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歌曲“古与今”之比较
2018-07-12李倩文济南大学音乐学院250022
李倩文 (济南大学音乐学院 250022)
古诗词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瑰宝,从周代的《诗经》、春秋战国的《楚辞》到秦代的《乐府诗集》,从唐朝严谨规整的唐诗到宋代富有韵律的宋词,无不展现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通常古人的古诗词都是与乐曲相伴相生的,既可以用来吟诵,亦可以用来歌唱。古诗词不仅是古代人们的生活写照,更是古人们表达、抒发情感的方式。
一、古诗词歌曲分类
顾名思义古诗词歌曲就是以古诗词当作歌词的歌曲,它们具有浓厚的中国风韵味,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笔者认为古诗词歌曲是属于中国艺术歌曲里古典艺术歌曲这一类别。其分类如下:
1.古人原词原谱流传下来的古曲
这一类是真正经过历史的变迁流传至今的原词原谱歌曲,例如李白的诗、白居易的诗和杜甫的诗。由于古代没有规范的保存谱例的手段,所以流传下来的谱子很稀少,由王迪整理的《弦歌雅颂》是很好古曲古词的参考资料。
2.近现代作曲家创作的古诗词歌曲
是作曲家直接拿古人写好的古诗词,根据诗词的情感、韵律来写旋律,然后运用西方的和声曲式和现代的作曲技法而产生的作品。以青主、黄自、黎英海等最具代表性。在如今高等院校音乐学院的教材上都能见到这些谱子,是专业院校传唱度比较高的歌曲。
二、古代与近现代的比较
这里将以唐代李白、宋代李清照,近现代以青主、黎英海为例进行比较。
如表格所示,古代与近现代在歌曲的演唱、表演、语言、曲式结构和伴奏乐器几个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其一,演唱方面:由于古代没有录音设备,所以人们对古代的唱法一无所知,我们只能通过一些史书、古代声乐曲集和一些文献来进行想象。例如,出自《列子·汤问》的名句:“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就是形容声音的成语。而现在的演唱主要分为两个人群,一个是在专业音乐院校从事专业音乐教育的学生和老师,另一个是中小学学生为主的业余爱好者。在演唱方法上,古人的演唱与中国戏曲演唱有着或多或少的关联。现代的专业人员演唱则是则是中西结合的民族唱法或是美声唱法,中小学生是童声唱法;其二,在表演方面,古代词曲的作者亦是演唱者,大多数是文人用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如,“尔为我楚舞,我为尔楚歌。”此诗描写了李白在友人“楚舞”的带动下,动情吟唱“楚歌”的情境。现代的人们的演唱地点在音乐厅、礼堂还有各种舞台,目的性较强;其三,歌唱语言方面: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不发达,在语言上的地域性是很强的,演唱语言应该融合了本地方言;其四,曲式结构方面,以李白的《酒胡子》(曲谱选自古谱“仁智要录”)为例,D宫五声调式,有4+6两个乐句,音域较高,节奏较自由、李清照的《武陵春》为例,此曲使用类似鱼咬尾的写作手法,在每一个乐句开始都是从低八度的羽音开始,旋律跳动大,出现六度八度的跳进。近现代青主的《我住长江头》为例,该曲的曲式结构为复二部曲式,采用八六拍,节奏平稳,旋律优美。创作上运用西方创作技法,调性仍运用中国传统的五声调式。近现代的黎英海的《春晓》为例,该曲是降B 羽调式,整首曲子采用二二拍,曲式为并列的单二部曲式,整首曲子较为舒缓、悠长,具有浓郁的民族古韵。从四位代表诗人和代表词人的作品可以看出,古代诗词歌曲创作节奏自由、以民族五声调式为主,当代诗词歌曲创作加入了西洋作曲手法,节奏上有了一定的规则;其五,在伴奏乐器上,通过阅读大量参考文献发现,古代的文人主要以古琴来伴奏,保留下来的谱子大多是文字谱或工尺谱。近现代的曲目都有五线谱和简谱两种谱子,现场伴奏乐器通常用钢琴,如果是音乐会也可能会加入其他伴奏乐器。
总之,本文在梳理前人对诗词音乐的研究中,看到诗词音乐在古代和现当代都是受到百姓欢迎和喜爱的,它们的作曲风格、演唱风格、伴奏等都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也有着一脉相承的特点。比较古诗词歌曲“古与今”之余,不免感叹,这么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怎样传承发展下去?与区域经济融合,即“,以特色景点为载体,以文化旅游产品打造、旅游服务项目开发为辅助的县域文化。”;与艺术实践基地融合,即,“专家直接到当地县镇去开设业余辅导班,对于喜欢演唱王皮戏的居民免费提供学习的机会”;与教学相融合即“在高校开设相关课程,这部分学生毕业后,有的可以直接进入当地进行王皮戏表演,有的可以通过辅导班的形式来培养新一代的表演者”、与旅游同盟协同发展,即“可以借某一主题的古诗词之名设计一体化、综合化旅游项目,构建一条旅游消费联动机制,形成旅游产业带和利益共同体。”;另外,还要“发挥现代新型传媒优势,充分利用新媒体、新载体的优势,快捷有效地宣传古诗词盛行地旅游业。”其他学者提出的种种做法值得我们深思,也希望通过我的文章撰写激起学者们对诗词音乐的研究兴趣。
[1]曾广海.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脉络及演唱思考[D].华东师范大学,2014.
[2]侯延爽.李白“诗与乐”研究:存在的问题及突破的路径[J].音乐探索,2017(1):59-62.
[3]侯延爽.于桂丽. 李白与哈菲兹“酒诗艺术”之比较研究[J].齐鲁艺苑,2017(6):23-28.
[4][5][6][7][8]侯延爽.山东“王皮戏”传承及发展思考[J].东岳论丛,2016(2):142-146.
[9]王希若.青主古诗词艺术歌曲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8.
[10]张凌宇.南宋古诗词歌曲演唱探究[D].中国音乐学院,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