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省职业院校助产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调研与分析

2018-07-12邵爱玉王逢春

卫生职业教育 2018年13期
关键词:助产专业课程调研

邵爱玉,王逢春

(淄博职业学院,山东 淄博 255314)

为了解山东省职业院校助产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笔者于2016年2—4月对部分学校、教师、学生开展了专题调研,旨在为指导山东省职业院校助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制定助产专业教学指导方案提供数据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研对象

1.1.1 学校 分别选取位于鲁东、鲁西、鲁南、鲁北、鲁中等位置的6所设有高职助产专业和1所设有中职助产专业的学校进行调研。同时,利用参加国家学术会议的时机,征询了山东省外10个不同省份设有高职助产专业的学校教师的意见。

1.1.2 学生 在被调查学校随机抽取助产专业大三实习生、在医院随机抽取助产岗位工作的山东省高职院校毕业生共186名进行问卷调查。

1.2 调研内容

通过专家咨询和文献查询,针对教师设计山东省高职院校助产专业课程开发调研表,内容包括学校的基本情况、助产专业基本信息及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针对三年制高职高专助产专业在校生、毕业生设计课程需求调研征询表,内容包括助产专业教学计划合理程度、课程需求状况、课程开设意见及其他相关内容。

1.3 数据分析方法

本次调研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电话访谈、Email和现场发放问卷等方式收集资料,调研数据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2 调研结果

山东省高职院校助产专业课程开发调研表共发放51份,回收51份,回收率100.0%。

三年制高职高专助产专业在校生、毕业生课程需求调研征询表共计发放200份,回收186份,回收率93.0%。

2.1 学校

2.1.1 助产专业基本信息(1)师资构成:本次调研发现,高职院校助产专业专任教师中,40岁及以下青年教师占60%以上,教龄在10年以下的约占38%;本科学历教师约占59%,硕士学历教师约占39%,博士学历教师约占2%;专任教师中,专业课教师占50.6%,专业基础课教师占31.2%,人文素养课教师占18.2%。助产专业专任教师(人文素养课教师除外)中,具有医师(药师、护士)执业资格证的占74.9%,部分学校达到100.0%,但具有临床工作经验的专任教师仅占23.4%,在医院兼职的专任教师占28.3%。一线教师缺少助产工作及临床护理经验,不能使教学与临床接轨,成为制约专业发展的瓶颈。为了弥补专任教师临床经验不足的缺陷,各院校会安排专任教师参加临床进修和实践,但由于教学任务重,进修时间短,平均每人每年仅为32天。

(2)助产专业招生、就业情况:2013—2015年各院校助产专业招生数呈逐年递增趋势(见表1),入学率均在95%以上。除个别学生入学后调整专业外,各院校均无学生因病或其他原因退学,实际毕业率均为100.0%,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对专业较热爱。7所院校助产专业3年累计招生1 859人,男生仅1人(见表1),这与助产工作的特殊性有关。

表1 2013—2015年各院校助产专业招生情况(人)

2013—2015年各院校助产专业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均在80%以上,对口就业率在90%以上,最终就业率在95%以上,呈逐年上升趋势。对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分析显示,90%以上的毕业生在三级、二级医院从事助产及临床护理相关工作,不到5%的毕业生选择继续求学。但由于目前山东省内尚未开办本科助产专业,继续求学的学生都转为护理专业。这些数据表明高职助产专业学生就业率高,社会及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助产人才缺口大,需求量很高。

2.1.2 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 参与本次调研的7所院校中,有6所在助产专业实行“2+1”人才培养模式,1所实行“1.5+1+0.5”模式。调研发现,7所院校均认为需要根据中职生和普通高中生两种生源设置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这为我们下一步制定山东省助产专业教学指导方案指明了方向。

本次调研还发现,高职院校助产专业平均有2 790学时,理论课平均有1 243学时,占44.6%;实训课平均有1 547学时,占55.5%。有6所院校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安排了临床见习,平均为94学时,实习时间最少的为32周,最多的为43周,平均38.1周。说明各院校越来越重视助产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关于助产专业的专业课程,被调研的7所院校中,有4所按照生命周期设置,3所按照学科分类设置。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为教授法(人文素养课+部分专业基础课)、案例教学法(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和角色扮演法(专业课),项目教学法以及翻转课堂教学法使用较少,表明助产专业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有待进一步加强。

调研发现,各院校授课方式既有大班授课又有小班授课,具体情况根据不同课程要求有所不同。对于资源库、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等信息化教学资源,多数院校教师使用次数在每周10次以上,保证了信息化资源的有效利用。由于助产专业服务领域的特殊性和专业对口需求,各院校均认为本专业不适合设置专业方向。

各院校均选择了本省或外省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作为助产专业临床实习基地,使学生能够接受规范、严格的实习训练。大多数院校临床实习能够完全由临床一线助产士或护士带教,部分学校的部分实习基地由临床一线助产士和学校教师共同带教。由此可见,各高职院校十分重视在校学习与临床真实环境的结合,以更好地培养符合临床需要的高技能复合型助产专业人才。

2.2 学生

2.2.1 助产专业教学计划的合理性 从所有课程安排、专业课程安排、专业课程时间安排及理论和实践安排4个方面对助产专业教学计划的合理性进行调研。结果显示,认为不合理的学生不到7%,说明高职助产专业课程设置、课程时间安排以及理论与实践安排较为合理,基本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对每周学时数的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每周授课30学时较恰当的学生占30.5%,每周28学时较恰当的占26.8%,每周26学时较恰当的占22.0%,这3项共计79.3%,与目前各院校所安排的每周26~30学时相符合。

2.2.2 助产专业课程需求情况 对高职助产专业43门课程(包括专业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人文素养课程)需求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学生需求程度最高的专业课程是高级助产、基础护理技术、妇科护理和护理实习前综合实训,需求程度最高的专业基础课程是正常人体结构、正常人体功能,需求程度最高的人文素养课程是护士人文修养、计算机文化基础(见表2)。

表2 学生对助产专业课程需求程度(%)

2.2.3 助产专业课程开设意见 表3显示,学生在学习助产专业课程前对课程内容了解不足,非常了解和很了解的学生共占24.4%,有1.2%的学生对课程内容非常不了解,这说明各院校前期招生宣传和专业教育不到位。每天自由学习时间调查发现,有58.6%的学生自学时间在1~2小时。每学期开设课程门数的调查结果也与各院校实际情况相符,说明目前的课程设置基本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实践教学方面有57.4%的学生表示收获很多,理论内容掌握较好的学生占46.4%。对于学校实训室设施情况,认为非常好和很好的学生共占40.2%,认为一般的占54.9%,由此可见各院校助产专业实训室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表3 学生对助产专业课程开设的意见(%)

2.2.4 其他相关内容 对助产专业教材使用情况,认为基本满足需求的学生占52.3%,认为内容广而不精的占42.6%,认为不够新的占26.8%,说明各院校在教材选择方面应更仔细并注重适用性。对助产专业课程最有帮助的学习途径,认为是临床见习的学生占80.6%,其次是校内实训、情景教学。对实践教学存在的不足,学生认为主要是实训设备数量不足,其次是教学过程缺乏指导、教学设备落后。

调查显示,影响课程教学效果的因素主要是学生积极性、师生交流、授课方式、教师积极性以及教师知识面,选择学生均在50%以上。在学校教学设置与管理方面需要加强的项目中,选择校外实训基地的学生最多,占76.7%;其次是实训设施,占49.8%,说明各院校在校外实训基地和校内实训室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在能力培养方面,50%以上的学生认为要加强基本操作能力、沟通能力、专科护理能力、合作能力培养;在职业素质教育方面,50%以上的学生认为应加强事业心与责任感、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与技能、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对信息化教学资源使用情况分析,发现各院校差异较大,这与学生自主学习情况和各院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内容及使用途径有直接关系。

3 分析与讨论

3.1 专任教师临床工作经验不足

本次调研发现,高职院校助产专业专任教师学历层次较高,青年教师占比较大,多数青年教师从医学院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职院校任教,没有临床工作经历。虽然高职院校具有双师资格的教师占较大比例,但在医院能长期兼职的专任教师少。因为高职院校学生多,教师相对不足,教学任务重,学校每年安排教师参加临床进修和实践时间较短。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偏离临床,使学生无法掌握新的助产理念和技术,毕业后无法较快适应助产与临床护理岗位工作。

3.2 高职助产专业学生专升本空间受限

多数欧美发达国家助产士岗位要求工作人员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本次调查显示,我国开设助产专业的本科院校少之又少,使得助产专业高职生在后续学历提升方面受到极大的限制。因此,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助产专业人才培养尚有很大差距。应根据岗位需求,明确不同层次助产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和专业建设要求,促进助产专业蓬勃发展。

3.3 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有待转变

本次调查显示,多数院校仍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而翻转课堂教学法、混合式教学模式等鲜有使用,影响了教育教学新常态的建立。这与职业院校信息化水平不高、教学激励机制不完善有密切关系。

3.4 学生对助产专业课程设置的需求

本次调查发现,部分学生认为不必开设老年护理、营养与膳食、毕业论文、中医护理、精神科护理、预防医学基础等课程。笔者认为:(1)基于我国助产岗位准入现状,助产专业学生同护理专业学生一样,在从事本专业工作前,必须取得护士执业资格证;(2)从临床实际出发,目前多数刚入职不久的学生甚至工作一段时间的护士、助产士,仍然缺乏循证护理能力,缺乏论文撰写能力;(3)从国家政策层面,随着医学模式转变,卫生工作强调预防为主,强调卫生服务由院内转向院外、转向社区。所以,上述课程仍然应纳入助产专业教学计划中。

3.5 助产专业实训实习条件有待改善

本次调查显示,62.1%的学生认为学校助产实训设备数量不足,39.2%的认为教学设备落后,12.1%的认为指导教师技能过低,76.7%的认为应该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这些来自实习生、毕业生的调研数据表明,目前我省职业院校助产专业实习实训投入不足,校内设备更新换代不及时,教师实训带教水平滞后。究其原因,主要是顶层设计问题。助产专业缺乏自己的特色,同护理专业一样,学生入职前必须经过至少8个月的临床实践,通过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这样在与护理专业学制相同的条件下,学校在课程设置、实习实训投入等方面,首先考虑向护理专业倾斜,较少考虑助产专业需求。

3.6 高职助产专业特色教材有待进一步开发

本次调查显示,有26.8%的学生认为目前使用的教材较为陈旧,不能满足临床需要。因此,开发以就业为导向,以助产专业岗位要求为基础的配套特色教材迫在眉睫。

4 建议

4.1 准确定位培养目标,根据不同生源制定不同教学指导方案

高职院校助产专业培养目标是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需求,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层次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专业能力,使之能够满足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基本需求。

中职生和普通高中生两种生源的学生,对助产专业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不同,应在确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根据行业人才需求,分别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方案。

4.2 打造双师教学团队,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目前部分教师已经不能满足高职助产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需要,各院校应采取多种方法和手段,为专任教师提供更多临床进修和培训机会,努力打造一支既有扎实专业理论知识又有娴熟操作技能,胜任“理实一体化”教学需要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4.3 改善实训实习条件,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根据助产士岗位胜任力要求加强实习条件建设,强化学生助产技能和人文关怀理念培养,切实提高助产专业学生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不断提升就业竞争力。

4.4 优化顶层设计,明确助产士执业资格认证和职称晋升体系

目前助产士执业资格认证和职称晋升路径与护士完全相同,不利于助产专业特色人才培养,制约了学院助产专业师资队伍和实习实训条件建设。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和教育部门应联合呼吁国家层面出台相应政策,形成与助产专业对应的职业发展路径,提升助产人员工作积极性和职业安全感。■

猜你喜欢

助产专业课程调研
宫底按压助产法在产房助产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无保护会阴助产术配合分娩镇痛对促进自然分娩的积极作用
联用气囊仿生助产技术与分娩球为产妇助产的效果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脚踏实地扶贫调研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康复专业课程多媒体教学新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