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类卓越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以郑州轻工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为例
2018-07-12王建浩郑州轻工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450000
王建浩 (郑州轻工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450000)
郑州轻工业学院建于1977年,1979年开始招生。为适应国家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对设计人才的需求,在建校初期,学校就开始酝酿设计人才的培养工作并着手组建师资队伍。1985年工业造型设计和服装设计专业开始招生,从此拉开了艺术设计类办学的序幕。经过3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目前有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动画、数字媒体艺术、绘画、工艺美术(陶瓷)、雕塑等9个本科专业,其中产品设计(工业设计)专业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艺术设计专业(原)和动画专业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一、培养艺术设计类拔尖创新人才的背景
我院艺术设计类专业经过3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其中不少的杰出校友已经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领军人才。我院的艺术设计类专业成为河南高校中的领头羊,同时也是我校的名牌专业。然而,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的扩招和兄弟院校的迅猛发展,我院的艺术设计类专业面临着比较严峻的挑战,学生的培养质量有所下滑,特别是优秀的拔尖人才不足,难以发挥拔尖创新人才的领军作用,制约着我院人才的培养。
党和国家从十六大报告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一2020年)》,对教育的要求一直都是“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显然创新人才是分层次地呈现“金字塔”结构的,而处于塔的顶尖部分的是“拔尖创新人才”。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的缺乏,长期困扰和影响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制约和影响我国社会快速发展进步的瓶颈。1
通过对社会上涌现的杰出拔尖创新人才的分析,发现多数人的身上具有以下的特点:勤奋、探索、挑战和独立,这是拔尖创新人才所具备的主要人格特征。首先,“天才出于勤奋”,即使有卓越的才能,过人的智慧,也必须以丰富知识为基础。要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就必须加倍的勤奋、刻苦,不畏艰辛。其次,拔尖创新人才要不断地探索未知的东西,具备敢于质疑、敢于冒险、勇于创新、勇于承担责任的心理品质。第三,拔尖创新人才应培养敢于挑战自我、迎难而上的勇气。最后,拔尖创新人才应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较强的自信心,不从众、不迷信权威。2这是杰出拔尖创新人才成长和培养的一般规律,我们要遵循此规律。
二、我院培养艺术设计类拔尖创新人才的措施和方法
我院已经启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但改革的力度还不大,不能达到国家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因此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培养一个卓越、拔尖的艺术设计类学生,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仅需要教育理念的更新,更需要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更改,也不仅仅是学校本身就够了,还需要引进校外优秀教学资源,与市场、企业结合,携手合作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我院的艺术设计类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不是针对少数人、个别学生的特殊教育,而要坚持教育公平的原则,坚持重点培养、普遍提高的理念,让更多的学生受益受惠,我院的做法应包括以下8个方面:
1、更新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的设计理念
设计的理念是设计的灵魂,不同的设计理念会导致不同的设计效果。“创新是设计最持久的生命力,是设计能获得人们认同、实现商业价值的根本力量;各种设计创新中,无论是功能还是形式上的拓展与突破,都有可能成为明日的经典。”任何产品都是有生命周期的,设计师必须要考虑到材料循环再利用的问题,使产品更有利于生态环保,所以好的设计师最重要的素质是要具有人文关怀。……绿色设计也便成为人们越来越提倡的生活理念。3
当今比较普遍的设计理念诸如人本主义理念、绿色环保的设计理念等。若一款设计非常漂亮、非常华丽,但不环保,不能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那么这款设计也是失败的,因为它不符合当今绿色环保的设计理念。再如环境设计,必须要和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和谐。而现在的学生盲目地崇拜西方的文化,多不注重地域文化的学习,为此我院专门开设了《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设计》这门课程。比如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它汲取了苏州的地域文化元素,因此在苏州非常漂亮和谐。但是若把这个博物馆放在郑州就显得不伦不类。因此,那种不顾周围环境,只求自身之美张扬自我个性的建筑设计,就会成为不伦不类的“怪物”。
2、打实艺术类学生的人文学科的素养
知识结构是衡量人才质量的重要尺度和发挥人才创造作用的基础。知识结构的建构是多维度、多层次的,单纯的知识数量并不足以表明一个人真正的知识水平,要成为拔尖创新人才不仅要具有相当数量的知识,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没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就不能发挥其创造的功能。合理的知识结构即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及大容量的新知识储备。美国曾对位科学家的论文、成果、晋级等方面作了年的调查,结果发现,有成就的科学家很少是仅仅精通一门专业的“专才”,而是靠博才取胜。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合理的知识结构对拔尖创新人才自身成长发展是十分重要的。4
艺术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为人类社会服务,因此要求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要有宽广的人文学科的素养。而一些学生不爱文化课的学习,认为只要把艺术学好就行了,文化课的学习是无关紧要的,这是短视的,因为大家都知道艺术拼到最后拼的是文化,而不是技艺,因此人文素养的厚度决定了艺术的高度。我院开设了人文学科素养知识平台,规定学生选修的课程必须达到一定学分。
3、建立因材施教的工作室培养模式
艺术人才是最不适合大规模的批量生产,因为艺术最可贵的是个性,没有个性就没有艺术。每个学生的天赋和个性都不一样,怎样扬长避短,发掘学生的艺术潜质形成自己的艺术个性,这是艺术教育的本质。然而,这和现在的大学扩招,大众化、普及化的教育形成了矛盾。我们必须在现有的教育基础上,努力做到个性化教育和因材施教,我们尝试以工作室为突破口。
我院工作室制度始于2004年,目前已成立教授、博士工作室22个。师生通过双向选择进入工作室,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国内外设计竞赛和校企合作工程项目,工作室的负责人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安排工作并随时指导,对学生因材施教,对表现优秀的、拔尖的学生重点培养,争取把他们培养成足以代表我院艺术教学水平的优秀毕业生。任建军教授工作室的余洪海设计作品《balance》,在2012年的IF国际设计大赛中获得全球第4名的好成绩,成为中国学生在该项大赛中取得的最好成绩。
4、实行校企联合培养的“双导师”模式
设计类人才需要较强的实践能力,优秀拔尖的设计类人才需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高校的老师虽然在理论水平、知识的系统性和教学方法上有优势,但毕竟远离设计的一线,实践的机会不多,因此需要聘请企业优秀的设计师,以他们一线的设计经验和与社会无缝对接的实践来补充学校教学资源之不足。因此,我院的一部分课程由外聘企业导师授课。同时,毕业生的毕业设计和专业实习,也有企业导师的参与。
同时,我院还主动把专业教师送到企业挂职锻炼,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我院现有20余名双师型教师,他们有相关行业的实践能力。但这远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近年来,我院王永刚、崔晓飞等又外出学习,王永刚到杭州一家知名的服装企业挂职锻炼。
5、建立能相互交流学习的学术沙龙和民艺美育坊
学习需要交流碰撞,只有交流碰撞的火花才能引发灵感。学术沙龙就为学生提供了这样的机会,组织学生以teamwork的形式进行授课,几个人一组,根据自己小组感兴趣的话题展开讨论。在畅所欲言的氛围和激烈的讨论之中,激发出学生各种有趣的想法,并让大家把自己的想法快速表达出来,让大家一起参与讨论评价。
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入Workshop开放式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将公司的设计及工程项目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在实战中运用所学的理论与技能,激发学生的头脑风暴,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团队意识。近5年来,学院共举办Workshop系列活动20余场。
艺术设计学院的“民艺美育坊”项目依托学校“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和“民俗艺术馆”等平台,借助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项目的影响作用,以传统民间艺术美育教育为主要内容,弘扬祖国优秀文化,增强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和人文修养。目前已举办10余期,内容主要涉及民间剪纸、传统木版年画、传统女红刺绣艺术、传统面点蒸花馍、传统陶瓷制作等。
6、设置能开阔学生眼界的系列专家学术讲座
学术讲座是学术交流、开阔学生视野的重要途径。我院先后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莫妮卡·德玛黛、白金男等来我院讲学。日本工业设计界著名专家、原日本静冈文化艺术大学教授佐野邦雄先生,连续12年坚持来我校讲学;日本国立千叶大学釜池光夫教授、英国竞争创意设计中心主任西蒙·博尔顿教授多次应邀来校主持开展设计工作坊活动。
优秀的校友对在校的学子无疑具有榜样的力量,他们现身说法更具有感染的力量,我们要利用好校友这方面的资源。校友讲坛自2008年开坛以来,截止目前已举办29期,累计邀请包括海南金厦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姜代云董事长、深圳市刘永清设计有限公司刘永清等优秀校友近40人,涉及学院所有专业领域。
7、布置常年系列师生画展及邀请校外名家展
艺术还有重要的一种学习方法——熏染,让学生处在一种艺术氛围中,不自觉地受到艺术的熏陶,无形中提升了艺术素养。学院本着拓展学生艺术视野、提升专业素养的目的,积极拓展有限的校内空间,建成两个约550平米空间的艺术展厅,积极组织校内校外高质量的艺术展览活动,制定学期展览计划,完善各项展览制度,形成了良好的参展、观展氛围,学生也把展厅作为学习的另一重要阵地。自2015年起,已完成展览60余场次,其中不乏白金男设计作品展、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JESSE作品展等高质量的设计美术展。
艺术设计学院的展厅画展常年不断,形式各样,提前一年做好了展出规划。其中以师生展览为主体,如写生课作业展、期中作业展、毕业设计展、教师个人展等。展览一方面为师生提供了观摩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客观上也督促了学生的学习。
8、鼓励并指导学生积极参与专业技术竞赛
我院鼓励并指导学生积极参与专业技术竞赛,在各类国际、国内设计大赛中教师设计作品以及辅导学生作品也均有斩获, 包括“红点奖”“IF概念设计奖”“博朗国际工业设计大赛”“全国大广赛”“ 艾景奖”等。我校艺术设计学院工业设计系崔晓飞老师主创设计作品荣获2015-2016年度全球最高设计荣誉A'Furniture,DecorativeItemsandHomewareDesignAward职业设计师组重量级至尊金奖,经确认为此设计类别中国大陆地区唯一金奖获得者。而此作品的辅助设计师,是我校工业设计系10级毕业生马亚菲,现为挪威奥斯陆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研究生。
我院培养艺术设计类拔尖创新人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我院虽然在设计类拔尖创新人才做了各种各样的探索和尝试,但总体来说改革的力度还不够,改革的成效与预想的效果还有一定的差距,今后还要尝试更多改革的措施,加大改革的力度。
就目前改革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有二:一是人才培养改革缺乏相应的配套资金。比如在邀请知名专家来主持学术沙龙和workshop时,校方提供的讲课费用实在太低,以这样的讲课费,根本无法请到知名专家。今后应当提高专家的讲课费,以便能邀请到优质的教学资源。二是艺术拔尖人才的培养教学方式、方法和时间需要一定的灵活性,而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却按照理工科的管理模式制定出来的,缺乏一定的弹性和灵活度,因而我院的教学过程有时会和学校的管理制度产生一些矛盾,需要制定出适合艺术类教学的管理制度。
我院在设计类拔尖创新人才上个性化教育和因材施教和不够,我院一年招收的学生每年500人左右,在这么多人的基础上,在大三时通过选拔,是否可以建立一个实验班,30人左右,利用我院最好的师资资源,重点培养这些尖子生,进一步加大卓越拔尖人才培养和改革的力度。
注释:
1.薛永武.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与培养模式研究[J].山东高等教育,2014(9):57.
2.杨淞月.高校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及培养策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31.
3.冯慧娟.设计是一种生活方式[N].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16-9-15: 4.
4.杨淞月.高校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及培养策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