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上海徐汇区夏衍旧居的革命历程
2018-07-12上海市徐汇区土山湾博物馆200235
(上海市徐汇区土山湾博物馆 200235)
“1947年8月,夏衍被新加坡当局‘礼送出境’,抵达香港继续从事统战工作,直到1949年4月被中央调回北平,准备接管上海事宜。1949年5月27日,夏衍随军抵达上海,负责文化新闻和外事工作。”12016年6月,初夏的上海,夏衍的子女们站在夏衍旧居前合影留念,罔顾四周,他们对这幢花园洋房的感情如此亲切。夏衍,这位革命文艺的领军人物,我国电影先驱,文人出身的官员,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人是一种奇妙的存在。诚如臧克家所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却还活着。
此处旧居,又能让我们寻觅到夏公曾经怎样的此在以及如今怎样的存在呢。怀揣着悬念,我们踏入旧居朝西的正门。
一
首先,映入眼帘是一幢英国式风格花园住宅,原门牌号为安亭路41弄19号,现为乌鲁木齐南路178号2号楼。建于1932年,建筑占地面积750平方米,假三层砖木结构,红瓦屋面较为陡峭,南北面皆设有棚式老虎窗,西侧和北侧设有大烟囱。南面山墙外露木构架,中部为带有小支托的白色水泥腰线。建筑主入口部分结构略前出,构筑为一个人字坡顶及多重线脚围合的尖券门洞,门框逐层向内收分,最外层为水泥仿石砌块,中央做成券心石样式。外墙处理为淡黄色的水泥拉毛,墙面多布置横向组合的钢窗,简单的水泥窗台,以勾缝红砖叠砌为窗边框装饰,建筑内部多采用圆拱形门。
夏衍先生1949—1955年曾在此居住。夏衍,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浙江杭州人。1915年考入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1920年公费保送到日本留学,1921年入明治专门学校(今九州工业大学)学习。读书期间,夏衍积极参加社会活动。1919年“五四”期间参加学生运动,后参与创办进步刊物《浙江新潮》。1927年夏衍回国,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开始从事工人运动及革命文化翻译工作。1929—1930年间参与筹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任“左联”主席团成员、执行委员、常务委员。1933年2月任党领导的电影小组组长。1935年发表短篇小说《泡》,第一次署用“夏衍”笔名。1937年后,在上海、广州、桂林、香港、重庆等地主编《救亡日报》、《华商报》、《新华日报》等进步报纸。1946年调南京梅园新村中共中央代表团工作。1947年赴新加坡接触东南亚文化界人士,返港后任中共中央南方分局成员,香港工委委员、书记。1949年4月到北平,后入上海,任华东军事管制委员会文教委员会副主任。同年9月出席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
建国后,历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上海市文化局局长、上海市文联主席、上海人民艺术剧院院长、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影协党组书记等。夏衍是著名文学家、电影、戏剧作家,文艺评论家,翻译家;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开拓者、组织者,同时在外交、统战、秘密工作和文化领导工作诸多领域也有杰出的成就。夏衍的一生见证了新文学运动的兴起和蓬勃发展,也见证了中国20世纪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
夏衍从1927年入党,直到1949年5月任命为华东军事管制委员会文教管制委员会副主任兼文艺处处长,之间从事地下党工作多年,没领到党一分工资,全家生活来源仅靠稿费。是什么因素促使他对党抱着如此忠贞坚定的信念,怀有如此持久不衰的激情,如此无私忘我的奉献之情?
1915年9月,夏衍在德清高小校长曹续康先生的推荐下,进入浙江甲种工业学校就读。校长许炳堃是学校创始人,是夏衍人生道路上的决定性人物。许先生以“实业救国”思想治校,对教育事业怀有抱负。他希望学生“有坚强的体魄,健全的道德,正确的知识,果毅的精神,敏活的动作,娴熟的技能”,做到戒欺、戒妄、戒虚、戒浮、戒骄、戒侈、戒惰“七戒”。但是,夏衍入校不久就突破校方阻挠,成为“五四”运动的活跃分子。这种自醒自觉与他苦难的早期经历、改变自身命运的迫切愿望是分不开的。
少年泰兴染坊做工的经历使夏衍从小就接触底层劳动者,了解他们受奴役剥削的真实生活状态;因为家道中落,自己穷得一双防雨的“钉鞋”都买不起,每次会计处墙上张榜公布学生的欠费通知,夏衍就在同学面前压抑得抬不起头来。这种处境,迫使他早早思考自己的命运,思考人生的出路问题,“穷,苦,这难道是命中注定的吗?”仰头向天的发问,是清醒自觉的开始。“在当时,我只是对现状不满,自己穷,又不想向有钱人低头,但根本想不出也找不到改变这种现状的出路,而这本小册子,才使我想到,问题的症结就在于改造社会。”当宣扬民主和科学的五四思潮来到身边,他立即踏上了对光明执着追求的人生之路。“看了《新青年》这类杂志后,学古文、看旧书的劲头消失了。”2就这样,革命的火种在夏衍的心里播下了。穷得交不起学费,创办《双十》和《浙江新潮》刊物时,他却不知从哪儿搞来一块袁大头。
甲工毕业,贫穷依然是必须直面的现实,正彷徨不知所往之时,又是这位许校长既往不咎,由学校公费出资,将夏衍送上了日本留学之路。谈话中,许校长叮嘱他“好好用功,不要再干那些与学业无关的事”,希望他成为一个能够报效祖国的工业人才。但革命的火苗,却已经在夏衍的心中炽烧成火焰。留日期间,他的兴趣完全转变到文学与政治上来,阅读了大量进步书籍,如《进化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923年和日本进步人士一起,偷偷参加群众示威运动,明确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实业救国”的念头渐渐消失了,对于学业,制定了“七十分”方针,努力方向调整到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大方向上来。1927年5月底6月初,他在上海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开始了他在革命道路上惊涛骇浪的人生。
三
夏衍是党的革命文艺路线方针的传播者、贯彻者、执行者,又是革命文学的倡导者、研究者、实践者。夏衍坚持“文学为政治服务”的主张,文学在他手下的确成为革命的有效手段和有利武器。1930年3月,在夏衍的精心组织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明确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路线。作为左联的灵魂人物,鲁迅对联盟的纲领是同意的,表明了他晚期政治倾向性的转变,但同时他也申明:“反正这种性质的文章我是不会做的。”正是这种文艺观的分野使夏衍作为文艺家的人生充满矛盾和纠结。
夏衍一生的文学艺术创作正是这种文艺观的实践。1929年上海艺术剧社成立,夏衍和郑伯奇、沈西苓等人一起,喊出了“无产阶级戏剧”口号,为左翼戏剧家联盟成立准备了条件。1932年,夏衍进入电影界,以夏衍为代表的左翼电影艺术家,将电影艺术推进到一个全新时代,掀起了中国电影百年的第一个高潮。1933年到1935年,编剧出品了《时代的儿女》、《上海二十四小时》、《风云儿女》等作品。1937年,抗日战争打响,夏衍提笔代枪,先后创作了电影《压岁钱》、《白云故乡》,戏剧《法西斯细菌》、《上海屋檐下》、《愁城记》等反映抗战的作品。解放战争打响后,夏衍枕戈待旦,笔耕不辍,创作了《一江春水向东流》、《乌鸦与麻雀》等经典作品。解放后,创作了《祝福》、《林家铺子》、《烈火中永生》、《革命家庭》等优秀电影作品。1994年11月,被国务院授予“国家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除戏剧、影视之外,还有大量杂文、散文的创作。在回忆录中,对于自己的文艺创作,他有明确的论定:“现在看来,我写的东西极大部分是为了配合政治,为政治服务的。”对自己的创作,夏衍始终抱着谦虚的态度。在晚年创作的文章中,说自己“只是一个文艺园地里的杂工,干了一些碎活”。
人生如梦,沧海桑田。眼前的夏衍旧居,虽说这里已是夏衍在上海的第四处寓所,但也见证了他与徐汇的不解之缘。1984至2012年,上海市政治协商会议徐汇区委员会曾在此办公。2014年4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6月,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政府和中华书局共同举办纪念“夏衍与上海”系列活动暨《夏衍自述文字系列》首发仪式,仪式上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子善、上海电影家协会主席张建亚、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陈克伦、新民晚报时任副总编辑严建平等专家、学者分别从不同视角介绍了夏衍对上海文化事业的发展、繁荣作出的卓越贡献;著名表演艺术家焦晃、左翼研究专家孔海珠、夏衍之女沈宁、夏衍之子沈旦华等嘉宾,则以自己所见所闻、亲身经历,畅所欲言,深切缅怀夏衍这位世纪文化巨人的处世为人、高风亮节。
注释:
1.《岁月如水流去:夏衍日记》,中华书局,2016:22-31.
2.《岁月如水流去:夏衍日记》,中华书局,2016:22-31.
参考文献:
[1]夏衍著.《懒寻旧梦录》(增订本).中华书局,2016年版.
[2]沈宁,沈旦华编.《岁月如水流去:夏衍日记》,中华书局,2016年版.
[3]沈宁,沈旦华编.《春秋逝去的贤者》,中华书局,2016年版.
[4]夏衍研究会编.《巨匠光华映钱塘:夏衍研究文集》,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