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庸与中道的伦理学审视

2018-07-12高诗兰贵州大学550025

大众文艺 2018年16期
关键词:中道道观亚里士多德

高诗兰 (贵州大学 550025)

本文试图研究的是,古代的先哲们在他们各自所处的时代不同的情况下,为何还能提出如此相似的观点?孔子的中庸与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有哪些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我们要通过什么途径才能达到中庸之道和中道观的境界?中庸和中道思想背后所隐藏的深义对今天的我们道德伦理建设有什么启示?

一、孔子中庸之道与亚里士多德中道观的提出

中庸思想和中道思想是孔子和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在东西方伦理思想上的影响是深远的。孔子是最先提出并倡导了中庸思想,亚里士多德则在希腊文化中也强调了中道思想,可以说他是古希腊伦理学的奠基者,不仅对传统的中道思想进行了理论上的系统分析和整理,同时还在此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一)中庸产生的历史背景

孔子生活在社会处于极其动乱的时期,旧的体制及文化观念系统正在解体,适应时代的新思想正在萌芽,对于一个尊奉礼仪的孔子来说,严格地遵守礼制,以礼治国,以礼维持稳定的社会。孔子深谙世道,要想让人们自觉的去遵守礼制,那么这些礼制首先是要符合当时人们的要求和具有一定的社会功用,其次还是得要靠人们的自身努力,最后还要靠一种易于人们接受的思想将其合理化。正式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孔子他把伦理范畴的“仁”和政治范畴的“礼”密切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这便产生了“中庸”。

(二)中道产生的历史背景

亚里士多德与孔子差不多处于同一个时期,这一时期同样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时期。当时的政治、军事也已由盛极而转向衰落,马其顿王国异军突起,并最终取而代之。面对着内忧外患以及各种新旧矛盾交织在一起社会现状,人们急需要一种新的思想来调和和修补现在文化上的不足,从而求得内心一种新的平衡,稳定生产,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以此来保持一种社会的平衡。为此,中道为善的思想就产生了。

因此,在特定历史文化环境中产生中庸或中道思想,都是人类共同选择的结果,并且对世界文化的发展是有着深远的影响的。

二、孔子中庸之道与亚里士多德中道观的内容比较

东西方哲学由于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为此形成很大的差异性,但是在这巨大的差异性之下还是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和交汇点。其中孔子的中庸思想和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就是很好的说明。在孔子和亚里士多德那里,“中庸”与“中道”思想观的核心就是强调“适度”即“过度与不及”的中间状态。也就是说我们的言行既无过,也无不及,力求达到恰到好处。

(一)中庸之道和中道观的相同点

1.恰到好处,不走极端

孔子的中庸思想不仅是重要的道德准则,同时还是一种道德境界。在具体的仁德实践中,人们要依据中庸这种道德准则去行事,把握好分寸与尺度,隐恶扬善,既能收到恰到好处的善的结果,又能求得一种最高善的品德。

亚里士多德的中道观主要集中在《尼各马可伦理学》这部巨著中。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是符合理性的标准,严格按照理性的原则去做事情,不能感情用事。而合乎理性的要求就是合乎中道,故具有美德的中道行为就是合乎理性的行为。“过度与不及是过恶的特征,适度是德性的特征”。德性作为中道,即为适中,中道是德性的特征,也是最高的善。

2.执中和时中原则

孔子认为“执中”和“时中”是达到中庸的方式。所谓的“执中”指“叩其两端而竭之”。所谓的“时中”指人们根据不同的人事以及具体场合的变化,尽量在这些庞杂的事情中做到中庸之道的道德标准。因此,中庸思想的核心在于审时度势,在事物的变化中求得中道的一种恰到好处的智慧。

“时中”的界定,亚里士多德和孔子是差不多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德性就是中道,是对中间的命中”。但是关于执中,亚里士多德是这样解释的。首先他把中道分为绝对中道和相对中道。所谓的“绝对中道”指的是事物中与两极端距离相等的中道,而“相对中道”是指“不太多,也不太少”,“是因人而异的适度要求或状态”。人们在实施道德行为的时候尽量的向中道靠拢,避免过与不及两个极端,最终达到善的目的。

(二)中庸之道和中道观的不同点

1.范畴:人性与德性

中国伦理思想一直以来都是以研究人为核心的。对于孔子来讲,“中庸”是关于人的道德准则的重要哲学范畴。他认为中庸是一种天赋之道,人在具体的实践中是需要遵循这种准则的,而且这种至德是源于人的天赋本性,人们只要不断加强自我修养,就会逐步意识到自身的这种天赋的德性。这里不仅强调了中庸是一种人性,也是一种天性。人们时刻要把自己的言行举止控制在道德范围内,使之达到恰到好处,从而实现中庸之道。

亚里士多德的中道观中,人性的内容较少,更多的是一种“学习的德性”论,并不是一种天赋观念,而是后天的一种习得。正如其他技术一样,我们要先进行德性德实践,才能获得相关的德性。亚里士多德本人也说:“求知是人的本性”,“德性就必定是一种志在求知中的中道”,因此,他特别强调对中道这种作为德性的知识的寻求。

2.目标:中和与公正

孔子提倡“无过无不及”,追求一种适中状态“中和”。《中庸》以人性论的角度指出“中和”应该是人性本能和至善的完美表现。因此,孔子的中庸思想要求人们要把握好事物的度,过和不及都不是我们所追求的。而亚里士多德认为“公正”是中道之根本,是真正关系他人的善,也是德性之首。德性就是中道,实际上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就是德性伦理学。

3.前提:服从意识和自由意志

人们对中庸的选择必须符合礼的要求和封建社会的道德判断。孔子说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里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一种道德上的义务感、责任感,不是为了个人的幸福而践行中庸,更多的是为了国家和社会的道德性。

整个希腊文化中,他们更倡导的是一种逻各斯,实际上就是对自己的遵从,体现其个人意志自由的观念和权利意识。亚里士多德认为,“选择是德性所固有的最大特点,它显然是自愿的。”道德选择原本就是人的一种高度自主的活动,正是因为人是有意志自由的,所以在对外界施以自己的行为时,是一种主动作用的结果,而不是消极的接受过程。

三、中庸与中道的实现途径

(一)孔子中庸之道的实现方式

孔子认为要做到“至诚”、“慎独自修”、“礼教”这三个方面才可以最终达到中庸的境界。《中庸》里面认为“诚”是上天赋予的道理,在具体的仁德实践中就是要求人们以“诚”为准则行事,准确把握了“诚”就可以达到中庸的境界。我们如何做到始终坚持中庸之道,由此孔子具体提出“君子慎独”和“博学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内外兼修的方法,让自己的言行举始终以中庸思想为准则,达到最高德性境界。除此之外,人们还需要用礼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因为礼乐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有助于陶冶人的情操和行成良好的品德,也是达到中庸境界的一个重要途径。只有那些真正懂得中庸之道的人才能更好的去施行礼教,惠于人民。

(二)亚里士多德中道观的具体方法

“适当”是实现亚里士多德中道观的根本方法。首先,我们在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的时候,学会如何去选择,要准确命中中间是不容易的,这时就要退而求其次,在两恶中取其轻者,寻找到自己最适当的。其次,我们要弄清楚自身性格的优缺点。最后,“那些我们越是出于自身本性爱好的事物,就越显得与适度的品质相反。”正如亚里士多德所提倡那样,我们要恰如其当地把握中道的规则就需要多实践,认为实践是我们获得知识的最好方法,同时只有经过实践的训练,我们才能掌握好中道的分寸,形成习惯,自然而然的受到恰好的结果。

总之,掌握了适当的规则之后,还得要因时、因地、因事、因人等具体情况选择具体可以实施的方法,从而达到中道之境。

四、中庸之道与中道观的现实意义

中庸和中道思想是在那个特定时代所产生的,为那个剧烈动乱的年代提供了一种寻求稳定形态提供了一种方式和途径,同时二者也是东西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自身的价值和现实意义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甚至是将来,仍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总之,我们要对中庸或者中道进行批判的继承和发扬,去除糟泊,吸收合理的。用其合理的部分来为我们今天的个人美德、家庭美德、社会美德服务,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

猜你喜欢

中道道观亚里士多德
臣道与人道:先秦儒家师道观的二重性
秦楚一柱,绝顶道观
禅活
静淡
观茶
人生棒喝
性别权力视角下的越剧《道观情缘》研究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道观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