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审美差异
——文化不同导致了民族性格与审美的差异
2018-07-12东方华
文◆东方华
一、东方审美情调(审美理想)
1.「文化特色」
中国从地理上位于世界的东方,两千多年前在黄河流域诞生了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与“和”,重和谐,推崇“中和之美”,强调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
子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见于《论语·雍也》)文:文饰;质:质朴;彬彬:相杂适中之态。这句话的意识是说:一个人文饰多于质朴就会浮华;而质朴多于文饰就未免粗野,文饰与质朴应该相和谐、恰当,这才是君子。
而道家思想的主旨是崇尚自然,把人类视为天地间的一部分,认为人应该遵循自然规律,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见于《老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谓之:“天人合一。”
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美学更多地追求“善”与“美”的统一,强调善即美。
2.「性格特征」
特定的地理和人文环境塑造了汉民族人思维方式和性格特征:擅长感性、形象思维;性格偏于内倾,保守、淡泊、谦和、内敛、含蓄,而女子多表现为温婉、文静和柔约。
3.「审美情调」
在哲思方式上,东方汉民族人偏好用情感去观照事物,长于借比喻、类比的方式来阐述抽象的道理及事理,能给予人更好的审美愉悦感。例如:“阴阳者,天地之道也。”(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又如:“人性之善也,如水之就下也。”(见于《孟子·告子上》)再如:“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见于苏轼《乞开杭州西湖状》)
在人类形貌上,东方汉民族人偏重于人之气质美和东方女子“柔丽、婉约”风韵美的表现。
在艺术表现上,东方汉民族人偏爱于“意象”,注重“以形写神、以意造境”,重神似而不重形似,侧重于表现“神韵、意境、清丽与空灵”之美,且以简约、含蓄、清雅为美,偏于人之主观情志的表现和抒发。因此,中国的汉字有“以形表意、以形表情”特征。
柔丽、婉约之美
甲骨文:门
金文:水
金文:竹
中国的诗词辞赋有“以意象构写意境、以意造境”的艺术境界;中国书法有“以字形写其神韵”特点;而中国绘画则有“以意象造型、以形写神”的艺术美特征。
李清照《声声慢》
怀素︽自叙帖︾
冯婕《寂寞寒江上》
二、西方审美情调(审美理想)
1.「文化特色」
西方以欧美为主,位于世界西方地域。古代的欧洲信仰上帝,资本主义的产生使欧美经济繁荣,带来了文艺复兴,继而形成了人与自然对立的思想,强调人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及征服自然。另外,新生的资产阶级提出了人道主义与人性解放的口号,故此,除法律外,人们的言论与生活方式较自由开放。
西方美学发源于古希腊,古希腊重视对人体美的欣赏,在此影响下,西方人在思维上注重客体性,以真为本,强调万物的客观准确性,认为“真”决定“善”和“美”,追求“真与美”的统一。
古希腊重视对人体美的欣赏
欧洲雕塑
欧洲油画
欧洲油画
2.「性格特征」
西方人擅长理性逻辑思维方式。在性情上偏于外倾:外向、外露,激进与张扬,且新奇、冒险与叛逆。
3.「审美情调」
以真实为本,强调再现、写实与形似,注重表现“立体、宏达、浓烈与艳丽”之美,故欧洲雕塑和油画艺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歌舞剧、话剧也有成就。
三、结语
——中国应当走东西方文化相融合的道路(丢弃传统文化与全盘西化都是不可取的),要确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只有是民族的,才能成为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