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保护生态环境 推动绿色发展开创再生有色金属产业新局面

2018-07-12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再生金属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吉位

资源再生 2018年6期
关键词:废金属有色金属绿色

文/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再生金属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王吉位

在刚刚闭幕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调整区域流域产业布局,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李克强总理指出:“培育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发展新动能,逐步建立常态化、稳定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研究出台有利于绿色发展的结构性减税政策,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总书记的讲话不仅为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也将对再生有色金属产业的发展产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影响。

一、中国再生有色金属产业的总体情况

“十三五”以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再生有色金属产业生产运行平稳向好,呈现生产平稳、价格上行、效益上升等基本特点,产量和利润增幅更加显著,处于近年来最好的时期。

2017年以来,随着金属价格上涨,再生有色金属产业一扫近些年的沉闷局面,进入了景气周期,再生铜铝铅锌四大品种的产量增幅显著,骨干企业经营收益明显好转。

(一)产量同比增长显著

2017年,我国再生铜铝铅锌产量达到1375万吨,同比增长10.44%。其中再生铜320万吨,同比增长6.7%;再生铝690万吨,同比增长9.5%;再生铅205万吨,同比增长24.2%,再生锌160万吨,同比增长6.7%。再生有色金属产量占当年有色金属总产量的比例达到25%。

(二)国内回收量继续增长

2017年,国内废有色金属回收量同比稳步增长,其中废铜和废铝金属量分别为200万吨和400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1.7%和9.2%。进口原料在2017年经历了短暂的增长后,在2018年出现了明显的下降。据统计,2018年一季度,废铜、废铝进口量分别为55万吨、48.65万吨,同比分别下降39.36%、7.65%。预计2018年全年我国废有色金属的国内回收量同比将进一步上升。

此外,2017年我国废弃电器电子产品规范化拆解处理量达7795万台(纳入基金补贴范围的109家企业),报废汽车回收拆解量超过300万辆。随着新能源汽车快速推广,动力电池的退役与更新也即将迎来爆发式增长。预计2018年动力电池回收量在10万吨左右。

(三)企业效益明显好转

2017年以来,在基础金属价格不断上涨、供给侧改革成效初现、环保督查效果显著等多重因素作用下,再生有色金属企业,尤其是行业领先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大有好转、盈利水平大幅提升。根据企业公开的年报数据,金田铜业2017年净利润4.36 亿元,同比增长51.97%;怡球资源2017年净利润3.23亿元,同比增长11倍;豫光金铅2017年净利润2.91亿元,同比增长65.05%。预计2018年这种利好局面还会延续。

此外,集团性企业如中再生、葛洲坝、格林美、启迪桑德等通过建立分公司、子网点的形式在全国扩大布局,东江环保、东方园林等在危废领域不断扩大投入,江西自立、湖南永兴等多金属综合回收利用效益持续增长。

二、中国再生有色金属产业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

(一)原料结构发生根本改变

我国再生有色金属产业的原料结构长期以进口为主,2012年废有色金属进口量达到峰值(748.6万吨),其后逐年下降。2012年,国内回收的废铝首次超过进口废铝(金属量);2015年,国内回收的废铜首次超过进口废铜(金属量)。此后,原料结构从进口为主全面转向国内为主。2017年,国内原料在再生铜和再生铝原料中的比例分别占到62.5%和58%。预计2020年国内原料所占份额将达到四分之三。另外,目前我国以废铜为原料生产的再生铜产量已经远远超过国内矿铜含铜量。2017年我国国内矿铜含铜量只有199.35万吨,而再生铜产量达到320万吨。

导致上述变革的基本面是我国已进入有色金属社会存量的快速积累期,对国外废有色金属的依赖度大大降低了。由此衍生出两大变化:

一是国内回收体系建设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各级政府、社会组织、行业企业,社会公众,以及实体企业、互联网企业,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和资本市场等等都在关注或参与回收,相关政策措施、商业模式和案例也比较多,这些现象表明,国内城市矿产开发正在提速,目前还处在机遇的窗口期。

二是再生资源进口加工企业和园区加快转型。部分废金属拆解加工企业已经到东南亚国家建厂,“孔雀东南飞”的趋势还在加剧。相关园区也在调整定位,例如,天津子牙园区正在探索精准对接京津冀特别是雄安新区再生资源,辽宁东港园区正在谋划打造中朝边贸合作桥头堡。

(二)技术水平正在快速升级

“十三五”以来,在技术领域,一批新工艺新技术被推广应用,推动行业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和趋势。主要体现为:

一是两化不断融合。随着生产设备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改造加快,“机器换人”技术红利逐步显现。例如,在原料预处理领域,涡电流分选技术、重介质分选技术被大量应用,不仅为原料的保质利用提供支持,还收到良好的环境效益。

二是精细化程度明显提高。在新产品开发方面,绿色产品制造备受关注,如无铅黄铜制造、泡沫铝合金技术在再生铜铝深加工领域的应用;在资源综合利用方面,如含铜泥渣的多金属综合回收利用工艺的应用,不仅回收主金属铜,并综合回收锌、锡、镍及贵金属;稀贵金属综合利用技术装备协同处置含铜危险废物,等等。

三是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明显下降。例如,目前再生铜铝铅平均能耗分别在250千克标煤/吨、110千克标煤/吨、130千克标煤/吨左右,规范的再生铜企业已经普遍建设了二噁英减排设施,污染物排放明显下降。

当前再生有色金属产业技术水平快速提升,主要受到外部压力和内生需求双重因素的影响。外部压力主要来自污染防治和绿色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内生需求主要来自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积累提升竞争优势,这两方面都对企业生产设备、工艺、污染防治技术等提出新要求。

例如,今年再生铜、铝、铅冶炼行业要实施排污许可管理,相关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对产排污节点、对应排放口及许可排放限值都有严格的要求;目前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2+26”城市)再生有色金属企业要执行《再生铜、铝、铅、锌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规定的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长江经济带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不断完善,环境资源领域违法犯罪活动立案监督加强。同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入,也对企业产品质量提出更高要求。

在这样的形势倒逼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大环保投入以及技术装备更新投入。突破废金属智能化识别分选、冶金分离、杂质控制和有毒元素无害化处理等共性关键技术和装备,提高有价元素回收和保级升级再利用水平,引入先进的绿色制造、智能制造技术再造再生金属加工利用传统工艺,开发高价值新型材料满足高端制造业的需求,是行业亟待突破的技术瓶颈,也是创新的方向。

(三)产业格局正在深度调整

2017年以来,再生有色金属产业上下游协同和融合更进一步。

一是产品链延伸。主要是产品本身的升级和配套服务领域延伸。例如:宁波长振、葛洲坝展慈等企业根据客户需要不断提升合金成分和性能,生产高端铜合金、高端铝合金精密加工材。再生铝企业与易拉罐生产企业、铝箔加工企业通过绿色制造系统集成推动废铝易拉罐保级还原和绿色制罐。危险废物和新型废弃物如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逐步开展起来。

二是产业链延伸。再生铜领域,金川、云铜、江铜、五矿等企业都有布局;再生铝领域,中铝、葛洲坝等企业在深度参与;再生铅领域,天能、超威、骆驼、南都、理士等已深度介入再生铅领域,豫光金铅、华铂等企业与废铅蓄电池回收商正在深度整合,铁塔公司也在积极介入废电池回收,“电池企业/铅企业+再生铅基地+回收商户”模式已具雏形。

三是功能链延伸。目前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受到资本市场、地方政府和企业等多种主体的高度关注,围绕再生有色金属生产与文化、旅游、教育融合,形成绿色文化创意、生态文明教育等新兴产业链的探索正在兴起。例如,天津子牙和安徽界首正在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的基础上的打造升级版,培育循环经济文化产业。

上述种种迹象表明,产业整合正在重构产业生态圈。再生有色金属产业正在从传统粗放型发展方式逐步转向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创新正在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业态创新和文化创新相结合,资源配置正在从以研发环节为主向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统筹配置转变。

当前,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加工链总体较短,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不足;服务链发展滞后,尽管各类资本进入产业势头迅猛,但信息服务、金融服务、销售服务等仍很薄弱;功能链发展刚刚起步,新功能产业链还很短,缺乏体验、文化、教育等高层次项目,许多地方扶持政策不完善,土地、资金等要素支撑严重不足。既是加速整合期,也是转型阵痛期。

三、中国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的前景

(一)产业规模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国内废金属蓄积量快速增长,为产量增长奠定了基础。我国自2003年以来一直是全球最大的有色金属消费国。“十三五”以来每年消费精炼铜1200万吨左右、原铝3000万吨以上。我国铜铝消费量累计超过3亿吨,按照使用周期测算(铜20年铝15年),这些资源已经陆续进入到了废金属市场。随着报废周期和进口政策调整,2018年我国将进入废金属回收高峰期。年报废量和回收量将进入快速上升期,预计到2020年我国废有色金属资源量将达到1500万吨,再生有色金属产量将达到1800万吨。预计2025年我国废铜资源超过300万吨,废铝资源超过1500万吨。

1997-2017我国铜铝消费情况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入显效期,再生所占比例有望继续增长。在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进程中,为发展高效、绿色的原材料工业,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一方面有色金属工业在做提高再生有色金属供应比例的加法,同时鼓励大型原生金属冶炼企业废有色金属成为原料的重要补充;另一方面再生有色金属在做淘汰落后产能的减法,产业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的深度调整。有色金属,包括再生有色金属的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淘汰落后产能、严格环保监查、关闭散乱污企业取得了良好效果,这充分表现在基本金属价格上涨、优秀企业盈利持续改善、先进产能投资开始复苏等方面,应该说,中国经济供需格局的不断改善为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增长提供了充足动能。《有色金属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再生铜铝铅占铜铝铅供应的比重分别达到27%、20%、45%,预计到2025年上述比例还将进一步提高。

(二)产业发展质量还将进一步提高

一是回收前端趋于规范将促进高质量再生利用。“十三五”以来,国家有关部门陆续出台《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行方案》、《关于加快推进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循环发展引领行动》、《关于推进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建设的通知》等政策,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体系和再生资源回收的衔接,引导国内废金属进入“城市矿产”示范基地、资源再生利用重大示范工程、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回收利用骨干企业规范处理。总体上政策导向对再生有色金属产业规范发展十分有利。利用垃圾分类、绿色家庭和绿色消费推动再生资源集聚,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技术重塑国内回收体系,将逐步解决回收和利用“两张皮”的问题,引导更多废金属进入规范企业保级利用,促进再生有色金属产业进一步规范发展。

二是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不断推进将优化产业布局。我国已明确提出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哈长经济区等城市群统筹规划和建设跨行政区域的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基地。例如,京津冀和长江经济带都出台了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产业转移指南,随着各地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区域内再生资源产业统筹规划、协同发展成为必然趋势。京津冀地区除了3个国家级城市矿产示范基地,还有多个再生资源园区,预计接下来的3-5年相关园区整合和企业转移将会提速。长江经济带除了上海,其他10个省份都有再生有

色金属企业,其中江苏、浙江、湖北、江西、贵州等地是再生有色金属产业集聚区。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发展相关政策已经明确提出,将严格废旧金属、废塑料、废轮胎等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规范管理。预计随着政策效应逐步显现,不符合行业规范条件、排污许可和排放标准相关要求的企业,至少在京津冀和长江经济带将很快失去生存空间。当前全国都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低水平发展模式,再生有色金属产业整体规范化水平也将相应提升。

三是绿色化、智能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根据《中国制造2025》战略部署,绿色、智能是我国制造业转型的主要方向。当前我国正在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推动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全面发展。再生有色金属企业正在加快引进现代化、自动化、智能化技术设备,提高分拣加工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典型案例是华铂在“低碳制造、绿色制造”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已成为“绿色工厂”。随着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在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全流程和全产业链的综合集成应用,人机智能交互、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管理等技术装备在生产过程中的推广应用,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将不再是简单初级的原料拆解加工,不再是污染严重、效率低下的简陋工厂,不再是价值链低端的过剩产能,新时期的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将借助先进、智能制造技术,在环保、绿色、可持续的基础上,依托国内市场的广阔空间,充分发挥关联产业优势,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四、建议

(一)正确认识废金属的资源环境属性

废金属不等于“洋垃圾”。当前社会上存在对废金属的误解,将其等同于“洋垃圾”。实际上,废金属是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即再生资源。我国对允许进口的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品种、环保标准、监管有明确的规定,不符合相关规定而非法入境的固体废物就是通常所讲的“洋垃圾”。目前合法进口至我国的废金属(六类铜铝废碎料等)并不是“洋垃圾”,而是世界各国竞相争夺的宝贵资源(据联合国数据,在世界范围内,废金属进口量居前十位的除了中国和印度,其他均为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然而,由于概念易混淆,公众对我国进口废金属的风险管控体系、多边机制认识不足,导致有关部门背负巨大压力。

废金属是宝贵的再生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曾先后视察武汉格林美和天津子牙园区,并明确指出“变废为宝、循环利用是朝阳产业。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把垃圾资源化,化腐朽为神奇,既是科学,也是艺术。”在刚刚结束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希望社会各界能更加全面和理性的看待废金属的资源和环境属性,充分认识到发展再生有色金属产业的重要性。

(二)加快构建竞争力导向的政策体系

一是继续坚定不移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一方面,加大对走私、夹带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严把环保关。使规范的企业更便于进口。另一方面,疏堵结合,分类施策,继续支持废有色金属进口加工利用,特别是切实保障我国短缺的废铜资源进口,让进口废有色金属更好的服务于我国制造业和经济社会发展。

二是进一步强化税收优惠政策的杠杆作用,提升国内废金属回收利用水平。加快国内回收体系建设,通过进一步完善税收政策(如解决源头税票、减轻企业税负、细化优惠范围等),消除源头无票导致回收利用环节增值税抵扣不足、各地落实财税2015年78号文件存在差异导致企业间赋税不公平、市场交易的品种无法根据政策一一对应导致执行过程中不予认定等因素影响。今年以来税务部门对企业和个人增值税和所得税的严查,将有望更好地规范回收渠道,支持大型企业开展回收业务。

三是加强政府和行业协会引导,推动跨区域共建园区,实现产能合作。开拓新的再生资源渠道,推动贸易和加工模式转变,主动为国内企业“走出去”提供服务,充分利用我国循环经济政策、“圈区管理”模式和先进适用的预处理技术装备优势,指导相关企业在周边国家进行有组织、园区化的产能合作,遵守所在国的法律法规,爱护当地资源和环境,维护中国企业良好形象。

(三)加快研究多元化废金属回收体系

首先应加强顶层设计,结合各地主体功能区规划,尽快研究制定重点区域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专属功能区规划,进一步明确回收体系产业化发展定位。不断加强科技和管理创新,提升规范化、现代化、产业化水平,打造与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相适应的便民、规范、安全、可持续的回收体系。

其次是加快回收体系建设的服务链和功能链培育。加强对生活垃圾分类、生产者责任延伸及各类回收主体的信息服务、金融服务、销售服务,加大对“再生资源+互联网”、“再生资源+文化”、“再生资源+教育”等产业链的扶持力度,培育与再生资源相关的体验、文化、教育等高层次项目,并提供政策、资金、土地、载体等要素支持。引导回收体系与绿色社区、绿色家庭、绿色消费、绿色制造以及国民教育体系和绿色文化体系紧密衔接,切实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

综上,中国再生金属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巨大的前进势能;内外多种利好形势叠加,为产业未来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上升动能。当前再生有色金属产业的发展正处在结构调整阵痛期和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在战术上要高度重视和防范各种风险,早作谋划,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利用产业结构深度调整重塑竞争优势。要更加注重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构建绿色产业体系,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做出积极贡献!

猜你喜欢

废金属有色金属绿色
绿色低碳
有色金属“回暖” 中长期谨慎乐观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利用化学史和手持技术促进初中学生认知发展——以“金属防护和废金属回收”为例
筑底企稳有色金属行业已过最难阶段
有色金属设计 欢迎刊登广告
《有色金属设计》2014年总目次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