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结构优化分析

2018-07-12曹荣军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8年12期
关键词:课程结构计算机应用基础中职

摘要:针对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育与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及社会需求存在较大差距的现状,文章提出了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结构优化的问题,在客观认识课程目标价值取向和课程结构实际含义的基础上对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结构进行实然分析和应然解析。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结构;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碼: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8)12-0094-02

中国特色职业教育进入了新时代,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高度重视是当前中等职业学校课程研究的基础背景。课程结构作为课程研究的核心问题,始终是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课程是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和直接载体,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核心,也是实现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培养目标的基本手段。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群平台课程之一的公共基础课,其结构是否合理完善,能否贯彻课程目标的意图,将影响着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

1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结构优化问题的提出

通过走访调查发现,一方面,企业在选人用人时往往会重点考察员工的综合素质,对职业素养和非专业能力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数据处理、多媒体应用等计算机任务在岗位工作中所占比重的越来越大,计算机应用能力已成为企业用工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中职学生在校期间普遍接受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育,绝大部分学生取得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等相关证书,可是大多数学生顶岗后却茫然不知所措,不知如何应用计算机才能高效地完成好本职工作。调查结果分析表明,企业专家普遍认为学校计算机课程教育还不尽合理,未能与企业岗位工作过程紧密结合,造成课程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和企业岗位工作的实际需求相脱节。入职学生普通反映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习的认识还不到位,在校期间因年龄较小、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较薄弱,加之于学校比较注重计算机等级证书的获取,重“证书”轻“能力”、重“技术”轻“应用”的现象比较严重,起初学习兴趣较浓而后来越学越不带劲,同时忽视了自身职业素养的培养,造成入职以后岗位适应期的加长。

如此看来,当务之急是要把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以便更好地实现课程功能。到底是让学生适应课程还是让课程适应学生,成为一个必须要回答好的问题。虽然答案是不言自明的,但这充分暴露出传统学科系统化的束缚还没有完全被突破,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社会需求与课程教育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而,这就要求我们不断调整与改革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从价值取向、功能定位、教学方式、评价体系和管理模式上进行根本性的改造。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课程结构决定课程功能,特定有效的课程功能离不开合理完善的课程结构,课程结构优化是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的基本任务,也是最根本、最迫切的任务。

2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结构的客观认识

近三十年来,我国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经历了计算机普及阶段的知识(技能)本位、网络应用阶段的能力本位、目前“互联网+”阶段的素质(核心素养)本位的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的素质观认为教育培养对人的素质发展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素质主要来源于知识、技能和品性的迁移、整合与内化[1]。核心素养是社会成员都应共同具备的关键的、必要的、重要的素养,是课程发展与设计的关键DNA[2]。我们认为,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应纳入专业群的视域审视其地位和作用[3],要面向专业群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紧紧围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核心,将综合素质贯穿并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课程教与学的方式变革。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应该是通过实践体验展开计算机的学习和应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沟通协调等职业通用能力和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实践力、信息社会责任等学科核心素养[4],创设职业情境把计算机当成现代工具加以信息化应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职业信念、职业技能、职业行为习惯等职业素养。

纵观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结构”一词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见解,按照一般的理解,课程结构是指课程内部各要素、各成分之间合乎规律的组织形式,它是课程体系的核心[5]。通过全面解读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大纲(2009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教学大纲”),我们认为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结构实际上有三层含义:首先,它是中观层面的,是由该课程内容之间的横向排列与纵向组合而形成的有机整体;其次,它是综合的,包含了课程决定权限的国家主导性与校本自主性、课程内容组织的逻辑性和综合性、学生学习选择的必修性与选修性、课程表现形式的显性与隐性、课程起点的学科性与活动性;最后,它是开放、动态、可优化的,是一种反映教师施教程序与学生学习过程的规范形态。

3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结构的实然分析

对部分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开设情况进行专题调研,结果显示:从时间角度来看,该课程都是在新生入校后第一学年开设的,有开设一学期的,每周4至6课时不等;有开设一学期外加1至2个月的,每周4课时,并专门安排1至2周的课程实习;有开设两学期的,每周4课时。从空间角度来看,有在普通教室面授加上计算机房实际操练的,有在多媒体教室面授加上计算机房实习的,有在网络机房完成全部课程的,有在云机房完成全部课程的。从专业角度来看,有基于全部开设专业实行课程教学大一统的,有基于个别专业且零星选择少部分职业情境的,有基于专业群视域的。从教材角度来看,有选用计算机学科体系教材的,如选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教程》(张彦、苏红旗等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有选用项目化课程体系教材的,如选用《计算机应用基础》(马成荣主编,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有辅之于课程学习网站的。从评价角度来看,有通过理论考核结合上机操作考核进行评价的,有通过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直接进行评价的,有两种方式兼而有之的,等等。

综合分析表明,课程目标实施的学科取向以及为获取计算机等级证书的价值取向较为普遍,课程内容组织只关注基础模块单元而忽视职业模块单元的情况较为严重,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课程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学习和学生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培育两张皮的现象。这些都充分说明,现行的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结构形态较为单一,理论传授、模仿练习、应付考试及应用的课程教学方式被人为固化,人为固化的这种方式让课程结构作为课程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的纽带作用被弱化,作为课程实施活动顺利开展的依据被边缘化,由基础性学习、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所组成的学生基础学习能力培养体系被肢解,导致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功能未能很好地实现。实质上,这种单一形态的课程结构造成了基础能力与职业素养的脱离、学科理论与专业实践的疏离、计算机科学与社会人文的分离、传统精华与现代创新的隔离,使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与学陷入被动的局面。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结构的矛盾,实际上反映的是如何为中职学生打基础的问题,是如何解决德技并修的问题。改变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结构的实质是确立什么样的职业教育价值观、选择什么样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找到什么样的成功参照等。

4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结构的应然解析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结构受制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其选择与组织、课程实施模式等多种因素,应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和把握课程结构。课程目标既要面向所有学生培养其综合素质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同时又要面对不同专业培养目标的差异和学生个体发展需求的差异,其实施方法应该是统一与差异的协调共进;课程内容既包括必修性、学科性的基础模块内容又包括选修性、活动性的职业模块内容,其组织方式应该是基础与综合的均衡共生;课程实施是知与行、人文与科学、能力与素养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的过程,无论是课程教学方式、教学手段还是教学环境等都是一体化融合的,其过程方略应该是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共融。因而,进一步厘清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结构的功能和特点,对优化课程结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理想的課程结构应整体设置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既要重视计算机学科知识间的联系性、连贯性和序列性,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通过亲身体验,锻炼计算思维,增强信息意识,提升信息素养,又要强调学生能够根据职业需求运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学会主动探究和合作交流,感知信息及信息技术的力量,提升职业素养,提高数字化实践力,培养信息社会责任感。课程目标的实施方法应统一于国家制定的课程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基本标准,将专业培养目标之间的差异、学生个体发展需求之间的差异等众多差异统一到课程教学目标与要求上来;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应依据课程目标中所有专业学生必备的公共任务指标和针对不同职业岗位群学生具备的特定任务指标,确定课程各单元的管理方式、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等;课程实施过程应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服务于学生的专业成长和职业生涯发展,在学习和应用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优化后的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结构,课程目标应能够紧扣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培养目标、瞄准学生毕业能力要求、全面实现课程的特定功能,课程内容应基于计算机学科的逻辑体系、面向不同专业群的现实需要、充分挖掘课程的人文内涵,课程实施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通相融、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完整的人、不断提高课程的教育效益。从而打破课程结构单纯强调计算机学科自身的系统性、逻辑性的局限以及片面追求计算机等级证书的局面,转而更多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及需求与发展,达到本课程宽基础培养、职业化塑造的意图。

当然,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结构中的矛盾不仅仅是一种操作方式的变革就可以解决的,也不仅仅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的矛盾。它是课程内外各种因素围绕“教什么”“学什么”“怎么教”“怎么学”等课程设置的根本问题在课程教学关键环节上表现出来的直接触及中等职业教育性质、任务、目标的矛盾。只要我们把握时代特点,与时俱进地实施课程改革,不断优化课程结构,充分发挥课程结构的纽带作用,从而实现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邓泽民, 陈庆合. 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第二版)[M]. 北京: 中国铁道出版社, 2011.

[2] 黄光雄, 蔡清田. 核心素养: 课程发展与设计新论[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3] 曹荣军. 基于专业群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J]. 教育与职业, 2017(24).

[4] 任友群, 李锋, 王吉庆. 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技术课程设计与开发[J]. 课程·教材·教法, 2016(7).

[5] 陈旭远. 课程与教学论[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猜你喜欢

课程结构计算机应用基础中职
中美两国教师教育培养目标与课程结构的比较研究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优化的三种导向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
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