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日本平面设计的民族化特征对中国设计的启示
2018-07-12西安美术学院710000
郭 杰 (西安美术学院 710000)
一、日本近代设计的突飞猛进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日本的经济终于登上了国际舞台,这一时期随着海外投资与先进设备大量涌入日本,日本的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这其中包括建筑业的兴起,很多是美国公司来进行施工的。比如:有名的圆形大楼、东京海上大楼等。这些建筑足以代表当时的建筑风格。房地产行业的兴起也带动了建筑设计、工业设计、平面设计等一系列设计活动。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随着德国工作联盟包豪斯运动的开展,建筑和产业界得到了急速的发展。欧洲与美国的产业结构也随之被日本所接受。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战败后,世界政治与经济格局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工业的高度发展,特别是电器工业、汽车工业、照相机等产业的发展带动了日本工业整体水平的提高,这一时期达到了世界技术水准,当然也极大的推动了设计的前进步伐。如今能作为经济大国的日本与优秀设计师的贡献是分不开的。这样的说法一点也不过份。
设计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成长的,欧美日经济经历了60年代的高度发展期与80年代的泡沫经济时期。在这一时期,设计的发展是在销售的原理背景下形成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不单是在经济上,在文化上也有深层的关系。在美国支配下的20世纪,日本必然模仿与向往美国式的生活(America way of life)并把它作为目标引入日本的社会生活当中。但全面的西化并没有影响日本的民族特性,反而使之更强烈鲜明。
二、具有鲜明民族特征的日本平面设计
欣赏日本设计师的作品时,其特征很明显的就显露出来了。日本的平面设计有其独特的发展模式的。日本是一个岛国,几乎是单一民族构成的,其文化的风土是以神道与佛教为中心,后来又传入了基督教,其他宗教对日本的影响是非常小的。日本与西洋有着明显的区别,其美术、绘画与设计的比较领域的作品并不多。比如:16世纪的室町、桃山时代为中心发展起来的日本屏风和壁画等,18世纪的浮世绘,它们作为绘画同时又作为艺术与工艺设计都是成功的。也就是说这些作品在两个领域里都成立。从另一方面看日本的平面设计,传达性和机能性都持有逸脱的倾向。使人强烈感到“漂亮”这一印象是日本设计的本质所在。日本的平面设计即使向人们传达的内容很“稀薄”,但追求视觉的“快感”的场合比较多。日本的艺术当中,不仅是美术与设计,就连演剧、舞蹈都回避严酷的现实视点追求着平稳、春天似的快乐感。在日本被称为最庶民化的18世纪的浮世绘表现人间社会的苦恼、残酷面的作品也非常少。也就是说日本的视觉表现不是向着大胆有力的方向发展。相反地向着“漂亮”这一方向发展。一来,日本的海报、印刷品、包装非常精致漂亮保持着强烈的工艺风格。二来,用传统的目光来审视日本的设计,装饰性与平面性非常强烈。例如:在日本绘画多于雕塑、榻榻米多于椅子、穿着的样式比较固定但是布料的材质、模样的变化比较多。再者,日本人运用色彩相对于印象派的点彩法而言,运用少数色彩进行平面对比的语言较多。这也说明日本设计师有着较敏锐的感性。如此说来,不正是因为日本文化的独自性、日本的平面设计师非常适应平面设计吗?正是因为日本设计师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装饰性、较敏锐的平面性,至今这种特性还在平面设计中一脉相传着。
三、日本平面设计向本土文化的言及与回归
日本平面设计领域向本土文化的回归应该是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在这其中,最早是田中一光的出现以及后来被称为非常亚洲式的杉浦康平,直到80年代的佐藤晃一。这就是西洋与东洋相接触所产生的“日本现代设计”的代表。对于日本的现代设计而言,最初开始应该是昭和初期。日本的传统美术、建筑、工艺等应该是从明治时代开始为止。这是因为德川时代的封闭锁国以及受到欧洲现代艺术运动的强烈影响。美术的印象主义、工艺的现代文明性对日本产生了深刻影响。日本果断地实行了明治维新开始与西欧文化交流,并且进入了无批判性的引进外来文化状态时期。这一时期日本到处弥漫着“西欧第一”、“舶来崇拜”的文化思想。这种思想至今还残留在日本人的意识当中。所以说,日本现代文化是基于西欧文化的引进与模仿的基础上并不言过。战后日本重工业与消费产业急速发展受到了世界的瞩目,美术教育也开始充实起来。例如明治时代就成立了东京美术学校(东京艺术大学的前身),后来又成立了京都工艺学校(京都艺术大学的前身)。但这个时期相对于摩登设计而言更注重工艺美术,把工艺作为重点。后来受德国影响,日本开始产生了现代机能主义设计思想。同时包豪斯思想也进入到日本的设计教育之中,使日本对近代设计产生了认识并对产业界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
四、结语
中国与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文化经济交流有上千年的历史。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经济增长世界瞩目,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经济发展的同时,盲目崇拜、盲目跟风抄袭的风气也随之而来。鲁迅先生说过“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如何发扬本民族优秀文化与传统、提高民族自信心在这个物质时代显的尤为重要。特别是在我国一带一路时代背景下,如何将我国经济与文化和世界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显得尤为迫切。同属于亚洲文化圈的日本在这方面的成果与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