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羌族羊皮鼓舞教学特点分析

2018-07-12西藏大学850000

大众文艺 2018年5期
关键词:羊皮羌族舞蹈

余 姗 邓 明 (西藏大学 850000)

羌族羊皮鼓舞是羌族舞蹈中的祭祀性歌舞,反映了羌族人民意识形态领域的需求,民族特色鲜明,是羌族历史和羌族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笔者以集中聚居在四川省阿坝羌族自治州汶川县阿尔村巴夺寨的羌族羊皮鼓舞为例,依据采风实践成果与自身教学经验总结进行羌族羊皮鼓舞教学特点分析。

一、羌族羊皮鼓舞的历史文化

羌族是一个少数民族,现目前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州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松潘、黑水等县以及绵阳市的北川羌族自治县等。大多数居住在高山和半山地带,少数分布在公路沿线各乡镇,与汉族、藏族、回族等杂居。

(一)羌族羊皮鼓舞的发展历史

羌族远古时期分布在我国西北部河湟上游、岷江上游的北方广大地区,是氐羌部族的后裔。羌族人民能歌善舞,其中羌族羊皮鼓舞羌语称“莫恩纳莎”或“布滋拉”,是羌族舞蹈中的祭祀性歌舞。后来慢慢演变成民间舞蹈。

(二)羌族羊皮鼓舞的文化

羊皮鼓舞一般在农历的二月的还愿,四月的祭山会,十月初一的羌历新年和平时的请神、送神等宗教仪式活动中表演,分为独舞、双人舞、集体舞,表演时巫师头戴金丝猴头帽,左肩抗神棍,右手执铜铃,同时口里念经文。表演开始时舞步动作单一、迟缓。在“神灵附体”后,节奏开始加快,动作幅度力度开始加强。

二、羌族羊皮鼓舞的体态动律特点

羌族主要居住在四川阿坝州藏族羌族自治州,当地多以山区为主,山谷高窄,交通险阻,当时很多竹索桥、“悬筒渡索”的溜索和木架的挑桥。

(一)羌族羊皮鼓舞体态形成原因

舞蹈来源于人类的生产生活中,羌族居住在山区。生活中,人们在狭窄的山道上相遇时都要侧身由腿先走,以此来在狭窄的山道上彼此让道,将这一动作引用到舞蹈中,舞蹈动作也因此形成了羌族独具特色的风格。

(二)羌族羊皮鼓舞动律特点

“羊皮鼓舞”舞姿灵巧、敏捷、粗犷,多为反时针方向围圈而跳。领舞者又称“释比”(羌族巫师)头戴金丝猴头帽,左肩抗神棍,右手执铜铃。领舞者的表演装扮与历史故事中的描述是一脉相承的,其他表演者左手执羊皮鼓,右手执鼓槌。鼓舞表演者通过身体左右转动来摆动羊皮鼓,动作时伴以膝盖的上下颤动。

三、羌族羊皮鼓舞教学的阶段特点

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主要是通过言传身授的方式传授知识,有其自身的阶段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了解羌族羊皮鼓舞的发展历程,其次再进行典型动作的教学,最后进行整体风格的把握。

(一)第一阶段,基础知识铺垫——遵从传统的原则

首先要让学生了解羌族羊皮鼓舞的一个发展历程,羌族羊皮鼓舞是祭祀性的舞蹈,舞蹈要求由释比演出,所有参演者都是男性。将羌族羊皮鼓舞引入现在舞蹈教学中要注意将其中的舞蹈动作以先分解再结合的形式来教授。在遵从传统习俗的基础之上教师应坚持适度原则,创作、教学才能有新突破。

(二)第二阶段,强化身体记忆——典型动作分解

在动作教学中,可以先将手部的敲鼓和脚部的动作分开训练,再将二者融合在一起,方便学生扎实掌握动作细节。下面是笔者从羌族羊皮鼓舞中总结提取出的典型动作分解:

1.横措步击鼓

横措步击鼓动作节奏时长为两个八拍,双脚是单脚起跳单脚落,膝盖微弯,上半身前倾25°。羌族舞蹈表演时主要队形以圆圈为主,与其它民族民间舞蹈具有共同点。舞蹈运动方向有顺时针和逆时针,但以向左逆时针为多,笔者在此以向右顺时针为例。

基本体态是双脚自然位站立,上半身前倾25°,左手持鼓,右手持鼓槌。准备拍的最后一拍时双腿起跳(小幅度跳跃)第一拍右脚向左起跳,在接近左脚时左脚向旁边打开,第二拍正双脚原地不动,膝盖颤膝,动作是两拍一动,手部敲鼓是一拍一次,第一拍在上第二拍在下,鼓的上下浮动距离在30厘米左右(垂直距离)。

2.二位跪蹲左右击鼓

双脚打开二位蹲,右腿向后撤步膝盖跪在地上,身体前倾,一拍一动敲鼓。鼓是先敲左边后敲右边,第一次敲击重,第二次敲击较轻。羊皮鼓在舞蹈动作中有上下浮动,较横措步敲鼓的动作上下浮动相比,有其动作幅度的三分之一。

3.原地左右击鼓

双脚打开,二位半蹲身体前倾25°,在身体的左(肩膀旁边)右(胯旁边)侧击鼓,每边击鼓一次节奏时长两拍然后换边。左边击鼓的位置是腿不动,身体微前倾的同时左手举鼓到左肩的位置,身体伴随着轻微的横拧。右边击鼓是和左边成一个斜线,在身体右下方击鼓。

4.山羊蹦跳步

第一拍右脚踩地,左腿向左弯膝盖起腿25°,第二拍保持这个动作右腿单腿起跳,第三拍左脚踩在地上转移重心,第四拍右腿起腿25°弯膝盖并单腿起跳。第五拍向左转身踩右脚第六拍左腿单腿起跳,第七拍左脚踩地双腿中间重心,并双腿起跳,第八拍原地敲鼓。手部的敲鼓动作都是一拍一敲,重拍往下。

(三)第三阶段,民族根的保留——风格性把握

动作的风格性把握是学习羊皮鼓舞时最难掌握的地方,教学之前历史知识部分的教授,可以给学生观看自己收集到的一些羌族早期与现在的巫师释比在表演羌族羊皮鼓舞时的视频。

民族舞蹈依赖并反应于民族风俗习惯和民族心理等各方面的因素,民族舞蹈在舞蹈教学中除开动作的风格特点以外最主要的就是舞蹈中民族“根”的保留。民族“根”的保留笔者非常认同乡土教材最早的实践者朱永新的观点“文化是留住乡愁的根,教育是激发留住乡情的本。

以羌族羊皮鼓舞为例,对于民族舞蹈“根”的把握就是:在进入教学时教师必须先对羊皮鼓舞的整个风格进行了解,然后自我练习把握动作风格,再把两者结合在一起由内而外的表演出来。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形成一个从思想学习到动作学习再到思想与动作相结合的学习过程,这样的学习过程使得学生对于羌族舞蹈的再次演绎带有民族烙印,民族记忆,羌族舞蹈的“根”才能得到普遍的、较全面的传承。

四、结语

现今舞蹈界对于非遗的高关注度和羌族舞蹈“热”的社会环境,为羌族舞蹈的传承提供了一个大的环境。现今刚举行的“走进云朵上的尔玛”系列活动,以陶平羌寨为主要研究和活动中心,对羌族舞蹈的普及提供了更为完备的硬件软件条件。

羌族舞蹈是四川省独具特色的舞蹈之一,目前,四川省西南民族大学、四川大学、四川音乐学院等舞蹈专业都开设了羌族舞蹈的教学课,专业教学使得羌族舞蹈在一定范围内得到了推广,在课堂教学这一块,以西南民族大学舞蹈系的梅永刚教授为例,他是一名杰出的舞蹈人才,其亲身多次到阿坝羌族自治州采风学习,并结合舞蹈教学需求编写了羌族舞蹈教材。

但就羌族羊皮鼓舞这一部分相对来说还比较单一,没有系统的形成教材。羌族羊皮鼓舞虽然作为祭祀舞蹈但是主要承担传承羌族文化、民风、民俗的重要任务。通过羊皮鼓舞在教学中的运用,无形中主要依靠舞蹈传承民族文化的羌族舞蹈得到了传承,使得其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更大的范围内传播。

羌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作为祭祀性歌舞的羌族羊皮鼓舞传承文化功能是显著的,羌族羊皮鼓舞的教授与学习也就是对羌族文化的传承,这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方式也是现今舞蹈教育工作者肩上承担的艰巨任务。

参考文献:

[1]罗雄岩.羌族舞蹈文化传承与发展规律的特点[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3).

[2]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文化局集成编写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阿坝自治州资料卷[M]1987转引自白渝,《论羌族舞蹈在基础教育中的传承与发扬》.

猜你喜欢

羊皮羌族舞蹈
羌族艺术的特征与当代价值
羌族艺术的特征与当代价值:李锦
会飞的羊皮筏(外一章)
巧断羊皮案
学舞蹈的男孩子
舞蹈课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披着羊皮的狼
羊皮换相
羌族人物线描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