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电影《烈日灼人》
2018-07-12辽宁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116000
王 瑞 (辽宁师范大学 戏剧与影视学 116000)
历史长河里,从来不乏在残酷的政治斗争里牺牲的人,即便是影片中为国家奉献一生的大英雄科托夫也难逃于此。影片大段篇幅梦幻安逸,结局却悲凉压抑,前后鲜明对比,人生荒诞恍若大梦一场,带给我们无限反思感慨。本该象征温暖光明的红日也会灼伤刺痛人们。恰似每一场政治运动宣称一切造福人民,却总有无端牺牲的人。
一、色彩符号与物象象征符号
(一)色彩基调与红白色块
影片的整体色彩基调主要有温暖明亮和晦暗清冷两种基调。在描述科托夫一家温馨有爱的生活时,影片主体色块是温暖的黄色,洋溢的幸福的感觉,纯洁美丽的马路莎,天真可爱的娜迪雅,金色的麦田,一派温馨美好的景象。而在科托夫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带走之后,影片的画面色彩开始变成了清冷的灰蓝色,这同片头的色调是相对应的,也为之后的叙事埋下了伏笔。
影片中两种主要的颜色为红色与白色。红色色块第一次出现于片头的红星,寓意为至高无上的权利和政权象征,第二次出现在米迪亚身旁的红色台灯及台灯的红色阴影,烘托出米迪亚焦虑的心情,之后的红色色块分别出现于斯大林的画像,红旗,红领巾,象征着权利。这些色块符号都带有象征意味,笔者认为大范围的红色色块代表着权利之下带给人的压抑,焦灼,痛苦之感。红色色块代表政权,鲜血,昭示着政权斗争背后满是鲜血淋漓的代价。红色代表红日,太阳,鲜艳的炽热的浓烈的,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刺痛之感。
影片大篇幅的白色色块运用在人物的衣服上,从小娜迪雅一出场就是在雪白环境下,一身白裙,扎白色发带,伴着音乐轻轻哼唱,象征着纯洁善良。而在科托夫一家生活的描写中,人们无论是用餐还是出游都着白色宽松长裙,给人恬静安逸之感。影片大段的运用白色色块,营造一派静谧祥和的气氛,仿佛隔绝于世俗之外在这一方净土安静漂流。
红白色块对比鲜明,而红色无疑带有一种入侵之感,影片的色块布局预示着平静的生活被外界入侵打破,伴随着浓烈的伤痛,伴随着鲜血淋漓。
(二)魔幻的太阳象征符号
影片中多次出现带有魔幻意味的太阳,不停的变幻游走。第一次太阳的出现在米迪亚的到来,预示着烈日出现,原有的祥和环境被打破。此后太阳多次变幻游移,预示着烈日无处不再的对现有环境的再次入侵,打破原环境。而最重要的一次太阳变幻在米迪亚讲述故事之后,太阳掉落在树林里,激烈燃烧,矛盾被彻底激化,米迪亚终于行动,彻底打破原环境。太阳象征着烈日,象征着政治运动,彻底掉落燃烧,预示着影片高潮的到来,火终于烧到了这里,即使躲在世外桃源里,即使是上校,大英雄,也难逃厄运,烘托了政治斗争的惨烈。
而太阳最后一次的出现在影片的结尾,一切尘埃落定,太阳缓缓上升,与开篇的红星混为一体。魔幻的太阳即为红星,红星代表当时的政权。在这场政治斗争中,烈日的出现,无端遭受苦难的人们,皆为政治斗争所伤。本该温暖人心的太阳化作烈日,所到之处,美好被燃烧成灰烬,寓意着这场大清洗运动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二、人物形象分析
(一)米迪亚:双重人格的反叛者
米迪亚在影片中是一位具有双重身份的人物,既是一位音乐家,又是一个间谍,所以影片中的米迪亚也具备了双重人格,这也使得整个影片中他都是一种纠结的,痛苦的,焦虑的状态。作为一位音乐家,他向往过去的美好生活,深爱着马路莎,渴望回到过去,是一个心存美好的,热爱音乐的人。对待娜迪亚也是倍加关爱,愿意陪伴她玩耍,带给她欢乐,满足她想开车的愿望。
而作为间谍,他是一个反叛者的角色,为了自己的私欲,背叛自己的国家,打破了科托夫一家幸福的生活,编造一个又一个的谎言。
米迪亚在这两种角色之间游走,时而善良,时而自私,所以他无比纠结与焦虑。因此影片的开篇他是焦虑的,影片的结尾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科托夫之后,他也陷入了无限的迷茫之中。他一直处于一个焦虑抑郁的双重人格状态,这也是他自身的性格所导致的。从影片中可以看出他之前的生活状态是优越的轻松的,处于一种特有的中产阶级状态。而他所处的阶级特质,他性格上存在着懦弱,胆小,贪图安逸的特质。
(二)科托夫:英勇的守卫者
科托夫一出场就是以守卫者的身份而出场,守卫了麦田免遭坦克的破坏。在影片全片中他也是这样的存在,作为士兵,是国家的忠诚护卫,是人民的大英雄。作为父亲和丈夫,守护着深爱的妻子和小女儿。对于入侵者和敌人,是威武严肃的,而对于家人又有着无限的温柔。就是这样一个近乎完美的男性形象,却被扣上谋杀斯大林的罪名,秘密处死,可见当时社会环境的黑暗,人们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惶恐度日。
影片中多次暗示了科托夫的悲剧结尾,和小女儿漂流泛舟时,无限慈爱的父亲,陪着小女儿顺水漂流,无限怅惘的和小女儿说希望一家三口就这样永远呆在一起,不为外界纷扰,可见其内心已有预感,要有事情的发生。影片还有一出镜头暗示了科托夫的悲剧命运,当众人随着米迪亚的音乐跳舞时,只有他脱离了大家,一个人吃饭,也暗示了科托夫最终将于家人分离。当马路莎误会他时,他也说到:“他离开是因为他恐惧,而我离开只会是为了国家,责任。”这也暗示了他最终为因为他一心守卫的国家而与家人分离。
影片对科托夫的塑造是非常成功的,即使在知道自己的命运之后,大英雄也是慷慨而歌,平静的吻别小女儿,抱着深爱的马路莎说:“你是最美的女人”,之后慷慨赴死,可见其高贵的灵魂品格。但当车走到半路时候,有人来问路时,科托夫产生逃走念头,可见他对妻子女儿的深深牵挂,不甘心就这样离开他们,将人性的真实展现,这一段却将一个有血肉的人,有牵挂和柔情的人深刻展现,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真实。
三、主题表达
全片美丽的风景,明亮的色彩,人物安逸快乐的生活,做蛋糕歌唱,人与人之间其乐融融,无不洋溢着诗意的浪漫主义氛围。
(一)虚幻的平静美好,真实的鲜血淋漓
大段篇幅描述安逸祥和的生活,当这种生活被骤然打断,真实的残酷带给观者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前后对比鲜明,加深了结局的悲剧性。车从城市开到郊外,打破了科托夫的平静生活。
(二)强烈的人文主义关怀
影片结尾字幕点名影片主题。不管是战争还是政治运动,总有无辜的人遭受劫难,带有强烈的人文主义关怀,引起后人的反思和思考。影片篇幅较长,根据真实故事改编,更能够触动人心,带给人强烈的心理冲击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