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视域下的文化解读
——段子与川柳比较研究
2018-07-12陈嘉音毕雪飞浙江农林大学外语学院杭州311300
⊙陈嘉音 毕雪飞[浙江农林大学外语学院, 杭州 311300]
近些年来,随着现代传媒的发展,现代段子和川柳获得了广泛的传播,形成了一种特有的 “民间话语体系”。它借助于民间口头的宣泄性叙述,在嬉笑怒骂间表达个人和群体的解构性意识。在中国,段子的流传是一种娱乐现象,更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由于这种意识带有明显的个人爱憎和利益取向,往往在玩弄嘴皮子的时候,舞文弄法,夹带私货,充当出气阀门的同时,对社会主流舆论构成腐蚀。在日本,现代川柳也是一种表现民众生活的“现代话语体系”,它们的内容大多是调侃社会现象,随手写来,轻松诙谐,又集讽刺、自嘲于一身,虽短小精悍,在调侃的同时却透射出作者对社会、家庭、职场、现实的感悟和心态,反映日本大众的生活现状。
段子本身作为文体而言,其本身有一定的历史。《诗经》中的“风”、汉代的乐府民歌可视为段子的早期形态。《硕鼠》《伐檀》可以算是最经典的讽喻段子。现代段子的研究,则是国内学界的一个新兴话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段子产生的社会基础和心理依据,二是段子的传播学解读以及特殊主题段子的研究(如红段子、黄段子、灰段子等)。川柳的研究则主要体现在概述、赏析方面,近几年也有川柳的解读,但仅限于字面含义的分析。目前研究所见,鲜有学者关注川柳和段子的比较研究和背后隐藏的中日社会的区别与联系。本文以文本分析为中心,通过比较段子与川柳的语法表达、隐喻对象的选择等方面的异同,揭示社会学视阈下段子和川柳折射出来的中日社会问题与社会心理。
一、幽默中的无奈:段子与川柳背后的社会心理
如果错的是你,你能闭上嘴,你是明智的;如果你是对的,你还能闭上嘴,那你应该已经结婚了。
无论结婚与否,这条段子总能让人会心一笑:婚姻和爱情是不一样的。当风花雪月淹没在柴米油盐中,遇到未知考验时,矛盾和冲突就会不可避免地发生。这时掌握一定的技巧,就十分必要,比如在吵架时不要就事论理、在钱财上不应泾渭分明、对待亲朋不可厚此薄彼等。在大多数人眼里,“沉默是金”这四个字法则在婚姻中确实能避免很多麻烦。
其实一旦你将结婚生子这俩选项从人生规划中删除之后,会发现年龄根本无法对你形成任何束缚和恐惧。人生也不用那么紧赶慢赶,一生都可以用来逐梦,以及体验各种未知。
不好好学习,将来就会结婚的。
近日的各条诸如“产妇跳楼事件”“程序员自杀事件”的新闻引起网上热议,刺激出了一批又一批的“恐婚”一族。原因很简单:从单身到丈夫或者妻子,步入婚姻殿堂后,男女都要进行角色转换。但是这些年轻人,对担负起婚姻的责任是没有足够信心与准备的。对社会热点话题的关注,这是段子的时效性的体现。
日本同样也有这样的问题,家庭问题往往是川柳的热门话题。在川柳比赛中榜上有名的多是中年心酸的川柳。人到中年,面临的社会压力、家庭问题和身体衰老都是无法忽视的,如以下几则川柳:
退休金 收到的瞬间 老婆跑了
啊 退休了 从今以后 老婆是我的上司
水烧好了 比妻子更温柔的 是浴缸的语音
毫无疑问,无论是在日本还是在中国,人们往往会遇到各种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来自职场,可能来自家庭,也可能来自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川柳作者和段子手们往往会针对某一方面进行创作。川柳大致可分为“古川柳”“新川柳”和“现代川柳”。古川柳虽也有描写世相风俗的,但更多的是涉及时局政治。明治以后,更加切入现实的新川柳流行开来。不过,有趣的是,新川柳却主要是现实到了情色方面。周作人称它为“社会上流动着的语言,是‘风俗诗’”。而现代川柳,大大增加了人间冷暖浮世沧桑的描摹,这就与当今日本社会现状紧紧相连了。人们在无奈、无助又必须忍耐的情境下,通过人人都能来两句的川柳以自嘲、反讽,然后一边咀嚼着浮世的沧桑,一边使自己的精神压抑得以小小的释放。
相对来说,虽然川柳的视角多集中在中年人,但是男子的比例要远远高过女性,其原因非常耐人寻味。在日本中有一个概念叫作“昭和模式”,它的出现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有关。战争过后,这种男主外女主内的形式就更加普遍。日本女子由于结婚后不工作,一切都围着孩子转。因此,有许多日本男人在工作发生调动时,通常是“单身赴任”。日本女人中流行着一句话:“丈夫是健康而不在家的好。”男人健康可以为家庭赚钱,不在家可以免去“准备饭菜、熨洗衬衣、擦皮鞋”之类的家务,又可以避免看电视抢频道或者发生争吵,以便尽情地享受生活。
特别是第一条,其实还隐藏了一个新兴的社会现象——“熟年离婚”。简单来说就是年龄40岁至65岁之间的夫妇在携手半生后选择离婚。离婚原因多种多样,家庭琐事、观念不一以及女性经济地位的独立和提高,都使得选择“熟年离婚”的女性越来越多。
“熟年离婚”的现象在日本尤为严重。“由于平时沉迷于工作,部分男性退休后,不知道该如何生活,他们没有业余爱好,也没有多少朋友,只能在家打发时间,完全粘在妻子身上,而这种情况自然引起了妻子的反感,这也是女性提出离婚的一个重要原因。”一名五十岁的中年女性在书中坦言了对退休丈夫的不满,引起了很多女性的共鸣。
日本人还有一个新兴的生活哲学叫作“断舍离”,这是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推出的一个新概念,意思是“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弃多余的废物,脱离对物品的迷恋”。现在日本人开始从物质上的“断舍离”到精神上的“断舍离”,而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在面向太太们的“断舍离调查”中,排名第一的“舍弃后生活质量有明显提高的东西”是她们的丈夫。
此外,职场问题也占据了现代川柳的半壁江山,在日本,企业往往注重员工的加班率,等级森严的职场让日本的上班族们苦不堪言,对上司的讽刺和挖苦也占据了一个不小的席位。例如:
决定的,总是不在现场的人
不断干活,休息只有五小时
中国企业当然也无法避免这样的问题,同样的加班问题,还有公司等级制度造成的投入与回报不成正比,也使得热传的段子中有不少这样的“毒鸡汤”:
我们这么努力地工作,是为了让老板的生活更美好。
没有什么事情是请假不能解决的,如果有,那就离职。
生活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豁然开朗放弃解决问题的过程。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幽默可以以社会许可的方式表达被压抑的思想。在其《笑话和它们同潜意识的关系》一书中,他指出通过幽默,个人可以不需要恐惧自我或超我的反击,自由表达他的攻击(“实用的笑话”)或性欲,在说笑话时,因为通过需要使用反精神宣泄的能量不再需要了,这种能量在笑声中得到释放。笑话像梦一样,通常很快就忘记了,因为他们也用来对付“危险的”东西的。实际上,笑话为了能逗人“笑”,它必须包含着激发焦虑的东西。根据弗罗伊德的观点,我们只能嘲笑一些令人烦恼的事情。
二、隐喻中的讽刺:对社会敏感话题的关注与回避
段子本是相声中的一个艺术术语,指的是相声作品中一节或一段艺术内容,而随着人们对“段子”一词的频繁使用其内涵也悄悄地发生了变化,人们在不觉中主观地将其融入了一些独特的内涵,现在该词除了有原来的意思,还是声乐类节目或文学作品的俗称。关于段子的来源众说纷纭,有人说最早的战国时期的规建讽喻可以被视为段子的最初形态,也有人说段子文化的传统可以追溯到《诗经》中的“风”、汉代的乐府民歌。无论如何,段子所代表的讽刺文学是古已有之的。
在我国学术界,研究者常借用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来阐释段子消解权威、颠覆主流的政治功能:“在某种意义上,段子具有隔离‘官’与‘民’的意识形态功能……因为在当下,社会密度高、压强大,政治上存在犬儒主义的倾向,人们参与政治的观念和倾向逐渐变弱,反而向网络、向文学求助,去获得一种心理安慰,这种对民意‘曲线救国’式的表达,恰恰成为我们观察社会的利器与快捷渠道。”在中国,灰段子在总体的段子比例中占了很大的部分,郝永华在《热点段子的衍生与负面舆情》指出:“衍生于热点议题的段子成为负面舆情的重要载体,而指向政府的不满可能累积、沉淀为一种排斥性的社会心理,从而强化‘官’与‘民’的区隔。衍生于民生与经济、公共安全领域议题的段子更多地表达了对执政水平的不满,说明这两个领域是负面舆情的重要发源地,应引起政府和媒体的充分关注。由于段子中的不满总是伴随着幽默,其针对政府的负面舆情可能具有双重功能(短期效果)——‘减压阀’或‘动员工具’。”
不过相对于中国民众乐衷于消解权威,日本民众对与政治的关心程度明显要低得多。在人们的印象里,日本人少有关心政治的,与日本人聊天,不谈政治最容易讨对方喜欢。这种对政治的漠视在川柳中体现出来,在各界川柳大赏也极少涉及政治话题。
我们可以从外在和内在分析日本大多数民众在政治话题上回避的原因。外在原因在于,日本政府关于年轻人的社会意识与历史意识方面的教育存在缺失。除了媒体和政府的历史洗脑宣传,日本对教科书的修订也导致了年轻一代人丧失了对历史的正确认知;内在原因在于日本人的思维方式。有日语研究者表明,和汉语相比,日语中直接谴责和谩骂的语言比较少,反而是通过反讽等方式来表达的比较多。从反讽表达中看到的这些对立与不一致正体现了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也许正是这种矛盾性格造成了日本人在讽刺的时候更多地将矛头转向自己而不是外在。
但是,值得深思的是,目前日本的政治川柳有着明显的增加趋势,在“川柳人”网站中,“政治川柳、经济川柳、时事川柳”这一栏的投稿文案足有11071条,占总数的34%,排名第一的是网友“自民党の友”的川柳:“谷垣虽然有头发,却没有影子。”
网友“自民党の友”表示,谷垣祯一作为安倍内阁的重要成员,存在感稀薄,自己连全名也不知道。细观全栏,我们发现日本民众开始借助川柳来表达对政府的不满或是自己的政治见解,如:
苏醒了,残酷的美国和英国,珍珠港
特朗普如果是一个危险人物 那么安倍就是他的枪
比起两国对话 一发导弹 才有利于自制
以上几条代表左派右派的川柳也恰恰是日本民间的缩影,有主张战争的人也有反对战争的人。此外在“川柳人”检索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包含美国新总统特朗普(“トランプ”)的川柳就有119条之多,远高于前任奥巴马的川柳(83条)。仅仅以首相安倍为主题词的川柳有742条,占政治时事川柳的6.7%。
时政川柳的最大特点就是与时事新闻结合紧密: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二战”70周年纪念谈话中,仅间接提及日本为“二战”“反省”“道歉”,且宣称战后出生的日本人不必肩负“谢罪的宿命”,含糊其辞的表态遭到多方质疑,日本网友“おじろわし”就曾针对二战上传了数条政治时事川柳:
在世界 慰安妇的捏造 常识以外
在世界范围内 安倍的理论 无法通行
通过上面几则例子,我们可以看到日本民众在政治中的参与程度在不断提高。而讽刺的是,由于网络平台敏感词的设置,反倒是中国的政治段子在某些话题上却出现了短时间的空白,这也是值得深思的事。
三、凝练中的深刻:川柳与段子现代性的传播方式
哈罗德·伊尼斯在其传播学经典著作《传播的偏向》中提出“一种新媒介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文明的诞生”。川柳和段子虽然在内容和题材上有着相似之处,但是他们的主要传播手段却有着很明显的不同,川柳主要依靠报纸和网页,而段子则主要存在与微博和朋友圈。二者不同的传播方式也暗示着两者根本属性的不同。
可以说,微博微信传播与发展构成了时代的新景观:网络创作催生了现代民间文学新的景观。计算机网络的蛛网重叠使世界收缩,平等性、兼容性、自由性和虚拟性使其保持平民姿态,从而建立起一个拥有巨大包容性的文化空间,向社会公众特别是弱势人群开启文学话语权。网络文学产生出“流动在指间的口头文学”,有的甚至是流动在不同终端间的“集体创作”,让民间话语得以实现狂欢化“广场散播”,使得社会底层的审美意识终于有了表达和张扬的机缘,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文学艺术回归民间。
和中国的段子一样,日本川柳也是红红火火,川柳网站“川柳人”每天都要接受大量的稿件,《朝日新闻》《读卖新闻》《每日新闻》等主流报纸都设有川柳版面。市、区等公共机构还有很多设有川柳讲座。日本第一生命保险公司每年举办川柳大赛,评选“工薪族川柳流行语大奖”,已成为日本“柳坛”一大盛事。
知名的川柳传播往往是依靠各企业所举办的川柳大赛,通过投票的方式产生的,我们能很清楚地看到作者的性别、年龄、支持者的男女比例、得票数和双方对这条川柳的主流评价。这不但方便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这条川柳,也有利于川柳的流传与传播。
段子一般在微博、各大论坛和朋友圈中传播,虽然不像川柳那样举行比赛,年年进行排名,但是能比较详细地看到反馈。这种反馈往往是通过转发和评论而得出。最近,微博里还集中涌现了一批新型的段子,这要依托于微博新改版的热评形式,那评论之中的“神来之笔”往往就是一条非常有意思的段子。还有一些人专门收集一些特殊的段子出版成册,如陈泳超主编的《北大段子》。
学者樊帆充分肯定了社交媒体在传播中所扮演的角色:“社会化媒体较传统媒体来说较为轻松,创作门槛降低,“零门槛”让更多受众可以参与到文学写作中去……在博客时代,人们的声音很大程度上都是由明星、记者来代言的,他们写,大家跟帖。但是微博的引进和出现,创造性地打破了篇幅的限制,140字,人人都可以做到。尤其是140字之内所能表达的信息,大多是碎片化的,是与人们生活的琐事相关的,在这个时候,麦克风才算真正交到了普罗大众的手中,这种被技术赋予的话语权,也第一次真实直接地落实到了广大网民身边。”正是因为这种被技术赋予的话语权和反馈的即时性才让一大批川柳和段子的创作者拥有了创作的动力,源源不断地创作出一条条佳作。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川柳和段子都可以被归为“民间话语体系”,但是二者在来 源出处方面还是有着不同:川柳是作家作品,而段子更多偏向于民间文学。原因就是,川柳可以找到作者,而段子经由传播转发已经很难找到原作者了,这一点与民间文学非常相似。
结语
无论是川柳还是段子,其实都是人们对于社会生活不满的一种异样的宣泄。共同之处即通过怎样的语法(隐喻)表达了情绪的一种宣泄。但是二者也有不同之处,在这不同之处中,隐藏了中日不同的文化差异。当然,二者也有着极多的相似性,如篇幅和修辞手法。如果我们留意日本各种川柳大赛和微博段子,点赞最多的往往都是对人生的失意感叹,或是对艰难职场的无力诉苦,以及对家庭伦理的心酸苦楚。我们不难看出,这些内容几乎成为川柳和段子描述讨论的永恒主题。首先,川柳和段子都有涉及我们能看到其背后的社会现象。这背后隐藏的问题则是两国人民对于退休的态度也有很大的区别。反观在中国家庭更多地触及关于婚姻本身的合理性,强大的社会压力下连段子似乎也都出现了“恐婚主义”的倾向。家庭、婚姻与职场在日常生活中占据着主要的位置,它们也是段子和川柳永恒的主题。其次,段子十分热衷消解权威,涉及政治话题的“灰段子”甚至成为段子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人们似乎尤其偏爱以事物的阴暗面为题材编排笑话,他们以艺术化的方式来反映民风民情民意,以无奈的嘲讽、抨击来针砭时弊,让人一笑之后引起思考。而日本受限于其矛盾的反讽表达,在表达不满时更多地将矛头转向自身。此外,川柳和段子不同的传播方式也决定了两者的不同的文化特性。川柳是作家作品而段子更多偏向于民间文学。川柳可以找到作者,而段子经由传播转发则很难找到原作者。这也是段子在传播的过程中充满了流变,一个好段子往往可以衍生出一批异曲同工的热门段子。段子手在创作段子时往往扬弃了通俗题材和高雅体裁的对立,使得各种体裁都能够化为段子为我所用。
作为民间的话语体系,它的发展和走向都与现代传媒有着不可分离的作用。段子和川柳像是一条疏导民意、传递民情的通道,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身处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