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倡议下海洋文化跨文化传播
——以珠海海洋文化为例

2018-07-12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艺术与传播学院519000

大众文艺 2018年16期
关键词:珠海跨文化海洋

莫 茜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艺术与传播学院 519000)

文化装饰中的“装”的中文含义第十条是“在人前展现自己并非常态的举动,以期获得超越自己原来更好的评价。”在《文选·傅毅·舞赋》“顾形影,自整装。”中的“自整装”虽然是指服装,但是整理服装是因为想要获得更好的评价;在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今人做诗,多爱装造言语。”指的也是这层含义。在东方,人类文化最早起源说法之一是来自于宗教巫术,盛装而行,且歌且舞,或鼓或戈,以渲染场面来告慰天上神灵,传达敬畏之意,同时,有意地传达某种意愿、祈祷、期盼。青铜器物就是《左传·成公十三年》中“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媒介体现,是古代人们自我文化形式的一种仪式。在西方,古希腊的悲剧起源于对酒神狄奥尼索斯的纪念仪式,人们身穿戏服、头戴橄榄枝花环、手执权杖,装扮成为半羊半人的形态,由吟唱诗人的带领之下,队伍浩浩汤汤地进行戏剧表演,纪念狄奥尼索斯的死而复生,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无比真实,以“我们盛装,奔赴死亡”般的豪迈,诠释着希腊悲剧的命运观与抗争主体的自由及个人意志。文化装饰是外在表象的体现,以意识形态为核心、视觉外象为实体。

2006年中国导入了软权力概念(soft power)1。软权力在中国语境中指的是国家文化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和传播能力,积极由此产生的影响和感召力。2文化的趋同理论表明,各个群体或国家文化之间的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缩小,在这种状况之下,国家需要像包装商品一样包装自己,创造出一眼就能识别的有吸引力的形象,这是国家语境的跨文化传播构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城市文化也应以独特的形象提升自己的文化感召力。在此背景下,珠海也需要文打造自己的以海洋文化为特色的文化盛装。珠海海洋文化的跨文化传播离不开文化的传播者、文化传播内容的构建以及跨文化传播的技术渠道共同作用。

一、海洋文化的传播者

在西方,“文化”一词的拉丁语来源是指培育,最初是培育可见的东西。最开始是隐喻的,形象的,后来才引申出抽象的含义。在东方,中国的儒家文化强调从修、齐、治、平的层面展开,这些层面都涉及到个人的参与,个人通过修行不断地贴近儒家传统中的“君子”。3在媒体融合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运用规格大小不同的屏幕来完成文化的培育与修行。

詹姆斯·W.凯瑞在《作为文化的传播》“仪式”作为文化的隐喻,强调文化的共享和互动,文化就存在于人的行为里。认为不断建构是传播最大的特点,强调日常生活中的交流和传播,强调文化的特殊性和复杂性。4珠海海洋文化跨文化传播内容的构建也存在于各个个人的行为里。随着技术的发展,不同文化圈里的个人如何融入珠海海洋文化跨文化传播内容是作为“仪式”观的跨文化交流研究的重点内容,特别是如何共享和互动。

媒体融合时代的文化传播者与受众由于信息传输的速度之快,使得这两个角色几乎是在屏幕的一端实现了二合一的现象。媒体融合时代文化的传播者和受众由许多独立的自媒体构成,共同发出跨文化传播的声音,形成比传统媒体更为强劲的号召力。媒体融合时代珠海海洋文化跨文化传播者应兼具设计者、信息源、促进者、组织者和管理者、研究者多个角色。媒体融合时代珠海海洋文化跨文化传播者应具备了图像设计技能,无论是微信或是qq等即时通讯媒体还是微博、论坛或是游戏、视频的弹幕,只有设计吸引人的信息才会被关注,这个设计可以从文字内容入手,也可以从图形、动画设计入手。媒体融合时代珠海海洋文化跨文化传播者应具备了促进者、组织者和管理者的功能。美国人类学家吉尔兹在《文化的解释》中提出“人们相信人是一个悬浮在他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中的动物”。媒体融合时代,珠海海洋文化跨文化传播者应从对于海洋文化的见解、经验、态度、价值观、期望等方面来编织海洋文化意义之网,以引导受众正确地重构、记忆和应用这些信息。

二、海洋文化跨文化传播内容构建

萨莫瓦尔(Samovar,L.A.)认为在特定文化中,成员们共享的价值观、信仰、态度和行为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即文化模式。文化模式提供了一个识别和审视的价值观的系统结构,因而有助于跨文化研究。5在媒体融合时代,文化模式内容是文化模式成员们共享的价值观、信仰、态度和行为。媒体融合时代,文化模式成员通过大小不同的屏幕分享着世界,现成并维护文化模式。

媒体融合时代的文化特点呈现出碎片化、互文性、多屏选择材料内容拼贴的特点。形象在文化阐释中的作用体现为形象可以通过媒体的视觉传播,具体运用到互动式的感知体验、意象图式、范畴化和概念化的各个方面。昂格雷尔和施密德(Ungerer&Schmid)(1996:45-49)区分了情景(Situation)、语境(Context)和认知模型(Cognitive Model)。因此,一个认知模型(CM)往往可包含很多情景、语境和概念,一个概念范畴就对应于某认知模型(CM)中的一个成分。在我们理解外界事物时,形象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6对于一个文化的认知,在当今社会背景下,其起点往往有赖于视觉性。当代社会的主导性主要表现为一种被展现的图景性,它最大的特色就是将那些并非视觉性的事物予以“视觉化”(visualizing)。7

珠海拥有得天独厚的海洋生态环境,如沙滩、红树林、候鸟;优美的青山生态;北山山村在城市进程中保留的天人合一的环境人文生态系统;集珍稀植物培育、旅游观光、生态环境保护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多元化植物园的唐家共乐园;珠江口中华白海海豚自然保护区管理基地;仍然保存完整古村独特风貌、中西合璧的会同村;世界超大型综合主题旅游度假区珠海长隆海洋王国;珠海市幸福村居乡村旅游示范村南澳村丰富的市民人文生活等,应将珠海海洋文化概念这一非视觉性的事物予以“视觉化”(visualizing)。在进行跨文化传播时,这些“视觉化”形象选题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使不同文化圈里的人融入珠海海洋文化的内容,作为“仪式”观的文化交流研究的重点内容进行共享和互动。形象在我们理解外界事物时,形象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珠海得天独厚的海洋生态环境的认知模式是基于一组相关海洋生态环境情景和语境,形成在人类大脑中的某一领域中所有相关海洋生态环境的表征,它是形成珠海得天独厚的海洋生态环境文化的范畴和概念的基础。

北山山村在城市进程中保留的天人合一的环境人文生态系统鲜明地体现人们积极保护海洋文化生态系统,在生态系统中的人与物及自然的关系就是一组我们在理解珠海海洋生态环境的认知模式,是一组关于相关海洋生态环境情景和语境,形成在人类大脑中的某一领域中所有相关海洋生态环境的表征,珠海市幸福村居乡村旅游示范村南澳村丰富的市民人文生活的环境人文生态系统大多与先民出海活动有关,是人类走向海洋的印记,是形成珠海得天独厚的海洋生态环境文化的范畴和概念的基础。珠海海洋生态环境的认知模式的特征就是团队的精神、同舟共济的精神、勇敢的精神,这些海洋文化的精华是人们与海洋打交道的过程中逐渐成熟起来的。

集珍稀植物培育、旅游观光、生态环境保护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多元化植物园的唐家共乐园、仍然保存完整古村独特风貌、中西合璧的会同村、珠海市幸福村居乡村旅游示范村南澳村在村落的房屋墙壁、屋檐造型仍能辨认清晰的图像信息中,我们可以看到的形象有船、波浪和在白浪滔天中搏击的人物。在珠海的这些保存完整独特风貌的古村落中,房屋墙壁、屋檐造型显现出来的船的装饰非常地繁密华美,代表着船在先民心中的崇高地位;波涛汹涌的景象出现在房屋墙壁、屋檐造型当中,表现的是海洋给先民们留下的神秘敬畏的心理,但同时更多地展现的是先民的无畏精神,搏击长空、鹏程千里的豪迈壮志,与海洋的关系是一种勇敢、冒险、开拓的关系;置身于海洋与船的背景中的人物,更多地体现的是一种团队精神、一种同舟共济的精神,在巨大的茫茫海洋面前,一种壮志的情怀与气概。珠海海洋文化内容的构建应反映珠海海洋生活方式、海洋生产方式的民俗形式、海洋心理的民俗形式。

三、海洋文化的媒体渠道构建

传播学先驱拉扎斯菲尔德确定提高传播效果的三个“有效条件”概念为“垄断(monopolization)”、渠道(canalization)、补充(supplementation)”,单波、刘欣雅认为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工程和中国传媒“走出去”的十年,朝传播格局破局需要思考三个方面,即“超越垄断”、“渠道重生”和“有效补充”8。

1.弘扬海洋文化意识,实现媒介渠道“超越垄断”

在现阶段,通过借鉴海外经验,在借鉴和创新的实践中掌握国外先进的技术模式和制作经验,进而自主创新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文化传播辅助的媒体信息。在今天,中国的传媒技术与国外的传媒技术水平相当,但是在媒体融合时代的珠海海洋文化需能形成自己的特色与风格。传媒技术的引进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模式引入,就如烹饪菜肴,技术、炊具相同的情况下,选材与过程显得尤为重要。本土化与自主创新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珠海海洋文化选题的主要内容包括:珠海得天独厚的海洋生态环境:沙滩、红树林、候鸟;优美的青山生态;北山山村在城市进程中保留的天人合一的环境人文生态系统;集珍稀植物培育、旅游观光、生态环境保护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多元化植物园的唐家共乐园;珠江口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管理基地;仍然保存完整古村独特风貌、中西合璧的会同村;世界超大型综合主题旅游度假区珠海长隆海洋王国;珠海市幸福村居乡村旅游示范村南澳村丰富的市民人文生活等。通过现代媒体技术,将这些选材内容形成一个个具有故事性、资料性和独立叙事风格的短记录片,是一种以实践的方式来实现在媒体融合时代的珠海海洋文化能形成自己的特色与风格,是一种选准题材,把技术内容本土化,最终实现把技术内容自主创新地进行本地文化展现的做法。

2.媒介渠道多元化格局,实现“渠道重生”与“有效补充”

媒体融合时代海洋文化跨文化传播一定要从节目的脚本制定、方案策划、编排录制、后期制作等方面统筹规划,精益求精。媒体融合时代文化媒体内容在技术手段要求运用成熟的视听蒙太奇,充分的视听语言诸元素运用,技术精湛的后期制作来共同完成。

在对珠海海洋生态环境的展现时,当下流行的增强现实技术(Augmented Reality,简称 AR)与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简称VR)也应该是珠海海洋文化的视觉传播的未来的一种展现方式。

如果能实现增强现实技术(Augmented Reality,简称AR)与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简称VR)是最新技术与成果为珠海海洋文化的视觉传播提供丰富资源和有力的技术支持的体现。珠海海洋生态文化的增强现实技术应用就是要把虚拟海洋世界套进现实海洋环境实现互动,它具有三个突出的特点:第一是实时的交互性。以这样的方式来介绍北山山村的南狮醒狮活动、珠江口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的海豚保护工作,能增加观者与文化信息之间的交互,提升对海洋文化的兴趣及理解;第二是能在三维尺度空间中增添定位虚拟物体。例如在石溪摩崖石刻群、连湾山摩崖石刻、会同村近代建筑群增加珠海渔女雕塑的形象、宝镜湾岩画虚拟物体;第三是能将真实世界和虚拟的信息集成。可以想象,如果能在世界超大型综合主题旅游度假区珠海长隆海洋王国、珠海市幸福村居乡村旅游示范村南澳村实体环境中增加对沙滩、红树林、候鸟、优美的青山生态的背景知识,观者就可以在真实与虚拟的环境当中去感受并获得珠海海洋生态环境的系统知识。

如果将拟态的三维仿真环境的虚拟现实技术引进珠海海洋文化的视觉传播,可以实现与唐家古村落的留洋海外、学成归来的唐国安、唐绍仪先生进行对话的可能,相信我们会对唐家古村落、会同村近代建筑群中的中西文化融合更感兴趣,对海洋文化给与我们的影响的思考更深刻。

四、结语

媒体融合时代海洋文化跨文化传播是一个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海洋文化跨文化传播离不开传播者以经验、价值观、期望和预测的互动分享,与受众共同重构、记忆和应用信息。融媒体时代跨文化传播呈现出展现的图景性,海洋文化的传播内容构建可以依靠认知模型包含的情景、语境和概念。“视觉化”形象选题起到关键的作用,可使不同文化圈里的人自觉地融入文化传播的内容。媒体融合时代海洋文化跨文化传播的传播效果创建渠道应该遵循模式化引进、本土化改造与自主创新;多元化格局;打造艺术精品的渠道与发展规律。

注释:

1.单波、刘欣雅:《国家形象与跨文化传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第10页;

2.单波、刘欣雅:《国家形象与跨文化传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第10页;

3.陆扬:《文化研究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第4页。

4.胡翼青、吴越:《凯瑞的“仪式观”:美国文化研究本土化的困局》,《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年第6期。

5.萨莫瓦尔:《跨文化传播》,董晓波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第98页。

6.王寅:《认知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6,第203页。

7.张舒予:《视觉文化概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第7页。

8.单波、刘欣雅:《国家形象与跨文化传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第85页。

猜你喜欢

珠海跨文化海洋
珠海开放大学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这条鱼今日在珠海掀起热浪!7.7亿诠释珠海水产业发展新态势
珠海之旅
海洋的路
风口浪尖上的珠海银隆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