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晕墨章话流变
——纸本在传统绘画中的使用
2018-07-12何梦林湖北美术学院430020
何梦林 (湖北美术学院 430020)
宣纸以其优良的品质在中国绘画材料中无疑是举足轻重的角色。古今有写宣纸的文献及专著:《历代名画记》《小岭曹氏宗谱》《国宝宣纸》《中国宣纸》等等,还有发表于各类期刊的文章。前人的作品都包揽了宣纸的历史、技术、原料、特性、书画应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因此这些不再是本文的重点,本文主要从唐宋后审美观念转变的角度来谈谈纸本在绘画中的使用。为何选择唐宋以后呢?正因唐宋时期有一批文人士大夫提出了不同的艺术追求,不再崇尚写实工细的绘画风格,这是中国绘画艺术的一个转折时期,对以后的文人画的兴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我以为唐代至清代这也正是中国传统文人画从雏形到逐渐成熟的阶段,也逐渐使得纸本在传统绘画中广泛的应用。
一、纸史简述,中国绘画底子的演变
最初因帛昂贵,简牍笨重,又为了满足大量的书写要求,促成了造纸的发明。早在东汉蔡伦之前就已出现造纸术,至东汉蔡伦对造纸术有极大改进,直接用楮皮造纸,在材料技术等方面已基本完善。魏晋南北朝时期纺织技术进步,绢作为主要绘画底子,纸本依旧主要用于书写。隋唐时期,纸、绢并盛的时代,各种皮料纸逐渐增多。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记载:“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暂且认为宣纸源于唐代。五代两宋,皮纸大量用于绘画,南唐后主时出现澄心堂纸。宋代则是书画用纸的仿制时期,有大量仿制的澄心堂纸,此时各类笺纸出现。宋末元初,安徽省泾县为后来的宣纸奠定基础,《小岭曹氏宗谱》为宋末曹氏泾县用檀皮造宣纸提供了重要线索。元代绘画以皮纸为主,且有较发达的蜀笺,基本与宋代用纸相同。明清时期,纸本绘画已占主流,主要以生宣纸应用为主,明代笺纸工艺达到高峰,有 “宣德纸”和“泾县纸”即著名的安徽泾县宣纸。泾县宣纸已广泛地用于绘画,明清是使用宣纸的繁盛时期。近现代时期,纸品繁多,除安徽泾县的宣纸,还有各类书画纸。1因化验技术的进步对宣纸有一个确切的定义:纸的成分中有一定量的青檀纤维,采用传统手工抄纸。2此阶段鱼目混杂,但品质优良的宣纸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依然是中国书画用纸的主流。
二、禅道观念盛行,文人画的发端,纸本的使用
唐宋时期禅道观念盛行,是文人画的滥觞期和发展期,也是此时期逐渐转为纸本绘画。晚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整个社会也一直奉行这种封建政治思想,艺术创作也与封建统治相适应,用艺术作品去表现统治者们的文功武治,追求写实主义来适应封建统治的教化功能。唐代也有一小部分士大夫受禅道观念影响,追求超然洒脱,陶然自得,出世思想兴起。山水画一改前人金碧辉煌而变得水墨清淡,出现王维等人的泼墨山水,为文人画之发端。那么承续唐人的绘画,在五代宋元时期中国画又往前走了一大步。荆浩的 “六要”用“景”代替了谢赫“六法”中的“应物象形”,更加重视对自然的反映,这种转变对五代宋时期绘画影响极大。宋代虽以院体画占主流,但也有文人士大夫的画作,着重“取其意”。两宋时期受王维等人水墨画影响,除重自然、究物理,尤重士大夫绘画,鄙弃工匠。才有苏东坡的“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此时的审美观重视描写自然到有意识地表现自我的转变。纸本更能传达文人士大夫的信手拈来之笔,在“墨戏”中寻找趣味,表现自我。有米氏父子泼墨点染的米氏云山,纸本水墨画《潇湘奇观图》等,好的纸品受文人士大夫青睐。
三、注重主观情感,墨戏蔚然成风,绘画用纸大变
元朝乃属外族侵略的时代,但中国文化往往可使侵略者容纳于无形,且外来文化交融的时代必有新的发展。一批先朝遗民的文人不愿为世用而隐居,使在唐宋时期已有的文人画雏形得到全面发展而走向成熟。显然这些文人士大夫与禅道观念中出世、深居幽林,追求平淡静谧的思想相契合。此时文人画大盛,这种“聊写逸气”的墨戏蔚然成风,便于携带,随手作画的纸本愈来愈受到画家的欢迎,“元四家”以及赵孟頫等人大量使用纸本。现存有黄公望、朱德润等大量元代纸本绘画。元代院体画的萎缩,写实之风已去,不求形似形成了元代绘画的一大特点,注重以书入画的文人画逐渐称雄。这种审美观念的转变使得纸本绘画兴盛,也只有纸本能满足画家们的以画寄情,追求清淡高逸的需求。
四、禅宗的质变,画法之新,宣纸名品的应用
明清是整个封建统治社会逐渐走向衰落的时期,依附于皇家的院体画也逐渐逝去,文人画成为了一统天下的主流。虽明清依旧有复古的院体画,但此时审美观念已发生转变,个人情感表达的文人画已势不可挡。在此社会衰落之际,更引起有志之士的沉思,前人所崇尚的出世、居幽的禅道观念在此时已然发生质变。“画乃心性之学”等理论已是极重个人情感。明代以后禅道观念的那种不甘寂寞、大胆干涉时政的做法,扮演起了人文思潮中坚之角色。已有高度的审美自觉,笔墨形式的独立大写意画风流行,绘画用纸有显著的变化,多用润墨性好的生宣,使得绘画底子已完全进入宣纸时代。此时宣德纸和泾县纸名品出现,且泾县宣纸已享有极高的声誉,宣纸创作的经典作品甚多。据《飞凫语略》记载可知文征明、沈周等吴门画家用泾县纸作画。此时除继承宋元时期的纸本,生宣一开始广泛应用。徐渭、朱耷、石涛等写意画家,运用干湿浓淡不同墨色相互渗化,在宣纸上绘出酣畅淋漓的水墨效果。文人画盛行以来,书画同源的意识越来越强烈,对墨分五色的重视,受墨性好的宣纸恰好能满足要求,宣纸的应用在明清时期达到高峰。
中国文化中的禅道观念盛行,使文人画逐渐兴盛。审美观念的转变影响着绘画底子的改变,画家们醉心于聊写胸中逸气的墨戏,追求淋漓的水墨效果,恰好纸本能满足他们的艺术追求,促使纸本在传统绘画中广泛的使用。
注释:
1.1982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业部发文(轻工局子第07号):今后除安徽泾县宣纸厂的产品继续使用宣纸这一名称外,其他各地生产的改称书画纸。
2.2002年5月,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与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在杭州联合组织对宣纸赋予了更加确切的含义(即纸的组成中必须含有一定数量的青檀纤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