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考
2018-07-12王明娜耿在英
王明娜,贾 瑞,耿在英
(燕京理工学院 管理学院,河北 廊坊 065201)
每逢黄金周“国外扫货”不知从何时起成为潮流,据了解,2015年出境旅游购物的中国游客爆买的远不止马桶盖、电饭煲,海外彩妆、奶粉等均在扫货行列中。2014年,中国内地公民出境旅游达1.09亿人次,海外开支更高达1648亿美元。2015年海外支出增至2290亿美元,并且中国出境旅游和购买力已连续三年位居世界第一,中国消费者为何舍近求远追捧外国商品?只是追捧外国品牌?人民币汇率升值境内外商品价差?不然,更加实质的原因来自当今中国生产与消费、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2015年11月19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新供给新动力”的有关文件,2015年11月23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习总书记提出:“要在适当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供给侧改革成为党中央和国务院深谋远虑的战略性正确选择,一时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改革”很快传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同时也成为祖国大地上最炙手可热的词汇,高校在肩负教学育人重任的同时也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高校人才质量关系地区、国家的未来发展,需要在供给侧方面改革高校发展思路、创新高校国际化进程,开拓创新创业领域尝试,革新思政教育理念,积极开展专业转型发展等,在高校发展的方方面面上做出顺势结构性改革是大势所趋,对于民办高校是挑战更是机遇,民办高校具有管理的灵活性、自主性,在全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潮中应努力抓住机遇,为新时代的学子提供更加“得民心”的实惠,为社会企业提供更加“得力”的人才,成为民办高校在国家供给侧改革中最为识时务的发展方向。
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民办高校国际化的新进程
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利用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边机制,借助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建立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是中国大国风范的体现。在此背景下,民办高校应该充分挖掘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打造真正的开放,包容,均衡,现代化的高校发展环境。建立与“一带一路”国家密切合作关系,符合国家利益,更加符合高校自身生存利益,同时彰显民办高校与国家共同追求的美好理想,使国际合作成为高校发展新模式的探索,成为惠及学生和社会的方向。据了解,截至2015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相比1987年出国留出人数高出608.95倍,高达1512964人,并且每年平均还在以50000人至60000人不等的人次持续增长,2015年出国留学人员占2015年民办高校毕业生总数的34.61%,因此高校的国际化成为势不可当的前进方向。燕京理工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为燕京理工学院20000多名在校生提供这样一项服务:毕业即留学,在校生同享有在校期间的出国留学机会,将国际化进程真正贯穿学生大学期间的始终,接受异国教育,感受异国风情,开阔学生国际视野,真正实现培养高素质具有国际视野的大学生的目标。燕京理工学院正是本着璞玉成器的理念,顺应时代的发展,顺势供给侧改革,将供给侧改革应用在教育教学中,满足毕业生想出国的需求,这种潜在需求也促使高校应该加快改革国际化进程。之所以有如此庞大的队伍远赴国外,诉求是什么?我们在本科阶段是否能够满足一些需求,比如国际上流行的“同伴教学法”“翻转式课堂”等,就国内实际情况大胆“拿来主义”进行尝试,颠覆传统教育,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自我学习的能力,更好地与国际接轨,在形式与内容上颠覆性调整,做供给侧改革的试验田,真正推进民办高校国际化进程。
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民办高校创新创业的新动力
自2014年李克强总理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来,创新创业在各大高校便风生水起,为此带来的创新创业高潮一浪高过一浪,民办高校此时也迎来了高校“双创”工作的高峰。在全国上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催生下,加强对民办高校学生的“双创”能力的培养被提高到新的高度。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之后,“双创”正式拉开了祖国大地大众创业的大幕。“双创”提出鼓励地方建立创业基金,对众创空间等办公用房、网络等给予优惠,对孵化机构给予税收支持,创新融资方式,取消妨碍人才自由流动、自由组合的户籍、学历等限制,给创新创业创造得天独厚的条件,打造可共享经济。大学生接触新鲜事物极为迅速与敏锐,创新创业热情随之高涨,但是学生是否具有创业的能力成为较为严峻的障碍。据了解,2013年到2015年私营企业户数从1253.9万户急剧增长到了1908.23万户,个体户数也从2013年的4436.30万户增长到了5407.94万户,短短两年的时间,私营企业和个体户迅速增长起来。在良好大环境下如何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大学生就成为摆在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一道难题。在学校学习创业的内在规律,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及品质,就成为必要条件,大学是大学生可以试错的地方,那么需要给大学生一个空间一个条件一个机会——催生了“创新创业孵化园”和“众创空间”的发展,正如哈弗大学霍华德·斯蒂文森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给出的创业的定义所说:“创业就是不拘泥于当前资源条件的限制下对机会的追寻,将不同的资源组合以利用和开发机会并创造价值的过程。”此定义更多的是强调过程,是可以被观测和研究,关注为什么是你,你能够成为一个创业者需要具备哪些特点,那么这些特点或者称为素质也就是创业精神是需要在校期间不断被训练的,如何把握机会,如何利用机会,如何整合资源,如何借力,如何借势,如何将自己的无资源变成整合资源集一身,这些都将是成为创业者的必备的敏锐力。具备敏锐力之后,当你成为一个创业者又该如何去做,创业活动如何开展,国内外异曲同工,将有21项工作需要掌握和学习等,当创新创业不再停滞于喊口号阶段,进入实战阶段,高校是否给足了学生大众创业的空间,这将是在全国供给侧改革中着力解决的问题,不能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短板,阻碍前行,民办高校中“与时俱进”是高校生存的原动力,需要不断结合自身优势积极应变,给高校师生一个空间,打造知识转化生产力的便利环境,真正实现产教研结合,打破禁锢,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多种方式调动师生积极性,加大奖励力度,完善奖励机制,创造大众创业的校园氛围,将国家政策真正落实在高校校园之内。
3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的就是改变供给方的结构性调整,颠覆传统,现阶段面对的是“90后”甚至“95后”传统的思政教育工作很难适应现阶段学生发展的需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新时期下最该关注的需求,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需要确保落实,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方案,方案本身需要契合实际,符合实际。其次改革方案需要落地,打破顶层设计与实际方案之间的鸿沟,使改革掷地有声,改变供给侧是一个新方案,新方案能否管用,是不是适合,我们需要有全面的了解,使得我们高校提供的产品——思想、理念、知识、素养是否高质量供给,能否实现供需匹配,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带着新时代的朝气和活力,将思想理念在潜移默化中传递,重点在供给的方式方法上需要高校思政教育者多加思考,着力关注学生的关注点,利用网络高地占领学生阵地,更新自身供给理念,学习和运用新思维和新方式,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地理位置,在“互联网+”时代,充分认识和把握“互联网+”时代带来的革新和机遇,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用最“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摒弃生硬灌输式教育,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4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民办高校专业建设的转型
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引导部分地区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强调推动高校转型发展需要把办学思路真正地转到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上来,转到产教研融合的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能力上来,全面提高高校在地区的作用和驱动发展的能力上来。为此民办高校需要落足当地,服务当地,带动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结合当地发展现状,将高校中专业知识与当地实际需求无缝对接,在夯实大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的同时,更要以服务当地发展为己任,不断加强与当地企业的合作,民办高校要想寻求更多更高质量的校企合作成为践行专业建设转型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重要途径,高校职责之一就是服务当地和周边地区发展,这就需要高校的专业设置、课程改革、教学管理等全方位地做改革,供给侧改革中就不断强调从供给方给予形式、方法、结构性调整,打破故步自封、顽固不化的步伐,积极接受社会考验和挑战,真正使得高校和企业无缝对接,打破“毕业即失业”的魔咒,将专业设置直接与就业息息相关,将课程内容与未来就业内容良好接轨,加强实操性课业的训练,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接触社会岗位,避免毕业后学生的不知所措的尴尬局面,将培养学生成为“应用型人才”作为奋斗的目标,需要加强对校友的跟踪关注,从专业就业角度密切分析从而反观专业设置的合理性,从就业质量寻求专业建设的突破口,从学分置换、实验班建立、考核方式、教学方式等全方位做出改革,给予学生尽可能多的尝试和学习机会,高校的专业建设供给侧改革关键在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是创新发展一批,全面提升高校专业建设的要素生产力,高校在供给侧的改革应该着眼于加强高校合作与联系,鼓励创新创业、合作与共享,但是,这也并非仅仅改变现有的合作模式就能实现,而是全面改革,改变高校各部门的权力与义务,改变师生现状,改变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向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高校生存发展的必然趋势,需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改变办学思维模式,改革教育教学方式,大胆尝试创新理念,着力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增强高校发展动力,着力激发学生主体的自身活力,充分发挥教师、企业、社会等资源的作用,使学生自主地实现价值,形成高校发展不竭的动力。在管理体制和宏观管理方式上着力创新改革,激发学生主体意识,打造充分创新、释放活力和创新潜力的良好环境,并且高校利用各类政策工具,有利于现有资源的最大优化重组,从而提高高校整体的竞争力。
[1]杨丽君.供给侧改革视角下我国经济增长与失业关系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7(8).
[2]腾泰,范必.供给侧改革[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