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政策调控下的中小学择校难问题的分析
2018-07-12惠艳丽
惠艳丽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焦作 4540041)
1 文献综述
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一直是全国大中城市普遍存在的教育现象,是现阶段义务教育面临的难点问题,也是备受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很多专家学者对北京、南京、长春、郑州、海勃湾等地区择校难问题都做出了研究,其中不乏从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剖析,也有人专门研究了政府为之做出的各种政府管制,也都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议。这些建议虽有针对学费的、学校的、家长的,但都挖掘得不够深入和彻底。本文试着以此作为突破点,以期为各位专家提供一点启迪。
2 择校难的社会现状
2.1 高质量的学校少
家长们之所以认为择校难的首当其冲的原因是“好学校”属于凤毛麟角,屈指可数。离家近的学校升学率不高、缺乏名师、环境一般、名气一般。这里的环境一般不仅指的是硬件,更大程度上指的是软件,如师资、学校管理、学习氛围、学生家长群体素质等。
2.2 特色不明显
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就没有完全一样的人,因此也不是所有的家长都愿意选择那些重学习、重成绩的好学校。但是就近入学的学校没有特色,自然也就无法成为家长们选择的理由。
2.3 以钱、权择校
让家长们还不能满意的是“好学校”就那几所,为了给自己的孩子争得一席之地,家长们可谓是使出了浑身解数,尚不能如愿。一般都会有高额的借读费,能交上这借读费的也都是托关系的,而且交了借读费的大多也进不了所谓的“重点班”。进不了重点班的就意味着这个好学校的优势没有被充分利用。
2.4 不便接送
大多数家长们费尽心机选择的学校不在自己居住地的辖区内,因而路途远,孩子独立上下学可能性不大,家长们又得牺牲相当大的精力去接送,从而又会导致交通堵塞、大气污染等一系列不良的连锁反应。
综上所述,择校之所以成为一个关系着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很大程度上在于是群众,即家长们认为阻力重重。学生们和政府没有那么痛苦,说明了父母们的焦虑在其中起着很关键的作用。家长们认为,孩子们的成才和未来都和所受的教育,以及所处的环境有着莫大的关系。如果进不了“好学校”和“重点班”,那将来的成功一定会大打折扣。
3 政府政策的调控
社会是由家庭构成的。那么有多少个家庭,就有多少超过这个基数的孩子们,也就有多少的家长们为孩子入学的问题而殚精竭虑。为了消除家长们的焦虑,为了国泰民安,政府每年也采取了很多相应的措施。但都收效甚微。
3.1 就近上学
为保障我国义务教育的正常实施,早在1986年,国家在通过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九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适当设置小学、初级中等学校,使儿童、少年就近入学。”《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第二十六条规定:“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的设置,由设区的市级或者县级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小学的设置应当有利于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但由于之前提到的办学能力不强、特色缺乏等原因,只能说略有成效。因为它束缚住的是那些无权无钱的家庭,束缚的是那些父母为双职工而没有老人依靠能接送孩子的家庭。
3.2 教育补贴
为了教育资源的公平,首先实现的是教育设备的统一购置,如教学用的白板。现在几乎市县各所义务教育的学校都有了白板设备。建筑面积也都在增大、班级人数都在压缩。这种做法也吸引力部分家长的注意力,但仍有多数家长看重的不完全是这些外在的硬件。
3.3 区域合并
如果说“好学校”名气大,社会影响这么大,造成了生源的不均衡,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利用了撤校、并校的政策。就是针对那些学生严重不足的学校,通过和生源好的学校采取合并,甚至直接撤除的办法。短期来看,也有部分家长被吸引了。但时间一长,随着升学的临近,家长们为最初的选择而后悔的也不在少数。
3.4 共享教师
国家和政府不仅注意到了硬件的改善,还有许多关于师资的配置和调整,从提高入编教师的学历,到每年假期的各类各层次的教师培训,再到送教下乡、支教、以及共享教师的出现。事实上发现,那些“好学校”教师的学历未必是最高的,培训和实操也存在一定的转化率,支教和共享教师政策不利于这些优秀教师和受教对象的心态稳定。
3.5 行风整顿、树立典型
随着党对“扬正气、敢担当、树形象”的号召,各级教育部门也积极相应,所以各学校都开展了劳模评比、表彰和学习工作。不能不说在社会上,还有人民群众心里激起了阵阵涟漪。各个学校都在积极寻找突破点,急于给自己定位,随之的特色和优势渐渐显现。但这些工作短期效果不甚明显,既然做了,就要坚持长期做下去。
4 择校难的根源所在
所谓治标不如治本,要想合理、尽快地解决问题,还是要找到根源所在。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4.1 良好的校风
在中国的国情下,选择公立学校的多于私立学校,选择名校的多于普通学校。在这里,除了具有升学的优势,还有很多家长们重视的隐形因素。学校管理扎实有效、老师们的正面引导不可小觑、同学们的水平和素质更好、家长们的修养和素质较高。
“好学校”中领导作风果断,注重办学质量和口碑;老师们兢兢业业,更遵守职业操守;由于家长们都比较重视教育,家校共建不存在问题,因为家长们绝对积极配合,省去老师们不必要的精力;这些家长对孩子们的要求也高,放学后在家会自觉主动辅导,甚至找专人继续提高,从而使这些学校的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和习惯都比较好。古有孟母三迁的佳话,也都充分证明了外因的重要性,环境的影响作用。
4.2 过硬的教师素质
实际的调查过程中,人们心中的“好学校”并没有太多优越的外在条件。往往这些学校都比较老,或者破旧。设施也不够优越,如操场并不太大、多媒体教学设备也不是最新最先进的、教室里的空调可能由于陈旧都不能正常使用。那么家长们在选择中更注重的只能是师资了。
这些好学校的老师的学历并不都是名牌大学,也没有太多的研究生学历。但大多数教师认真负责,素质过硬、引导学生养成良好正确的学习习惯。如老师们分层次布置作业,批改作业和卷纸神速度;鼓励学生充分利用闲暇时间,提前完成作业;学习时要专注等等。所以这里上午进行的测试,下午成绩就出来了,并且哪些孩子在哪方面存在弱项,老师们也会备注得特别清楚;学生们自觉性也很高,课间不想出去玩儿的话,在校内就把晚上放学的作业提前写完了;孩子们还会提前预习,自觉备课,而且做得非常认真扎实;并且孩子们一写作业,可以长时间专注,不离开学习桌。而这些隐形的恰恰又是孩子们将来成功必备的重要的潜质。
4.3 人们的思想观念
从古至今,受“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广大人民都觉得学习好是唯一能够打破阶层命运的、最公平有效的方式,因此大家把高考看做是决定一生胜败的关键。随着一些 “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舆论的推波助澜作用,人民群众把高考的压力逐层推进,一直提前到了小学,甚至是幼儿园和胎教。那在众多家长的心里,上不了“好学校”,就上不了“重点大学”,上不了“重点大学”,将来就业就会受到影响,也就意味着“成功”的机率大大降低。
那人们对成功的界定就存在了一定的偏见和问题。在西方国家,很多清洁工也是硕士学历,但他们依然快活地过着自己的生活。那是因为他们真真正正地把所有职业看得同等重要,他们把快乐看得更重,他们把自己的兴趣和幸福看得更重。而在国内,我们是从小被教育职业并无贵贱之分,我们所有人内心也可以做到对环卫工人的工作表示感恩和敬畏,但在人们心里,还是觉得脑力劳动会比体力劳动更优越些。
5 解决择校难的建议
5.1 加大特色办学力度
随着学生择校的分流,研究发现这些学校都各有特色,如有的学校学习成绩好、升学率高,有的注重素质教育,提倡“不把书包背回家”;有的学校有晨读书目,有的有午诵经典;有的学校实行了阅读考级,有的举行了诗词大会;有的学校有各式社团,有的花式体育运动。当这些学校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又能坚持办好的情况下,多少会缓和一下家长们的焦虑。
5.2 调动教师积极性
当择校的注意力没有集中在硬件等外在因素时,各校之间的差别就在老师身上了。那作为教育的实施者,如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那尊重教师行业、提升教师社会地位;提高教师基本工资、使其劳有所获;树立榜样的作用,比学赶超;学校建立明确的分工、合理的奖惩及晋级制度,使教学一线教师更多的精力都放在教学上,又没有太大的晋级压力,让这份职业多些荣耀、多些快乐。
5.3 逐步改变世俗的观念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经过几千年的封建文化的影响,人们对成功和幸福的理解根深蒂固,想要根本上改变需要的是多方面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努力。改革开放的卓有成效的成果也渐渐打开了人们的思路,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也正在缩小着各行业之间的差距。但观念不改,择校这个问题很难从根本上得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