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康复训练联合护理干预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效果分析
2018-07-12唐明
唐 明
(山东省临沂市中医医院,山东 临沂 276000)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主要是指人体盆底结构损伤、缺陷而导致的疾患,以性功能障碍、慢性盆腔疼痛、盆腔脏器脱垂、尿失禁为主要表现,临床中常对该类患者实施保守治疗,但是随着康复方式不断进步,多数患者开始尝试盆底康复训练[1-3]。因此,我院对盆底康复训练联合护理干预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效果进行研究与分析,见本次研究中描述。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收取我院100例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收取时间在2016年10月20日至2017年6月11日,并将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无泌尿系炎症、神志语言均正常,②100例患者均为女性,伴有性生活史。排除标准:伴有严重精神疾病患者。
观察组患者;年龄在20~36岁,患者平均年龄为(28.01±1.17)岁。对照组患者;年龄在21~37岁,患者平均年龄为(29.12±1.05)岁。上述两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各项资料无明显的差异,能够实施对比(P>0.05)。
1.2方法:对照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实施盆底康复训练。盆底康复训练:主要训练内容为阴道垂体训练、盆底肌肉锻炼等,具体训练为对患者收缩尿道、会阴、肛门进行指导,在患者保持7 s收缩状态后进行放松,重复做15 min左右,患者每日进行2次,在后期治疗期间,采用盆底生物反馈仪,将仪器探头放置在患者自身阴道内,对患者进行治疗,维持时间为30 min,每周2次。
观察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在对照组训练上采用护理干预。护理干预:由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主要为盆腔器官脱垂、尿失禁,而且两种疾病常合并存在,导致多数女性患者伴有抑郁、低沉、焦虑情况,在患者护理过程中,应尽可能满足女性患者合理要求,增强患者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治疗信心,消除患者心理压力。
由于患者对疾病知识较为缺乏,护理人员应向患者重点讲解排尿反射、神经支配、盆底肌肉构成、生殖器、膀胱等过程,并给予每位女性患者发放健康学习手册,协助患者养成定时排便以及排尿习惯,告知患者在打喷嚏或者咳嗽前,应收缩自身盆底肌肉,使呼吸道保持畅通,避免剧烈运动和体力劳动,多食用富含纤维食品。
1.3观察指标:将两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护理后尿失禁发生率实施对比。
1.4统计学处理:本次研究均采用SPSS22.0软件,每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各项指标进行相关统计处理,研究中计数资料使用百分比进行检验,计量资料则采用t检验,采用P<0.05代表两组对比具有差异,其各项指标差异具有意义。
2 结 果
观察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尿失禁发生率4.00%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对比2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护理后尿失禁发生率
3 讨 论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在临床中较为常见,若未及时对女性患者病情进行控制,易导致泌尿系统炎症发生,从而引起尿路刺激症状,例如尿急、尿频、尿失禁等,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和精神负担[4-5]。
盆底支撑组织主要是由韧带、筋膜、肛提肌组成,其中肛提肌肉在维持人体盆底功能与结构中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女性人群怀孕、分娩、年龄不断增长,其肌肉组织易引起良性改变,导致盆底肌力减弱,影响自身控尿功能和盆腔器官位置,而治疗和预防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一般采用阴道锤体锻炼、电刺激生物反馈、盆底肌肉锻炼等方法,通过将电刺激生物反馈放置在人体阴道内,能产生电极刺激,使患者盆底肌肉产生被动性收缩,达到增强控尿和锻炼盆底肌肉能力,根据研究资料分析,该种方式为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最为有效的治疗方式,但是由于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仪治疗价格较为昂贵,多数患者治疗一段时间后无法持续,导致治疗效果不佳[6-8]。而在盆底康复训练基础上对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心理护理、健康教育),不仅能消除女性患者自身负性情绪,还能使患者对泌尿系统结构功能、盆底肌肉功能具有一定了解,增强患者训练主观能动性,不仅保障患者盆底肌锻炼效果,还能促进患者较快康复,因此,盆底康复训练联合护理干预为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首选方式[9-10]。经研究表明,观察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尿失禁发生率4.00%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实施盆底康复训练联合护理干预具有显著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