相关的学科知识结合起来,掌握学科规律与学科教学法之间的关系。
三是根据班级教师和学科教师特点,培养课程各有侧重。芬兰的中小学教师分为两类:一类是班级教师(class teacher),一般为小学(1-6年级)的教师,承担班级全部科目的教学;另一类是学科教师(subject teacher),是中学阶段的教师,包括初中(7-9年级)、高中(10-12年级),一般学科教师人均承担2门以上学科的教学。
自2005年芬兰加人博洛尼亚进程以来,两类教师的培养统一要求修满300ECTS学分(学士阶段180ECTS学分、硕士阶段120ECTS学分)。所有大学的教师教育课程都包含6个课程模块:学科专业课程、科學研究、教育教学课程(至少60ECTS学分,包括教育理论学习、教学实习等)、沟通和语言及信息通信技术课程、个人研究计划、选修课程。课程设置强调跨学科知识的学习。此外,每所大学可以自主发展一些特色的教师教育课程。班级教师和学科教师的课程设置各有侧重,班级教师要把教育教学课程作为主修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一半,然后再选择英语和数学等其他课程作为辅修课程。而学科教师则要把今后从事教学所要教授的学科课程作为主修课程,再依据学校规定选择一至两门相关科目作为辅修课程,例如数学教师可以选择化学或者生物、物理作为辅修课程。
在这样的培养制度下,芬兰教师得到高度的专业认可、拥有极高的社会地位、得到受人尊敬的信任,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近年来,我国先后出台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中小学教师专业化标准、教师资格考试、师范专业认证等政策,2016年又在全国推行了“放管服”改革,这让我们看到了政府对教育领域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进行改革所做的努力。信任是社会的一种文化特征,既需要政治策略的建立和经济条件的改善,还需要社会大众的共同认知才能得到完善和巩固。当下可以在给学校足够的自主权、提高教师的整个社会地位、充分尊重和信任教师、以学生为本开展教育等方面进行努力,逐步建立一个信任的教育体系。
注释:
[1]http://www.stat.fi/ajk/satavuotiassuomi/suomimaailmankarjessa_en.html,2018-1-17
[2]帕思·萨尔伯格.林晓钦译.芬兰道路:世界可以从芬兰教育改革中学到什么[M].
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100-101
[3]Sahlberg P. Finnish lessons2.0:What can the world learn from educational change in Finland?[M].
Teachers College Press,2014.
[4]王岩,蔡瑜琢.芬兰新课改到底“新”在哪.人民教育,2016(24),62-66
[5]蔡瑜琢,田梦,唐鑫,&滕珺.从集权到分权,从标准到个性——芬兰历次课程改革的历史回溯.中国教师,2016(24),87-90
[6]蔡瑜琢.芬兰教育成功的秘密,能学吗.中国教师,2015(10),73-77
[7]European dimensions of teacher education: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M].Ljubljana: University of Ljubljana,
20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